羅友民,陳 姝,劉美陽,初 曉,陳 恒,雍春燕,李江山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長沙 410007)
近年來,隨著社會發(fā)展,競爭不斷加劇,生活節(jié)奏加快,生存壓力加大,失眠證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1-2]。推拿作為中醫(yī)最常用的一種治療失眠的外治法,臨床療效明顯,簡單、方便、廉價,患者依從性好,無化學性、藥物性刺激,無創(chuàng)痛并節(jié)約大量藥源,更容易讓人接受。能量平衡療法是導師李江山教授根據中醫(yī)陰陽整體學說和辨證論治的原則結合現代醫(yī)學神經血管網絡平衡原理,并進行多年推拿臨床和教學實踐而創(chuàng)立的一種防治疾病、調理亞健康的全新療法,更加強調醫(yī)者與患者的能量共振、二者的共同平衡,注重由局部組織能量平衡、經絡能量平衡到臟腑整體能量平衡,范圍逐漸擴大,層次逐漸加深,點線面體的全局整體平衡。下面就能量平衡療法做簡要闡析。
能量平衡療法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主要選擇能養(yǎng)血安神、補益心脾的頭部、腹部、背部、四肢和陽性反應點作為操作部位,主要以任脈、督脈、心、脾、胃、膀胱經為主。俞穴包括印堂、神庭、太陽、心俞、脾俞、胃俞、神門、百會、中脘、氣海、足三里、三陰交。操作手法有:抹法、拿法、點按法、掃散法、摩法、推法、一指禪法、擦法,操作時醫(yī)者講究平心靜氣、以氣運指,做到心到、意到、氣到,手法連貫,柔和,頻率適中,使產生的手法能量源源不斷傳遞給患者所需部位,達到二者能量共振。
2.1 頭部能量平衡手法(仰臥位) 1)抹法:雙拇指從印堂推至神庭,再從印堂推至太陽,時間約1 min;2)拿法:右手拿頭部五經5~8遍,并拿揉頸椎,時間約3 min;3)點按:百會、四神聰和陽性反應點重點按壓,每穴30 s,時間約2 min;4)掃散法:掃散兩側膽經5~8遍,約1 min。
2.2 經絡能量平衡手法(仰臥位) 1)摩推心經法:先在心經走行方向來回緩慢摩動,然后順心經走向從上到下推3~5遍,神門穴按壓30 s,總時間4 min。2)摩推任脈法:在腹部順時針緩慢摩動任脈,然后沿任脈從上到下推3~5遍,中脘、氣海每穴按壓30 s,總時間4 min。3)摩推脾經法:摩動經絡同心經操作,然后順脾經走向從下到上推3~5遍,三陰交穴按壓30 s,最后足三里按壓30 s,總時間4 min。
2.3 臟腑能量平衡手法(俯臥位) 1)掌推法:依次推督脈、膀胱經從上到下,時間約2 min;2)一指禪法:心俞、脾俞、胃俞用一指禪手法來回緩慢推動,時間約8 min;3)捏脊法:沿膀胱經從下到上捏提脊柱兩側肌肉,以心俞、脾俞、胃俞處為重點,時間2 min;4)擦法:心、脾、胃俞來回摩擦數次,透熱為度,時間約1 min。
3.1 能量平衡療法注意事項 1)心脾兩虛失眠是心脾氣血虛弱引起臟腑陰陽失調,臟腑整體能量失衡,因此治療時在選擇相關部位操作、經絡俞穴調理時均須采用輕柔的補法,做到補而平之;2)醫(yī)患雙方身心放松,心靜氣和;3)能量平衡治療應選擇安靜、幽雅、空氣清新的環(huán)境,為睡眠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3.2 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1)適當參加氣功、太極拳等強調精神力的鍛煉運動;2)生活有規(guī)律,定時上床,晚餐不宜過飽,睡前不飲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飲料;3)保持心情舒暢,避免不良情緒影響。
4.1 心脾兩虛失眠的病機 失眠的基本病機,總屬陽盛陰衰,陰陽失交[3],然現代人多有思慮過度或勞逸失調,正如《景岳全書·不寐》中“勞倦思慮太過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無主,所以不眠?!薄盁o邪不寐者,必營氣不足也,營主血,血虛無以養(yǎng)心,心虛則神不守舍”。因此,勞倦過度、思慮太過、情志過極致心脾受損,心傷則陰血暗耗,神不守舍。過逸少動亦致脾虛氣弱,運化不及,氣血乏源,不能上奉于心,心神失養(yǎng)而失眠[4],久之累及他臟,致多臟腑失調,整體能量失衡,失眠長年不愈。
