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勝
(渭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陜西渭南714000)
1994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西班牙薩拉曼卡召開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會”,此次大會上通過了《薩拉曼卡宣言》,首次正式提出了全納教育,并號召和鼓勵全世界各國廣泛開展全納教育。全納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它的研究與探索已成為全球性的教育課題,它的興起不但賦予了特殊教育新的內涵,號召和鼓勵構建一種全納的氛圍,滿足不同學生的教育需求。同時也給特殊教育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因而也引發(fā)了各國學者對全納教育可行性的激烈爭論和理性思考。“全納教育的核心是,忠實地把教育看作是個人和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要素?!保?]7全納教育重視個人的發(fā)展,平等地看待全體學習者,接收學生各自存在的差異和特點,并引導學生健康而全面地發(fā)展,最終建立全納社會,保障人人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叭{教育是人們一種美好的教育理想和價值追求,抑或是一種教育哲學思潮?!保?]4澳大利亞全納教育的發(fā)展是在特殊教育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要充分并全面理解澳大利亞全納教育的發(fā)展歷程就必須從特殊教育的發(fā)展和研究歷程來分析全納教育的內涵、發(fā)展的現(xiàn)狀、背景及存在的問題。
自1994年西班牙薩拉曼卡世界特殊教育大會上首次正式提出全納教育后,對全納教育概念的界定至今仍眾說紛紜,各國的學者對此持不同的意見。以下就國內外學者對全納教育的概念闡釋作進一步地分析和比較:
“全納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價值和信仰系統(tǒng)。全納學校的基本信念包括 ABC:即接納(Acceptance)、歸屬 (Belongs)、和社區(qū)感 (Community)?!保?]56“全納是一種價值傾向。它以所有的特殊兒童都有權與同齡兒童一起在自然的、正常的環(huán)境中生活與學習為前提。它強調給予學生平等參與所有的學?;顒拥臋C會。全納是指在最大程度上使特殊兒童在普通教室受教育的努力。它傾向于讓學生在普通教室,而不是抽出(pull-out)在普通教室外接受相關的支持與服務?!保?]從不同學者對于全納教育的不同闡釋中不難看出,全納教育是指平等地看待所有有教育需求的學生并把他們全部融入普通學校里接受教育,反對排斥與歧視,促進所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每個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都能享受到所需要的教育,滿足他們的需求。
在澳大利亞,關于全納教育這一概念的闡釋有多種解釋。對于這一概念的認識和理解是逐步發(fā)展并趨于成熟的。在20世紀80—90年代,澳大利亞的研究者們認為:“全納教育就是讓身體有殘疾的學生融入到常規(guī)學校或主流學校與教室進行學習?!保?]78然而,這一理解有點狹隘。大多數(shù)的研究者和教育機構認為應當從深度和廣度上去進一步闡釋全納教育。澳大利亞著名學者貝利(Bailey)對于全納教育的詮釋是:“全納指的是殘疾學生和其他學生一起在普通學校中,在同樣的時間和同樣的班級內學習同樣的課程,使所有學生融合在一起,讓他們感覺自己與其他學生沒有差異?!保?]93當下,在澳大利亞關于全納教育最為權威和全面的一種解釋就是2006年由塔斯馬尼亞州教育部所出臺的定義,即“全納教育是所有學生不論他們之間的差別都是學校的一部分,要讓他們感受到一種歸屬感,這也為每個學生能夠融入、參與并實現(xiàn)自我價值提供了保障”[7]。根據(jù)塔斯馬尼亞州教育部的闡釋,學校提供了多樣化的課程,學生們的社會、情感及智力需求都得到了滿足,學生本身也受到了重視和尊敬。澳大利亞研究者對于全納教育概念的界定是逐步地、循序漸進地發(fā)展并不斷成熟起來的。最初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融入到常規(guī)學校和課堂,體現(xiàn)了教育的公平,然后拓展了全納教育的內涵,使之更有深度和廣度。最后,它致力于讓所有學生都融入到全納學校當中,營造一種全納的、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們有歸屬感,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以上研究者幾種關于全納教育的概念大多是從宏觀方面來進一步作了闡釋,在具體的實踐過程當中可操作性不是很強。在具體的實施過程當中,應當結合本國特定的文化背景分析、制定出較為有效的政策,以確保學生們平等地接受教育。然而,澳大利亞全納教育所倡導的這種“全納與回應”對于那些有學習困難的學生完全融入正常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了有力保證,也有助于他們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澳大利亞的特殊教育的發(fā)展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了,先后經歷了不同的階段,首先是隔離式的特殊教育,然后是特殊教育到一體化教育,最后到全納教育。澳大利亞的全納教育的發(fā)展建立在特殊教育的基礎之上的,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
1.特殊教育。20世紀中期,澳大利亞開始把注意力轉向了特殊教育。接受教育的不同對象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就對特殊教育的發(fā)展提出了問題。哪些人群最需要特殊教育?哪些學生才算作是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在整個澳大利亞,不同機構入學學生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各不相同?!?979年,埃爾金斯、貝里和伯奇對澳大利亞特殊教育進行了回顧,并報告在澳大利亞所有在普通學校就讀的學生中,約有2%的學生有障礙,1%的學生有學習困難,3%的學生行為有偏差……1991年澳大利亞統(tǒng)計局報告,約有2萬名學生在隔離的特殊學校就讀,其入學人數(shù)較前十年顯著下降。”[8]在這一時期,澳大利亞把重點放在評估和鑒定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身上,同時通過評估這一過程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如何成功地接收特殊教育奠定了基礎。一些地方慈善事業(yè)提供資金資助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兒童建立了教育機構。這些教育機構為特殊學校的發(fā)展提供了保證。
