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璇 王曉東
(山東省平度市人民醫(yī)院 山東 平度 266700)
支氣管哮喘的基本病理特征是氣道炎癥反應,它與病情惡化、氣道結構重建密切相關[1]。有研究表明,EOS在哮喘氣道炎癥反應中起重要作用。EOS炎癥程度可作為一個獨立的指標來診斷哮喘和衡量哮喘病情[2];ECP是EOS激活后釋放的一種毒性蛋白,是EOS活化的標志,也是造成哮喘氣道炎癥的重要介質,可直接反映氣道炎癥狀態(tài)[3]。為提高臨床對哮喘的診斷及預后分析,我們于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對98例住院患者(哮喘急性發(fā)作組36例;哮喘治療緩解組32例;健康對照組30例)采用誘導痰的方法,并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誘導痰細胞學分類及ECP測定,旨在探討其與氣道炎癥反應狀態(tài)的關聯,并評價其在哮喘診斷和預后分析的價值。
1.1 研究對象:研究對象均來自本院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期間住院病例:(1)哮喘的診斷標準及病情嚴重程度的分度均按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1997年修定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4]的標準進行;哮喘急性發(fā)作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齡22~82歲,平均(52±15)歲;哮喘治療緩解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齡32~75歲,平均(53±12)歲,均為哮喘治療后隨訪癥狀體征消失,并維持4周以上;(2)健康對照組30名:男15例,女15例,年齡28~64歲,平均(49±16)歲,為健康志愿的非吸煙者,無過敏史、無呼吸道疾病史,做痰誘導前1個月內無呼吸道感染。各組在年齡分布和性別組成上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實驗方法
1.2.1 痰液誘導及處理:哮喘患者(發(fā)作組和緩解組)誘導痰液前均吸入支氣管舒張劑喘樂寧200μg,以預防哮喘發(fā)作;采用Brightling等[5]報道的方法:用3%高滲鹽水超聲霧化吸入15~20min,用力咳痰至培養(yǎng)皿,向痰液內加入4倍體積的0.1%的二硫蘇糖醇,渦旋震蕩10min;再加入等量的磷酸鹽緩沖液震蕩5min,2 000r/min離心10min;上清液分裝,-70℃凍存待檢。沉淀用磷酸鹽緩沖液懸浮,用錐蟲藍拒染法鑒定細胞活力,>50%為合格痰。制作細胞涂片,蘇木精-伊紅染色,光鏡下進行細胞學分類。
1.2.2 誘導痰ECP測定:ECP檢測采用熒光酶免疫法,按照ECP熒光酶免疫試劑盒的步驟,采用Pharmacia CAP變應原檢測系統(tǒng)(瑞典,靈敏度2μg/L,測定范圍2~200μg/L)檢測。
1.2.3 統(tǒng)計分析方法:數據輸入SPSS12.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數值以±s表示,多組間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多組間兩兩比較采用最小顯著差異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如(表1)所示,哮喘急性發(fā)作組EOS數量、ECP測定值明顯高于哮喘治療緩解組、健康對照組(P<0.01);健康對照組EOS、Neu數量、ECP測定值明顯低于哮喘急性發(fā)作組、哮喘治療緩解組(P<0.01);哮喘治療緩解組EOS數量、ECP測定值明顯低于哮喘急性發(fā)作組,但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P<0.05),哮喘治療緩解組與哮喘急性發(fā)作組Neu數量無明顯差異性。
近年,人們已經逐步認識到哮喘是一種包括嗜酸粒細胞、肥大細胞、巨噬細胞、T淋巴細胞等炎癥細胞浸潤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多種炎癥細胞在氣道浸潤和聚集,相互作用,可以分泌50多種炎癥介質和25種以上細胞因子,與炎癥細胞相互作用構成復雜的網絡,使氣道反應性增高,氣道收縮,黏液分泌增加,血管滲出增多。氣道炎癥最終導致氣道壁組織結構破壞增厚、基底膠原沉積、平滑肌增生肥大、分泌物閉塞氣道等病理改變。哮喘患者病情惡化可能是由于氣道炎癥加重所至。目前臨床上主要以肺功能、患者的癥狀來間接評價氣道炎癥的輕重,這些間接方式的主要缺點是與氣道炎癥的相關性差。纖支鏡檢查證實,很多以肺功能和臨床癥狀來指導治療的哮喘患者其氣道炎癥持續(xù)存在。
表1 誘導痰細胞組成及ECP含量
誘導痰最早用于肺癌的診斷,20世紀90年代初,Pin等把誘導痰引入哮喘患者氣道炎癥評價;近十年來,隨著誘導痰技術的改進和檢測方法的完善,除細胞總數和淋巴細胞分類的重復性較差外,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等細胞分類和上清液液相成分具有良好的重復性,使其成為一種無創(chuàng)評價氣道炎癥的重要方法。嗜酸性粒細胞在哮喘發(fā)病機制中有著重要地位。嗜酸性粒細胞是一種毒性細胞,可以通過釋放胞質中的主要堿基蛋白(MBP)、嗜酸性粒細胞陽離子蛋白(ECP)、嗜酸性粒細胞衍生性神經毒素(EDN)等毒性顆粒蛋白損傷靶器官;這些顆粒蛋白是造成哮喘特征性表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ECP是嗜酸性粒細胞活化后產生的主要毒性蛋白,能介導氣道上皮和細胞破壞,誘導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等,造成氣道炎癥,在嗜酸性粒細胞性炎癥中起到重要作用。
長期治療方案應以氣道炎癥是否抑制為指導原則,根據氣道的炎癥輕重及時調整藥物劑量,使氣道炎癥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時盡量減少藥物的用量。因此,臨床上連續(xù)監(jiān)測患者誘導痰EOS和ECP的變化,有助于預測哮喘病情的波動情況,對于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支氣管哮喘患者,針對病情制訂相應的治療方案,具有一定的臨床參考價值。
[1]British Thoracic Society.The British guidelines on asthma management.Thorax,1997,52:S1-S21
[2]Rosi E,Ronchi MC,Grazzini M,et al.Sputum analysis,bronchial hyperresponsivness,and airway function in asthma:Results of a factor analysis.J allergy Clin Immunol,1999,103:232-237
[3]傅蓉,陳光瑾,馬瑞琴,等.哮喘患者血清嗜酸性細胞陽離子蛋白及白細胞介素-2受體觀察.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9,22:211-212
[4]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療效判斷標準及教育和管理方案).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7,20:261-267
[5]Brightling CE,Ward R,Goh KL,et al.Eosinophilic bronchitis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chronic cough[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9,160(2):406-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