4.2 頭部能量平衡手法治療心脾兩虛失眠的機制 現代醫(yī)學認為,人的神經系統對血液循環(huán)有關鍵性影響的因素,血液控制和營養(yǎng)著全身各部位,神經纖維和血管有網絡分布于全身各部,在這些網絡中的任何干擾都可以在局部和遠處發(fā)生反應,即是神經—血管網絡平衡原理。當人體處于長期失眠狀態(tài)時,就會在頭頂或顳部出現痙攣的硬結或壓痛點。當施予一定的良性刺激,改善痙攣或勞損的肌肉纖維組織,那么臟器的功能便轉向正常,手法就是這一轉機的工具。頭部能量平衡手法通過刺激頭部局部印堂、神庭、百會、四神聰和側部硬結和壓痛點,通過神經傳導,心脾臟器氣血得到重新供應,整體機體能量逐漸趨向平衡。
4.3 經絡能量平衡手法治療心脾兩虛失眠的機制 《靈樞·海論》云:“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jié)?!苯浗j是聯系臟腑與體表,溝通內外的橋梁,運行氣血的通路,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從而保持機體內外環(huán)境間的動態(tài)平衡和機體完整統一,在診斷和防治疾病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正如《靈樞·本藏》有“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jié)者也”“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稑擞馁x》中強調“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確定了臟腑疾病的治則。治療上依據經脈一臟腑相關理論,刺激相關經脈,達到治療內臟疾病的目的。經絡能量平衡手法選擇與心脾兩虛失眠相關的能化生氣血、通行血脈和鎮(zhèn)靜安神的任脈、脾胃、心經、督脈、膀胱經,并采用迎隨補瀉中的補法達到養(yǎng)氣血、補心脾、安神志,逐漸使機體的臟腑能量達到平衡,使失眠狀態(tài)得到糾正。
4.4 臟腑能量平衡手法治療心脾兩虛失眠的機制 除了經脈—臟腑相關機制外,臟腑能量平衡多以背俞穴的調控為主。診斷方面,《難經·六十七難》曰:“陰病行陽,俞在陽”說明五臟有病多反應在背俞穴,如找到反應點,即可診斷某臟有疾。治療方面,《素問·長刺節(jié)論》說:“迫藏刺背,背俞也,”五臟有病多以背俞穴治療,如肺臟病變常取肺俞治療。然背俞穴屬于膀胱經經穴一部分,其調控氣血作用取決于膀胱經和督脈的循行及功能。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人體一身陽氣,對十二經脈起著統攝調節(jié)的作用,十二經脈通過經脈—臟腑相關與十二臟腑直接相通,膀胱經通過與督脈的聯系,對其他經脈及其臟腑氣血可有影響調節(jié)作用。背俞穴作為膀胱經上的穴位,可以通過膀胱經的作用,調整影響全身整體臟腑氣血。其次,從背俞穴的位置看,背俞穴與其相應的臟腑的位置相鄰近,而穴位通過近治作用,也可對局部和鄰近組織器官的氣血能量進行調控。心俞、脾俞、胃俞運用一指禪、捏脊手法,能達到健脾和胃,促進水谷精微化生,上奉于心,心得所養(yǎng),心神得安,五臟六腑有主,臟腑能量趨向平衡。
總之,能量平衡療法注重心脾兩虛失眠是機體的整體能量失衡引起,在臨床上運用時著眼整體和局部相結合,注重由頭部能量平衡、經絡能量平衡、臟腑能量平衡多層次、全方位調治,精氣神并重,最終氣血調和,陰平陽秘,失眠自除。
筆者認為,1)能量平衡療法治療心脾兩虛失眠須講究手法的柔和,和緩流暢,以補益為主;2)著眼于病人的整體平衡,注重外部機體變化與內部經絡臟腑之間聯系,人體老幼胖瘦、肌肉皮膚松緊狀況與氣血虛實之間的關系[5]。因為身體是相互聯系的整體,局部每一個細微變化,都對整體平衡產生影響;3)醫(yī)者須加強推拿功法的練習,平心靜氣,使正氣存內,以便運用時自身能量在與患者治療時產生更好、更持久的共振;4)患者情志舒暢、心態(tài)平衡、適度飲食,避免焦慮和“胃不和則臥不安”,效果更好。
[1]劉建,王小龍.柴芍六君子湯加減治療失眠76例[J].吉林中醫(yī)藥,2008,28(10):724.
[2]郭岳.中醫(yī)藥治療失眠證[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26(1):27-28.
[3]周仲英.中醫(yī)內科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8:147.
[4]景玉清,宋秀梅.失眠癥的診治[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26(5):681-682.
[5]李鵬飛.楊金斗平衡陰陽推拿法理論淺析[J].北京中醫(yī)藥,2011,30(5):362-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