2.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20世紀60—70年代,澳大利亞特殊教育的重心是如何使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取得進步。研究者用的最多的是行為分析法。他們通過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適當?shù)姆椒ㄟM行評估,衡量學生的成就,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能夠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提供最適合他們學習的環(huán)境和條件。在這一時期,發(fā)展特殊教育的目的就是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提供在特殊學校學習的條件。澳大利亞一些州和地區(qū)為了更好地滿足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的需要,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例如維多利亞州,該州的教育政策明確要求,每個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都有權利在普通學校接收教育。到1993年,在維多利亞特殊學校接受教育的學生的百分比至少下降了50%,有一半以上的有障礙的學生已經進入普通學校學習。
3.一體化教育。20世紀70—80年代,澳大利亞的特殊教育更多的是關注如何更好地對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進行教育。澳大利亞地廣人稀,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只能在當?shù)貙W校入學,因此,在特殊學校就讀的學生的數(shù)量在顯著下降。因而,把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隔離起來,在特殊學校接受教育這一觀念收到了極大的沖擊,部分學者開始轉向支持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回歸到普通學校學習的“一體化”運動。在這一時期,為了更加了解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在普通學校學習的情況,澳大利亞政府加大了國家對特殊教育的投資,重點調查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接受普通教育的問題。盡管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但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特殊教育的發(fā)展趨勢是讓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全部回歸到普通學校。
4.全納教育。20世紀90年代,澳大利亞政府經過對一體化教育情況的評估后,重新把教育發(fā)展的重點轉移到回歸主流模式,即將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融合起來,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的機會。這一時期,國際社會重點強調實現(xiàn)教育民主、機會平等、教育公平等體現(xiàn)社會公平和權利的理念,也促使澳大利亞致力于為所有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提供公平、公正、民主的教育機會,無論學生本身殘疾與否,而且各州在執(zhí)行過程中也必須明確地說明這一點。例如昆士蘭州政府的教育報告指出:“保證殘疾學生在小學、中學、特殊學校,通過一系列課程選擇,有機會參與學校教育,從中獲得積極的結果?!保?]12在響應國際的呼吁,澳大利亞也逐步開始實踐全納教育,以全納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教育工作的開展、轉變教育的觀念和態(tài)度。
1.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和角色的轉變對全納教育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全納教育的發(fā)展對教師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zhàn),教師素質的高低也越來越重要。學生的需求多樣化,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更需要有特別的關注。因此,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顯得更為重要,這也對教師的綜合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
2.要成功地實施全納教育就必須實現(xiàn)課程的全納化。對現(xiàn)有陳舊的、落后的、不能夠充分反映學生需求的課程進行改革以適應和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為學生能夠更好地發(fā)展提供保證,因此,進行課程改革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然后,全納教育的發(fā)展并成功實施與來自各方面的支持是切實相關的,密不可分的。健全全納教育的支持體系和爭取來自多方面的支持幫助是至關重要的,如來自國家、立法、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等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3.在全納學校殘疾兒童和其他兒童是沒有區(qū)分的,也沒有這樣諸如“貼標簽”的稱呼,所有學生都是平等的,但這些孩子容易會產生一些心理障礙,如膽怯、沒有信心、不善于與人交流等。全納教育是為了真正地體現(xiàn)教育的平等,因此要把所有的學生都納入同一所學校共同學習。
4.澳大利亞的立法保障體系還尚不完善。全納教育的成功實施還必須要完善相關的立法保障。由于澳大利亞各州和地區(qū)的教育立法在各個地區(qū)都是資助的,有各自特色的。因此必須要根據(jù)實際情況來進一步完善立法工作。澳大利亞各州和地區(qū)政府的教育立法能夠保障全納教育順利進行。如西澳大利亞州的教育立法中都涉及到學生接受教育的法律規(guī)定,主要有教育責任、歧視、健康與安全等。對進入普通班級的殘疾學生進行全納教育,在西澳大利亞教育法案第20A(I)部分和第21A(I)部分都作了解釋。
