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懷敏
(江蘇省如皋中學 江蘇 如皋 226500)
目前江蘇高考模式為“語數英+選修”,高考中語數英三科計入總分,選修則劃分等級。高考的競爭即語數英的競爭,作為選修科目化學,其地位尚不及物理,每個學校針對選修課時一減再減,但高考對化學教學容量則沒有減少,另外學生也越來越不重視,化學作業(yè)一般放在最后去做。教師感覺時間不夠用,又擔心學生不重視,教師則布置大量的作業(yè),難度大的、容易的“一鍋粥”的布置給學生,結果則適得其反,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下降,個性得不到發(fā)展,潛能得不到發(fā)揮,更談不上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如何通過作業(yè)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呢?筆者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多數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僅限于書面作業(yè),主要針對知識的鞏固與解題技能的訓練,模式單一,單調乏味,學生興趣下降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作業(yè)形式靈活多樣,突出實踐性、開放性、趣味性強的作業(yè)很容易激發(fā)學生的熱情。例如,高一化學內容有很多的方程式需要我們去記憶,“方程式抄幾遍,明天檢查”相信很多老師都說過這樣的話。但是把記憶方程式變成班級之間的比賽或者小組間的比賽,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效果會更好點。再如:必修一教材中“如何選用材料”實踐活動: 角色扮演是否應該停止使用鋁質飲料罐,貼近學生生活,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作業(yè)不會使學生感覺到乏味,在充滿樂趣中完成了作業(yè)。
實驗探究式作業(yè)、總結反思型作業(yè),自主整理作業(yè),應用所學知識寫篇小論文等等都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不僅學生知識點記得牢固,而且在完成的過程中學習到新的知識,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業(yè)難或者容量太大,學生需要挑燈夜戰(zhàn)才完成,學生容易產生畏難和排斥心理。可能一部分同學干脆不做了,甚至抄襲其他同學的作業(yè),能堅持做的同學沒有思考的空間,純粹趕作業(yè),學生做的辛苦,做的委屈。如何使學生心甘情愿的做作業(yè)呢? 這就要求教師作業(yè)布置注重不偏難,容量不偏大,需要教師在布置作業(yè)前,對練習題認真研究,精心篩選,篩選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能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效果的典型習題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做了這些題后,基本能做到對同類型的題能得心應手,以便將知識遷移為能力。例如在講授電解原理后,要求學生設計實驗實現“Cu+2H+=Cu2++H2”的變化,主要會出現以下三種情況:
學生在完成作業(yè)時答案是豐富多樣的。若教師在課堂上對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剖析,并加以適當的引導,把解決問題的辦法集中在電解原理上,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更進一步加深對電解原理的理解,通過對比分析進一步復習了原電池原理。
再如,學生在解答涉及實驗操作題時常常說不清楚實際操作及方法,在做此類題目經常是瞎猜亂碰,沒有章法。我選擇了這一例題:KNO3與NaCl 的分離(如右圖)方法?參考答案:若要得到KNO3,可以采取蒸發(fā)濃縮、冷卻結晶,過濾;若要得到NaCl,可以采取加熱蒸發(fā)、趁熱過濾。
學生的答案各種各樣的,即使是模擬試卷做了很多的高三的學生也有很多不清楚的。這類題目學生容易出錯,如果我們精講這一題目,幫學生分析歸納,重點在兩個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情況,類似KNO3物質的即可采取上述方法,學生即會舉一反三,碰到類似的題目迎刃而解了。
每班學生都存在差異,個體智力、能力、思維方式等的不同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績,均可分為上中下三類。教師布置作業(yè)若不重視差異,缺少層次性,則不利于成績薄弱的同學的轉化,同樣也不利于成績優(yōu)秀同學的發(fā)展。成績薄弱的同學更需要教師的關心與指導,如何使差生跳跳能摘到“果子”,又能使優(yōu)生免受“饑餓”之苦呢? 這就需要教師布置作業(yè)時考慮學生實際,設置必做題和選做題,滿足不同學生的要求。例如:我校在準備“學業(yè)水平測試”期間,沖刺A 等級的同學和保C 的同學座位是分開的,他們的習題也是不一樣的,難度的不同,給沖A 的同學提供好的幫助,同時增加了保C 同學達級的信心。
法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告訴我們:知識需要重復,否則印象太淺,不會在腦中產生記憶效果。因此,在學習新內容時教師還需要注重舊知識的鞏固。每隔一段時間需要復習舊知識,可以溫習曾經出錯的題目,也可以針對學生常忘記的知識點進行提問、默寫也可以將知識點滲透到題目中讓學生通過練習來鞏固,形式多樣,知識逐漸得到積累。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化學作業(yè),“題海戰(zhàn)術”已經不適用于現在的教育理念,簡單重復的練習只會加重學生學習負擔,挫傷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立足于“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站在學生的角度,布置合理適量的作業(yè),注重作業(yè)設計的探究與創(chuàng)新,作業(yè)的形式與內容學生樂于接受,使學生喜歡化學、主動學習化學,樂于學習化學,提高化學學科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新課程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