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qū)實驗學校(225009)李宏明
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qū)新戶鎮(zhèn)中學(257236)高勝濱
在初中地理課堂中,學生是地理課程的主動學習者和構建者,應該關注全體學生發(fā)展。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教師在備課時,進行學情分析顯得尤為重要。正如特級教師于漪所說:“教師是學生心靈的耕耘者,教課就要教到學生的心上。如果不研究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和能力訓練的需求,課往往只教在課堂上,在學生的心中留不下深深的痕跡,效果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在課堂教學中,許多地理教師在課前都從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表現欲等方面進行分析,籠統(tǒng)而又淺顯,對學情缺乏深入地分析,用這樣的“學情分析”作為課堂教學實施的依據,很難真正實現高效教學。
揚州市邗江區(qū)實驗學校位于揚州西區(qū),是邗江區(qū)區(qū)直學校,是一所剛剛由公辦民助回歸公辦性質的現代化寄宿制學校,其生源來源十分廣泛,大部分來自邗江區(qū)各鄉(xiāng)鎮(zhèn)和揚州市區(qū)、城鄉(xiāng)結合部,另一小部分來自國內其他?。ㄊ校┮约笆绕渌h(區(qū))。其中,中學部七、八、九各年級學生人數均在千人左右,規(guī)模龐大、學情復雜,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傾注大量的心血和精力。
筆者在邗江區(qū)實驗學校近八年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切實感受到在設計教學時注重學情分析、準確鎖定學生的起點、將備課真正落到實處的重要性。本文結合開學初期對筆者執(zhí)教的七年級九個班級新生地理學情的一次問卷調查與分析,提出了應對學情差異的教學建議。
2012年9月初,筆者利用開學第一課的機會,以揚州市邗江區(qū)實驗學校七年級新生為調查對象,進行“新生地理學情問卷”調查活動,共發(fā)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400份,回收率100%。在接受問卷的400名新生中,男生212人,女生188人;城市學生245人,其中來自邗江城區(qū)和揚州市區(qū)的學生218人,來自其它地區(qū)的城市學生27人,農村學生155人,其中來自邗江區(qū)各鄉(xiāng)鎮(zhèn)的有136人,其他地區(qū)農村學生19人。問卷調查主要從學生的知識水平起點、技能水平起點、情感態(tài)度起點三個方面入手,了解學生學習地理的基本情況。完成問卷后進行數據整理、分析,形成調查報告。
通過對不同區(qū)域、性別的學生知識水平起點的調查(表1),可以看出:(1)城市學生的知識水平起點略高于農村學生。城市小學都開設了《科學》,并有專業(yè)教師任教,學生得到了系統(tǒng)的學習,同時城市學生的閱讀量較大,具備一定地理知識的學生比例達到65.3%,而農村有20%的小學未開設《科學》或有經常被其他學科占用的現象,農村學生的閱讀量較小,學生比例略低,為55.5%,《科學》課程的開設情況直接影響到了學生的地理知識水平;綜合運用地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是理性的思維要求,對剛入中學的孩子來說,多數難以做到,因而學生比例都比較低,城市約為22%,農村約為13.5%。(2)男生的知識水平起點略高于女生。具備一定地理知識的男生比例約為68.9%,女生約為52.1%,能夠解釋地理現象的男生比例約為19.8%,女生約為15.4%。男生的關注面比較廣一些,思維更加靈活一些。
表1 不同區(qū)域、性別的學生知識水平起點調查表
通過對不同區(qū)域、性別的學生技能水平起點的調查(表2),可以看出:(1)城市學生的技能水平起點高于農村學生。掌握一定預習方法、主動參與課堂討論、養(yǎng)成課堂筆記習慣、經常交流學習困惑四個方面,城市學生比例分別為84.9%、71.4%、67.8%、32.3%,四個方面均高于農村學生。(2)男生、女生技能水平各有優(yōu)勢。女生踏實細心,掌握一定預習方法和養(yǎng)成課堂筆記習慣的比例高于男生,女生約為81.4%和63.3%,男生約為67.5%和47.2%,男生在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和經常交流學習困惑兩個方面占有優(yōu)勢,所占比例分別是61.8%和29.2%,女生則約為58%和22.9%。男生與女生的性格差異決定了在不同技能水平方面的差異。
表2 不同區(qū)域、性別的學生技能水平起點調查表
通過對不同區(qū)域、性別的學生情感態(tài)度起點的調查(表3),可以看出:(1)城市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起點總體高于農村學生。城市學生在對地理學科有興趣、愿意參加地理活動和關注家鄉(xiāng)發(fā)展變化三個方面的比例分別是92.7%、92.7%和69%,高于農村學生(分別是87.1%、69.7%和60.6%),農村學生在會考結束后持續(xù)學習地理的熱情和意愿比較高,所占比例約為43.2%,城市則約為38.8%。(2)男生的情感態(tài)度起點高于女生。男生對地理學科有興趣和愿意參加地理活動兩個方面的比例都達到100%,關注家鄉(xiāng)發(fā)展變化的比例約為75.5%,參與地理繼續(xù)學習比例約為48.1%,女生所占的比例要低一些,分別是79.8%、79.8%、54.8%和31.9%。