5.支持體系目前尚不健全。全納教育的順利進行還離不開來自各方面的支持體系。澳大利亞設立了以特殊學校為核心的教育服務中心,為那些從特殊學校到普通學校學習的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其次,全納教育的開展還離不開來自教師、家長等的相互協(xié)調。因此,必須要盡可能地爭取來自各方面的支持和項目合作,這樣,才能保證全納教育有序健康地發(fā)展。
在中國,對于全納教育的認識,大多數(shù)人認為這是教育和社會發(fā)展的趨勢所在,他們認為實施全納教育體現(xiàn)了教育的公平。但社會各界人士(包括家長、學生、教師、研究者、政府等)對于怎樣實施全納教育和如何達到真正的公平頗有爭議。全納教育在中國的發(fā)展主要是以特殊教育和隨班就讀為主,目前仍然還停留在教育理念的轉變上?,F(xiàn)階段,全納教育在中國的發(fā)展主要形式表現(xiàn)為以特殊教育和隨班就讀。我國特殊兒童的教育最初就是以學校教育為主,“隨著特殊學校的不斷增多,特殊兒童接受學校教育的機會和權利也在增加,這時全納教育就開始從理想逐漸走向現(xiàn)實,特殊學校就成了全納教育從理想走向現(xiàn)實的主要推動力量”[10]。特殊教育學校主要承擔和肩負著特殊兒童的教育和發(fā)展,這也成為全納教育發(fā)展的一個途徑。隨著全納教育在中國的不斷發(fā)展,它的另一種形式就是隨班就讀。隨班就讀就是使特殊兒童進入普通學校,與普通兒童一起在常規(guī)教室學習的一種方式。這就為從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全納教學,滿足所有有特殊需要學生需求提供了保證??傊?,全納教育在中國的發(fā)展是從隨班就讀開始的,隨后才逐步走向全納。要充分實現(xiàn)全納,接納所有學生,滿足所有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還需不斷地完善和變革教育理念,轉變思路。全納教育從真正意義上體現(xiàn)了教育的公平和民主,從澳大利亞全納教育的發(fā)展歷程和經驗來看,中國應轉變教育理念,根據(jù)不同地區(qū)的情況因地制宜,爭取來自多方面的支持等來不斷地完善和發(fā)展全納教育,使更多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首先,必須轉變教育理念。具體要求就是要把特殊教育學校和普通學校教育結合起來。為那些在學習方面有障礙的學生提供幫助,學生可以課余時間在特殊教育學校接受咨詢和輔導,其余時間和其他學生融入在一起,不僅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而且還有助于身心素質的提高,并能夠有效地保證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其次,因地制宜。允許當?shù)卣敖逃块T根據(jù)本地實際情況制定適合本地區(qū)發(fā)展的教育法規(guī)和實施細則,充分地發(fā)揮作用,使更多的學生能夠受益于全納教育所帶來的益處。然后,政府要加大投資的力度,爭取來自多方面的支持,建立比較完善的支持體系,使這個體系更加全面和穩(wěn)固,這樣才能有效地保證教學的質量。最后,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材。鼓勵教師編寫教材,改變課程設置,滿足學生的需求,加大專業(yè)教師的培訓力度,同時讓家長也參與到決策中來。只有這樣,從教育理念、政策法規(guī)、支持體系、完善課程設置、師資隊伍發(fā)展等方面來不斷完善和改進,全納教育最終才能夠有效地實施,充分地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平等地接受教育,滿足他們不同的教育需求。
全納教育自20世紀90年代首次提出以來,到目前已有十多年的發(fā)展歷史了,展望這十多年的發(fā)展歷程,有成功之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對于這個教育理念各國的理解也存在著一些差異,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也有所不同。全納教育在澳大利亞的發(fā)展同樣也存在一些問題,阻礙其成功實施的因素頗多。然而,全納教育不僅考慮不同學生的特殊需求,而且努力地盡量滿足學生的這種需求,以確保他們全面、健康發(fā)展。澳大利亞全納教育在發(fā)展和實踐中形成的經驗和成績對其他國家全納教育的實施和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對全納教育順利、有效地開展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和意義。
[1]陳云英,楊希潔,赫爾實.全納教育共享手冊[M].陳云英,楊希潔,赫爾實,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2]柳樹森.全納教育導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Booth T,Ainscow M.From them to us: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inclusion in education[M].London:Routledge,1998.
[4]鄧猛,潘劍芳.關于全納教育思想的幾點理論回顧及其對我們的啟示[J].中國特殊教育,2003,(4):1 -7.
[5]Elkins,J.The school context in Educati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M].Sydney:Prentice HallPrentice Hall,1994.
[6]Harry Danniels.Special Education Reformed:Beyond Rhetoric?[M].London:Farlmer Press,2000.
[7]Tasmania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Inclusive education[EB/OL].(2006-05-31)[2010-05-24].Tasmania Government Online,www.ltag.education.tas.gov.au/focus/inclusiveprac/default.htm.
[8]Andrews R.J,Elkins J,Berry P.B,et al.A survey of Special Education in Australia[J].Queensland:University of Southern Queensland,1999,(4):247 -259.
[9]Education Queensland.Action Plan:Educational Provision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1998-2002[M].Australia:Brisbane,1998.
[10]甘昭良,王梅,顏蘭.全納教育及其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J].昆明學院學報,2009,(5):75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