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艷芬 朱 魁
(1.三峽大學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3;2.宜昌英杰學校,湖北 宜昌 443000)
2010年的兩會期間,國家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了“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改革目標有關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探討一躍成為網(wǎng)絡上探討最為熱烈的時事之一。那么,高等學校管理“去行政化”,文章認為,高等教育要對外要去“政府化”,擴大自主辦學,重塑獨立精神;對內要去“行政化”,突顯學術自由,重塑科學精神;在高校內外管理上去“官僚化”,彰顯以人為本,重塑人文精神,才能真正做到依法自主辦學、校長治校、教授治學、學生自主、學術自由、民主管理。
我國高校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屬于隸屬關系,對于高校而言,政府部分實施了集權化的管理,根據(jù)政府的意志開辦高校。想要將這樣的管理模式加以改變,首先需要轉變干預辦學理念,將政府職能加以轉變。第一,做到依法治校,通過《高等教育法》等將政府與高校之間的職責和權限加以確定,讓政府與高校都擁有相等的法律地位,實現(xiàn)政府和高校關系的法律化[1]。國家通過法律的形式,可以保障高校的自治,政府通過信息服務、政策指導、規(guī)劃、撥款等行政手段,將以往的直接行政管理改變成為宏觀調控管理,使得高校能夠根據(jù)法律進行自主辦學;其次,將權利放到社會,建立非政府組織以及非營利組織,建立社會中介機構,確保其法律地位,通過其公平、公正以及獨立的作用來調節(jié)政府和高校,以達到緩沖的作用,減輕政府對于學校內部事務的干預力度。
國外高等教育沒有行政級別,高校董事會成為最高決策行政權力機構,但董事會不參與日常管理活動,董事會實行校長負責制,校長由董事會選舉產(chǎn)生,由于校長不是政府教育機構任命,所以不受國家教育管轄,只對高校理事會負責。我國高校校長采用教育機構任命,聽命于政府教育機構,使學校成為行政機構。這種模式導致高校衙門化、行政化。為此需借鑒國外經(jīng)驗就行體質革新,可參照國外高校實行董事會校長負責制,政府遵守董事會決策,不越權干涉高校日常管理。在選舉校長時,可參照由董事會的“公開招聘、民主評議、董事會集中、組織審查、國家任命”的模式選舉,校長不局限于本地,可跨地、跨區(qū)、跨國進行招聘。目前國內實行董事會選舉校長負責制的高校有南方科技大學,開創(chuàng)了國際人才咨詢公司遴選先河,校長負責對校內日常生活管理及外聯(lián)協(xié)調,避免了校長權利集中及管理層干預學術事務,讓管理層回歸本位,進而極大提高行政效率。
國外高校體制實施學術與行政分權,行政由董事會下的校長負責制,學術由教授委員負責制,極大凸顯了行政效率與學術主體性。我國高校體制往往存在行政為主導,學術為輔,行政的權力化導致管理層“官本位”主義嚴重,高校教授為升官也往往存在少研究多權術思想,甚至學術也存在造假,由此可見行政與學術分權是高??茖W管理的保障。
校本管理主要是實行政權、學術分離,要求教育不再壟斷學校管理權,讓學校管理與社會行政分離,只保留對教育事業(yè)的促進性的決策控制權。要求國家教育機構提過有序的逐步放權退出高校日常管理,確定學校主體性的法人地位,讓校長具有更多的自主權,承擔學校健康發(fā)展。按照國外經(jīng)驗,高校自主權主要包含[2]:自主制定教學計劃、組織教育活動及編選教材的權利;自主設置、調整學科及專業(yè)的的權利;自主招生、考試、錄取學生的權利;自主研究開發(fā)科學實驗及學術的權利;自主聘任教師及其他教育人才的權利;自主發(fā)放工資、津貼的權力;自主命題考試對學分進行管制的權力;自主籌集資金的權力;自主選聘學校領導人及相關干部劃分各司其職的權力及自主派出或接收留學生權力等。