表3 不同區(qū)域、性別的學生情感態(tài)度起點調查表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被視為教學活動的“第一要素”。從本次調查活動中可以發(fā)現,筆者執(zhí)教的學生通過小學階段的學習和積累,具備了一定地理知識的男、女生比例都在50%以上,但能夠綜合運用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的比例都比較低,男生只占19.8%,女生只占15.4%。在了解了學生已有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和情感態(tài)度之后再制定教學目標,才能真正與學生的需求相符,才能更好地確定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從而將備課真正落到實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確定準確、合理的教學目標成為教學活動的首要工作。在備課過程中,教學目標要依據學情差異來設定,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技能水平等,如果把教學目標定得太高,脫離學生的實際能力,學生在地理綜合題面前只能望而卻步,學習缺乏動力;如果教學目標定得太低,學生在已掌握的基礎上做無效勞動,浪費時間精力。
不同地域的學生,因其成長經歷和生活環(huán)境不同,面對相同的教學內容,其認知和情感上也存在著差異。城市學生家庭學習環(huán)境明顯優(yōu)越,他們的知識面廣一些,洞察力強一些,表達能力好一些,但他們對農村鄉(xiāng)土知識,尤其是農業(yè)地理,知之甚少;相反,農村學生,除鉆研精神略強、鄉(xiāng)土知識略豐富之外,其他方面大都處于劣勢。在參加本次學情調查的學生中,城市學生為255人,占總人數的61.25%,農村學生為155人,占總人數的38.75%,從比例上看,并沒有出現男女生比例相差過大的極端現象。因此在備課時,教師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學生與農村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的差異,適時選擇和調整教學內容。例如,在《因地制宜發(fā)展農業(yè)》一節(jié)的備課環(huán)節(jié),可增設“本地區(qū)農業(yè)種植”知識,活動形式為“農忙季節(jié)二日游”,一日游為考察春季稻的春耕,另一日游為考察冬小麥的夏收,由農村學生組成導游團隊,城市學生組成游客團隊,展開互動,城市學生在娛樂的基礎上,對本地區(qū)農業(yè)的種植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而農村學生的印象則會加深,然后再進入課堂學習中國的農業(yè)發(fā)展。這樣處理,重點逐漸掌握,難點迎刃而解,效率自然提升。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根據學情分析,提倡采用探究式學習,加強小組合作,實現組內和組間交流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的地理課堂,也應充分依據學生的學情。例如:在分組過程中,依據地理學情配置組員,即設置地理組長一名,由地理綜合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負責指導、監(jiān)督地理“學困生”(農村有20%的小學未開設《科學》或有被其他學科占用的現象,部分學生的知識水平起點和技能水平起點都略低),另配置2-4名地理中等生。在分組時,要考慮組內成員的男女比例搭配(掌握一定預習方法和養(yǎng)成課堂筆記習慣的女生比例高于男生,女生比例分別為81.4%和63.3%,男生比例分別為67.5%和47.2%;男生在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和經常交流學習困惑兩個方面占有優(yōu)勢,分別為61.8%和29.2%,而女生只達到58%和22.9%)。如此,可促進組內合作、組內競爭,使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能在被幫助中不斷提升,又能在幫助他人中獲得自信,既打好了基礎,又發(fā)展了特長,既關注學生發(fā)展,又注重心理平等。
蘇霍姆林斯基說:“ 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獨特的、獨一無二的世界?!?因此,我們的教學不能搞“ 統(tǒng)一化”,而應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新課程背景下,我們的教學評價也應當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實施分層評價。在地理課堂上,設置問題的立足點,應以中、下層次的學生為主,應有恰當的難度和區(qū)分度;在評析地理作業(yè)或試卷時,應著重分析解剖各層次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評價的標準要有彈性,即對成績較好的學生要適度從緊從嚴,對中、下層學生應適度從寬從松,如A層次學生須在85分以上才為優(yōu)秀,B層次學生達到80分可為優(yōu)秀,C層次學生只要滿75分即可為優(yōu)秀,對每次考試都達到優(yōu)秀的B、C層次學生及時將他們劃入上一個層次,以鼓勵他們向更高層次邁進。同時,關注學生在課堂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等,弱化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全面評價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與變化。
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隨著各地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不斷推進,外來務工子女均可進入所在區(qū)域的公辦學校入學,筆者遇到的上述情況,或許在許多學校會出現,或許會更加復雜,但無論我們的學生在知識水平起點、技能水平起點和情感態(tài)度起點上是否存在差異、存在多大差異,筆者認為都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時充分考慮到這些差異,采取恰當的應對措施,因材施教,以人為本,將備課真正落到實處,落到學生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