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明,鄭 璐
國家醫(yī)保目錄2009版西藥部分198號“緩解感冒癥狀的復方OTC制劑”92個非處方藥品中有50多個含有對乙酰氨基酚,如感康、快克、速效傷風膠囊、泰諾、泰諾林、百服寧、散利痛、康必得、白加黑等。中成藥含有此成分的也很多,如三九感冒靈沖劑、維C銀翹片、強力感冒片等,單從藥名看,是無法知道感冒藥是否含有對乙酰氨基酚的。因此,重復用藥的現(xiàn)象在患者個人和醫(yī)療單位開出的處方中均占有一定的比例,如何提高含對乙酰氨基酚感冒藥的療效并減少不良反應,值得醫(yī)藥工作者關注?,F(xiàn)對我校門診部常用含對乙酰氨基酚感冒藥做一總結(jié)。
常用含對乙酰氨基酚西藥制劑及含量見表1;常用含對乙酰氨基酚中成藥制劑及含量見表2。
表1 常用含對乙酰氨基酚西藥制劑
表2 常用含對乙酰胺基酚中成藥制劑
2.1 消化系統(tǒng) 可引起惡心、嘔吐、腹痛等不適,過量或長期服用可引起肝臟損害、淤膽型肝炎,嚴重者可致肝昏迷甚至死亡[1]。美國研究人員對1998~2001年數(shù)家醫(yī)院308例肝衰竭患者跟蹤研究發(fā)現(xiàn),39%的急性肝衰竭病例與過量服用對乙酰氨基酚有關[2]。肝損害致肝衰竭是此藥最嚴重的不良反應。
2.2 呼吸系統(tǒng) 對乙酰氨基酚可導致哮喘發(fā)作[3],有文獻報道,妊娠婦女使用此藥可增加嬰兒哮喘的發(fā)病率[4]。
2.3 泌尿系統(tǒng) 過量服用對乙酰氨基酚可引起腎小管壞死、血尿、腎衰。筆者曾接診數(shù)例因飲啤酒后口服感冒藥(對乙酰氨基酚>500 mg)誘發(fā)急性腎間質(zhì)腎炎的病例。
2.4 血液系統(tǒng) 對乙酰氨基酚是誘發(fā)潛在血小板減少的藥物[5-6],可致免疫性溶血性貧血[7]、急性骨髓造血停滯、高鐵血紅蛋白血癥、血小板減少性紫癜、Evans綜合征等不良反應。
2.5 過敏反應 對乙酰氨基酚可引起過敏性休克[8]、皮膚蕁麻疹伴瘙癢[9]、包皮固定型藥疹、大皰性壞死性表皮松解癥及多臟器損害[10-11]。
3.1 臨床醫(yī)生要嚴格掌握對乙酰氨基酚的適應癥,指導安全用藥 因其抗炎作用弱,解熱鎮(zhèn)痛作用強,臨床主要用于感冒發(fā)熱、關節(jié)痛、神經(jīng)痛、偏頭痛、癌性痛和手術后止痛。成人口服每次 0.3 ~0.6 g,每日0.6 ~1.8 g,日劑量 <2 g,最大日劑量不超過4 g,退熱療程不宜>3 d;鎮(zhèn)痛療程不宜超過5 d。不要盲目增加日劑量和口服次數(shù),嚴格控制每日用藥劑量在安全范圍內(nèi)。
3.2 執(zhí)業(yè)藥師應自覺履行告知義務 (1)用藥前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按規(guī)定的劑量和間隔時間服用,了解說明書中的注意事項、不良反應、禁忌癥、藥物間相互作用等內(nèi)容。(2)嚴禁空腹大劑量服用此藥,嚴禁在飲酒后服用此藥。(3)告之所用感冒藥的具體成份及含量,避免同時服用2種或2種以上含有對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藥。(4)對老年患者劑量應減少30% ~40%;哺乳期婦女、兒童應在發(fā)熱(>38℃)時,按規(guī)定劑量給藥,給藥間隔>6 h。(5)對于患有心、肝、腎功能不全,嚴重血液系統(tǒng)病,心、肺疾病,妊娠婦女及新生兒避免使用此藥。
3.3 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做好針對普通感冒患者的健康教育宣傳 普通感冒大多由病毒引起,病程有自限性,自然病程3~7 d,不需要使用抗菌藥物。24 h內(nèi)對癥處理是重要措施之一,如多喝水,多休息,飲食合理等。中西藥結(jié)合,對癥治療和抗病毒治療同時進行有利于減少、減輕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服抗感冒藥1周后,發(fā)熱、流涕、鼻塞等癥狀無好轉(zhuǎn)或惡化,應及時就醫(yī)以免延誤病情。
[1] Mcgregor AH,More LJ,Simpson KJ,et al.Liver death and regeneration in paracetamol toxicity[J].Hum Exp Toxicol,2003,22(4):221.
[2] Ostapowicz G,F(xiàn)ontana RJ,Schiodt FV,et al.Results of prospective study of acute liver failure at 17 tertiary care cen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J].Ann Intent Med,2002,137(12):947.
[3] 杜生明,楊景,布鳳霞.撲熱息痛致哮喘發(fā)作2例[J].西北國防醫(yī)學雜志,2002,23(5):400.
[4] 李紅.哮喘可能與濫用撲熱息痛有關[J].國外醫(yī)學內(nèi)科學分冊,2001,28(1):20.
[5] 張俊霞.對乙酰氨基酚致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4,(6):412.
[6] 李星,張志剛.口服對乙酰氨基酚致新生兒血小板減少1例[J].海峽藥學,2010,22(12):311-312.
[7] 武大林.對乙酰氨基酚致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與乙酰水楊酸致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關聯(lián)[J].國外醫(yī)學輸血及血液學分冊,2001,24(2):184.
[8] 況兵,侯金成.口服藥物致藥源性過敏性休克8例[J].醫(yī)藥導報,2002,21(8):527.
[9] 王金莉,滿宇紅,劉彩芳.復方對乙酰氨基酚致蕁麻疹1例[J].醫(yī)藥導報,2002,21(9):489.
[10]劉蓮蘭,饒淑云.對乙酰氨基酚致中毒性壞性表皮松解型藥疹(TEN)[J].中國新藥志,2004,13(12):1119.
[11]劉春英,龍志敏,曹金旭等.撲熱息痛引起大皰性壞死性表皮松解癥及多臟器損害1例[J].國外醫(yī)學兒科學分冊,1998,25(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