據(jù)國外大學中介機構經(jīng)驗證明:教育中介機構具有在高校管理中發(fā)揮咨詢、考試、督導、撥款等積極作用。在現(xiàn)實中,政府不再對高校日常管理進行干預,在決定政策時需考慮高校自身利益,在高校與政府主管部門協(xié)調協(xié)商時,中介機構可對高校合法自主性訴求進行反饋表達,讓雙方具有一個權益博弈空間。就我國而言,應大力培育教育各類的中介行業(yè)機構,讓政府對高校投入、評估、科研、學術與之進行組織實施,減少并逐步停止對高校內部事務的管理,實現(xiàn)實現(xiàn)學術評價從以行政評價為主向同行評價為主轉變。
應明確以校長為首的管理層對校內行政事務的管理決策,明確以教授委員為主的教育學術事務決策,對二者實行行政與學術權利在各自領域內的作用,防治相互滲透、干擾,并找到二者平衡點。就二者內涵而言;行政權利作為一種外在結構形式維持大學組織存在及發(fā)展,學術權利則充當為一種內在的力量發(fā)揮支配作用,二者功能上相互協(xié)調、支持、補充。正如薛天祥教授認為:“高校對新鎮(zhèn)全力的過分熱衷、集權必然會影響高校學術研發(fā)者的創(chuàng)造性及積極性;而過分的注重學術研究又必然降損大學教學教育及學校教育整體目標,形成雖然學術濃厚但管理不善的局面[3]。為此,高校應該避免出現(xiàn)學術霸權、行政霸權,要依法、依章規(guī)辦學,以建立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利相協(xié)調的行政管理機制,促進二者的有效分工,明確責任,相互合作與制約的互補關系。
學術在高校中具有特殊性,學術對高校具有很好的指導、推演與評判作用,教學與學術互補才能促進高??蒲羞M步。正如約翰·S·布魯貝克認為:大學不是作為國家的一個教育政治團體,高校的職責在于發(fā)表、發(fā)現(xiàn)高深學問的科研機構,在于培養(yǎng)多方位人才的培養(yǎng)機構;其職責不在于行政管理,不是以政府為主導以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進行學校管理,而是應該以分權的機制將行政與學術分開,早就各司其職、相互促進、協(xié)調發(fā)展的管理機制。德國教育家、法學家薩維尼也曾說過:大學在于培養(yǎng)學生多項能力,大學本質是為學術的嚴謹、嚴肅,是以傳導、創(chuàng)新知識給愿意主動接納的學生,歸根結底是一個滋養(yǎng)學生汲取知識、傳承知識、創(chuàng)新知識的學術組織,在組織中研究學術的學者是占學校主體地位的,他們是發(fā)揮學學術決策的核心。
“去行政化”的高校管理是一項有利于國、有利于社會、有利于民眾、有利于高等教育事業(yè)的重大舉措,也是作為大國理應與國際接軌并共同承擔、發(fā)展高等教育的歷史使命。高校管理“去行政化”問題,需要我國政府按照高等教育辦學規(guī)律對高等教育進行系列機制與體制的改革,并付諸于實踐。要求賦予高校在法律上與政府具有相等的法律地位,進而建立一種新型的協(xié)調合作的政效關系。這就務必需要在改革之前讓廣大高等教育界人士達成共識,堅定對現(xiàn)象教育機制模式革新的信念,建立優(yōu)化、協(xié)調、自治、高效的高校內部管理體制,并在政府與高校的共同科學指導下,最終達成“人本行政、民主行政、服務行政、科學行政、透明行政”的行政模式。
[1] 周遠清.邁向新世紀的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3.
[2] 朱國輝.國外高等教育評估中介機構評析[J].高等教育研究報,2004(27):4-5.
[3] 弗蘭斯·F·范富格特.國際高等教育政策比較研究[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4.
[4] 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鄭繼偉,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