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玲玲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根據(jù)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實際,經教育者選擇設計后有目的、有步驟地傳播給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等。紅安縣(原黃安縣)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紅安縣在紅軍時期取得了不朽的革命功績,這與其當時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分不開的。擬從其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展開分析。
關鍵詞:紅安紅軍時期;思想政治工作;內容;方法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3-0267-02
引言
紅安縣,原名黃安縣,地處湖北省東北部。紅安縣又稱“將軍縣”,這里走出了韓先楚、秦基偉、陳錫聯(lián)、王近山(軍旅題材電視劇《亮劍》男主角李云龍原型人物)等223名將軍,其中8人被授予上將軍銜,12人被授予中將軍銜,52人被授予少將軍銜。紅安縣是全國將軍人數(shù)最多的縣,是實至名歸的“中國第一將軍縣”。紅安縣富有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1927年11月,中共鄂東特委領導了黃安(今紅安)、麻城兩縣人民發(fā)動的起義(即著名的黃麻起義),成立了黃安縣農民政府。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大別山地區(qū)發(fā)動的首次武裝斗爭,打響了鄂豫皖地區(qū)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第一槍,這可視為紅安縣紅軍時期的開端。1930年6月,成立了鄂豫皖蘇維埃政府,鄂豫皖根據(jù)地正式形成。
一、紅安縣紅軍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根據(jù)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實際,經教育者選擇設計后有目的、有步驟地傳播給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帶有鮮明的階級烙印和時代特征,紅安紅軍時期黨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帶有當時當?shù)氐奶卣?,當時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思想教育:民主思想和革命思想
思想教育說到底即世界觀和方法論教育,它通過引導人們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和理解,使人們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紅安紅軍時期黨在群眾中和軍隊中廣泛地宣傳民主思想,使新興的民主觀念深入人心,從當時的官兵一致的平等關系中可見一斑。紅軍領導人以身作則,發(fā)揚民主精神,在支部會議上針對當時的工作及出現(xiàn)的問題,開展民主討論,允許并鼓勵士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在民主的氛圍中解決了不少問題,而且官兵同吃紅米飯、同喝南瓜湯、同穿粗布衣、同住茅草房、同蓋“金絲被”,實現(xiàn)了生活上的平等。對待俘虜也堅持貫徹實行民主的方針,妥善安排,為軍隊積累了更多的后備力量。
在宣傳民主思想的同時,黨還十分注重灌輸革命思想。在政治上,號召廣大人民起來革命,有歌謠唱道:“人生在世幾多秋,若不革命怎出頭?勸人人入共產,好為窮人爭自由?!薄胺磩咏y(tǒng)治,我們要推翻,土豪劣紳,我們要殺完。工農們,齊暴動,實現(xiàn)共產,同把身翻?!薄翱靵?!兄弟姐妹們……消滅敵人,攻下黃安城……快送草鞋,擁護我紅軍?!睙崆兄卑椎靥栒偌t安群眾參加革命。紅安地區(qū)的共產黨員、紅軍和群眾也積極響應號召,張南一舍身救群眾,面對敵人威逼,大義凜然:“老子生是革命人,死是革命鬼,再過二十年,老子還要革命!”此外,紅安“以革命發(fā)展革命,以斗爭繼續(xù)革命”。大革命時期,紅安地區(qū)掀起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土地革命時期,紅安和麻城地區(qū)爆發(fā)了震驚中外的“黃麻起義”,成為全國三大革命根據(jù)地之一、鄂豫皖根據(jù)地的中心地帶;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紅安成為鄂豫皖抗日民主根據(jù)地和中原解放區(qū)的主要地區(qū)。
2.政治教育:共產主義和愛國主義
政治教育是一定階級和社會依據(jù)一定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規(guī)范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幫助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信念、政治觀點和政治態(tài)度。1920年,革命先驅董必武等創(chuàng)辦的武漢中學正式成立,成為湖北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開展革命活動的重要基地,一批來武漢中學求學的紅安籍進步青年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此后建立“黃安(即紅安)工作組”并派回黃安宣傳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傳播了共產主義思想。一方面向當?shù)氐娜罕姀V泛宣傳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方針政策,以期群眾了解黨、信任黨、加入黨,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哪朵葵花不向太陽,哪個窮人不向共產黨”正是紅安人民向黨的心聲。另一方面,在軍隊中開展廣泛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普及教育,把馬列主義的書籍刊物《共產黨宣言》、《新青年》等介紹到紅安,使紅安紅軍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共產主義及共產黨,樹立并堅定了共產主義信念。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是中華民族賴以存在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撐。在當時的革命困難時期,愛國主義無疑是團結民眾、共同革命的有力的思想武器。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并積極實踐,在紅安地區(qū)以多種方式廣泛進行愛國主義宣傳,以喚醒民眾的愛國意識,以愛國精神鼓舞支撐群眾參加革命,為爭取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而斗爭。黨的愛國主義教育在紅安取得了很大反響,紅安人民紛紛加入革命,跟著黨的指揮為國為民戰(zhàn)斗,“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為了中國革命,紅安人團結互助,充分發(fā)揚了愛國主義精神。
