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中峰
(作者是江蘇省東??h第二中學高級教師)
一名地理教師,要做到在教育教學中游刃有余,就必須成為“雜家”。那么怎樣才能成為“雜家”呢?
所謂“閑”書,就是那些非本專業(yè)的書籍。我們是教地理的,本專業(yè)的書籍自然要多看,而且要看深看透,但我們不能局限在本專業(yè)的書本上。我們還必須多看教育學、心理學、生物學、化學等其他科目的書,同時兼看小說、散文、幽默、游記、歷史故事等,看多了,看雜了,我們的知識儲備就豐富了,所謂“厚積薄發(fā)”就是這個道理。地理教師應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知歷史,今知時事”,博聞強識,兼收并蓄,成為“雜家”。只有如此,才能增強教師的人格魅力,提升教師的感召力和親和力。
對此,我有親身感受。我是地理本科畢業(yè)的,但我曾教過多年的初中語文,多年的語文教學,提升了我的文學素養(yǎng),增強了我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對于我現(xiàn)在的地理教學,學生普遍感覺聽起來邏輯性強,并且歸納時能夠抓住要點,言簡意賅。我曾在講述蘇南地理時,吟誦了自己發(fā)表于“江南詩詞”上的一篇詞《楓香怨》:“秋幸江南陰雨哀,楓紅染金臺。獨臨棲霞,空對蓬萊,小亭仍在。 賦有河東待沽哉,舉酒臨歧懷。余聲林木,松岑畚賣,暗香襲來。”學生聽后反響非常強烈。
地理的廣度和深度,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地理教師必須廣泛涉獵,才能盡可能減少地理課上的尷尬。尤其是新課標的實施,對地理教師的要求就更高。我們不能在學生質(zhì)疑的時候,告訴學生說你的問題超出了地理學科范疇,你去向某某老師請教。那樣學生會感到迷茫,甚至會產(chǎn)生輕視地理教師的念頭。被譽為“萬世師表”的陶行知先生就曾指出好學是教師從事教育應具備的基本素質(zhì),為師者必須學而后教人,“唯獨學而不厭的人,才可以誨人不倦”,他倡導全社會的教師都能“自動求學、自動進修、自動追求進步”,他認為教師進修應該包括社會科學、教育理論和技術等七項內(nèi)容。
信息時代,誰是永遠的老師?是我們這些站在講臺上“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所謂“師者”?其實,我們都知道,現(xiàn)在的信息那么發(fā)達,瞬息萬變,我們教師中有很多人存在知識不全的缺陷,如果我們還放不下教師的架子,也許在課堂上學生發(fā)出哄笑就不是偶然的現(xiàn)象了。韓愈不就說過這樣的話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其實我們都知道許多學生可能在某方面要比我們知道的多得多。他們往往直言不諱,敢說敢講,我們只需要用心聽聽就可以大有收獲。
伴隨科技的飛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的方便、快捷,不受時空限制,信息資源豐富且知識面廣量大,顯示出超凡的優(yōu)勢,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其優(yōu)勢,及時彌補自己知識上的不足,實現(xiàn)教學技能的提升。要知道目前網(wǎng)絡已經(jīng)成為教師獲取科學知識最主要的途徑之一。網(wǎng)絡的自主性、開放性和平等性為教師教學個性化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其多向性、前瞻性、交互性等特點也適應了教師的內(nèi)在發(fā)展需求。只要我們合理利用,有效選擇網(wǎng)上的教學資源,我們的地理教學就會變得更加和諧、健康、積極和充滿生機活力,我們在教學中自然就會減少許多尷尬和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