3.道德教育: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無私的奉獻精神
道德教育是依據(jù)一定階級的倫理思想和道德規(guī)范,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操,錘煉道德意志,確立道德信念,養(yǎng)成道德行為。紅安紅軍時期,黨對當?shù)厝罕娂败婈牭牡赖陆逃饕M行了理想信念教育和為國為民的奉獻精神培育。
理想信念是統(tǒng)率人們靈魂的精神支柱,是道德的基礎,理想信念決定著人們的前進方向和精神狀態(tài),是強大的精神動力,紅安人就是靠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統(tǒng)率他們的靈魂,直到革命取得成功。
此外,黨組織還非常注重對軍隊戰(zhàn)士進行有效的道德教育,紅安紅軍的“一要、三不要(要革命、不要錢、不要家、不要命)”及“一圖兩不圖(圖奉獻、不圖名、不圖利)”的無私精神,激勵著他們?yōu)楦锩皽富稹?/p>
4.軍紀教育:嚴明的組織紀律和強烈的忠誠意識
紀律,是人們遵守秩序、執(zhí)行命令和履行職責的一種規(guī)范。在我軍的歷史上,紀律建設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常言道“軍令如山”,紀律是軍隊的生命,是軍隊的戰(zhàn)斗力,有了嚴明的組織紀律,軍隊才有存在發(fā)展的必要。紅安紅軍時期,黨對軍隊的組織紀律要求甚嚴,對紅軍進行了普遍的紀律意識教育,軍隊建立初期,編入隊伍的人員魚龍混雜,很多人之前并沒有接受過正規(guī)的軍事訓練,缺乏基本的軍律常識,對于軍隊的長遠發(fā)展極為不利,但是紅安的群眾入伍,都懷著樸實的共產主義意識,對共產黨的領導極為擁戴,所以加強對軍隊士兵的紀律教育并不是十分困難的。如其中的《紅軍須知》十分詳細地列舉了對紅軍的要求:1)不拿群眾一針一線;2)不亂拿窮人糧食;3)對窮人態(tài)度要親;4)愛護槍不要弄壞;5)節(jié)省子彈勿亂打……幫助士兵樹立了嚴明的紀律理念,為軍隊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二、紅安縣紅軍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1.說理引導法
所謂說理引導法就是通過闡述某種思想理論去說服人和教育人的教育方法。紅安紅軍時期,黨組織主要是運用馬列主義進步理論,對黨外群眾和軍隊進行正面說服教育。從提高思想政治品德入手,以理服人,引導其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增強理論修養(yǎng)。如在各地開辦黨校和培訓班,對黨員和紅軍戰(zhàn)士普及馬列主義一些基本理論以及中國共產黨的章程、中國革命的方針政策等,并且在群眾中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性質、任務,使其了解黨、信任黨,建立黨的群眾基礎。
2.榜樣教育法
所謂榜樣教育法主要是充分發(fā)揮先進典型和組織領導者本身的榜樣作用,通過榜樣人物的言行,把深刻的價值觀念跟抽象的道德規(guī)范具體化、人格化,影響和感染受教育者,以促進其思想覺悟的提高。紅安紅軍時期一批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充分發(fā)揮了先鋒帶頭作用,董必武、李先念等優(yōu)秀共產黨員將先進的馬克思主義傳播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帶領家鄉(xiāng)人民在紅安地區(qū)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浪潮。這些榜樣們以身作則,喚起了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投身革命、保家衛(wèi)國。在農民運動和革命斗爭中涌現(xiàn)出了大量的英雄人物,他們?yōu)楦锩I身的精神鼓舞了更多人懷揣崇高的革命理想,拋頭顱灑熱血都在所不惜,這些都極大地增強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黨組織十分注重對群眾及士兵進行榜樣教育,李先念、徐向前等革命領導人親自題詞以紀念和頌揚革命烈士,為廣大民眾及紅軍樹立了榜樣,激勵著其追隨英雄前輩的步伐繼續(xù)革命。
3.實踐鍛煉法
所謂實踐鍛煉法,就是指教育者組織、引導受教育者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不斷提高思想覺悟和認識能力,養(yǎng)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4]。黨在紅安的紅軍時期組建了農民政府、革命委員會等革命政權,并組織區(qū)、鄉(xiāng)、村農民自衛(wèi)軍開展抗租、抗稅、抗捐等運動,使群眾參與其中,真真切切地認識到共產黨的性質和綱領,以實際行動表明黨是在維護人民利益、為人民而戰(zhàn)。黨組織還積極鼓勵廣大群眾投身革命,接受革命的洗禮,從內心真正接受黨,接受馬克思主義。
4.熏陶感染法(標語、歌曲)
所謂熏陶感染法就是充分利用社會環(huán)境因素對受教育者進行熏陶感染,經過潛移默化,培養(yǎng)其思想政治品德的方法。紅安紅軍時期,紅安地區(qū)到處張貼著紅軍宣傳革命、傳播火種口號的標語,如黃麻起義的口令就是“暴動,奪取黃安城!”簡單明了地宣傳了革命理念及革命任務,讓民眾時時刻刻被這種革命氛圍感染激勵著。
此外,結合當?shù)氐拿耧L民俗,各種膾炙人口的革命歌曲廣為傳唱,如土地革命前后在黃安各地流傳的民謠:“土地革命前:冷天無衣裳,熱天一身光。吃的野菜飯,喝的苦根湯?!恋馗锩螅悍痔镉址值?,自種又自吃。讀讀文化課,看看列寧報。唱唱革命歌,人人真快樂?!?930年夏,鄂東北地區(qū)群眾傳唱的革命歌謠:“平漢游擊五十天,三戰(zhàn)三捷三擴編。紅軍聲勢震武漢,革命烽火遍地燃。”不難發(fā)現(xiàn),革命歌曲的群眾基礎十分廣泛,這極大地宣傳了革命,對于號召群眾起來參加革命,提高群眾的積極性,增強軍隊的戰(zhàn)斗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出現(xiàn)了不少的革命家庭、烈士家庭,幾乎是全民參戰(zhàn),真可謂是“銅鑼一響,四十八萬”。
參考文獻:
[1]張耀燦.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史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8.
[2]胡中秋.一方神圣的土地——紅安[J].黨史天地,2003,(2):41.
[3]???紅安革命歌謠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18.
[4]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4.
(責任編輯:姚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