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賁
不久前發(fā)生在北京的一起輪奸案受到民眾高度關注,涉嫌犯罪者之一是李姓男子。一年多前,他因尋釁滋事罪被收容教養(yǎng)一年;這次又涉嫌輪奸,成為一名“慣犯”。放在美國,他可能被叫作“壞種”(badseed),也就是天生惡劣、難以教育的不良少年。
“壞種”這個說法,來自美國作家馬奇(WilliamMarch)以真人為原型的小說《壞種》(1954),此書獲1955年國家圖書獎提名,后被拍成電影,至今還在不斷引起有關兒童教育的爭論。小說中,8歲的羅達是潘馬克夫婦的獨生女,從小乖巧,愛整潔,是個樣樣都比其他孩子“出色”的孩子。有一次,羅達的母親發(fā)現,自從羅達的一位男同學莫名其妙地溺斃后,她的行為有些反常。最后又發(fā)現,是羅達殺死了那個小男孩,而且羅達還有可能會殺害別人。這部小說給許多美國讀者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動搖了他們對兒童美好心靈的信念。小小年紀就能如此自私、冷酷、殘忍,在天真爛漫的外表下隱藏著一種似乎只能用“天性”來解釋的惡,把人性惡的恐怖放大到了極限。
2010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弗里德曼教授(Dr.RichardFriedman)撰文提出一個引起爭論的問題:孩子干壞事是否總是應該怪罪父母?研究精神健康的專家們一直認為孩子的本質都是好的,變壞是環(huán)境所致。如果一個孩子一再地干壞事,那么其中一定有父母的責任。但弗里德曼教授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孩子天生就有反社會的傾向,因此他們干壞事不能怪父母。這個理論最有力的佐證仍然是小說和電影《壞種》。
看到孩子天性中的這種惡,當然不是要為父母沒有教育好孩子推卸責任,而是更加要強調這種責任是多么重要,多么不可疏忽。據報道,李姓男子從小就樣樣出色,4歲選入中國幼兒申奧形象大使,10歲加入國家冰球隊。7歲隨父母上電視的時候,被主持人贊為“根正苗紅,是多年未見的愛國主義棟梁之才”。在這樣一個健康清純的外表下,居然隱藏著一種除了壞天性似乎難以解釋的惡,與女孩羅達似乎頗為相似。然而,羅達在美國人中引起的是對人性惡的恐怖,而李姓男子則引起了中國人對特權與腐敗的憤怒和嘲笑,直指他那有地位的父親。
這種輿論反應是有理由的,因為這位父親曾公開夸耀自己對兒子的成功教育?!拔覂鹤犹熨x好,但我們現在不逼他。他喜歡運動,喜歡交朋友,電腦在他手里我看就像彈鋼琴一樣,他思維非常靈敏,英語單詞隨便就能記幾千個。這代人是我們的希望。所以我們的下一代我認為了不得,我非常高興。孩子總歸學不壞,因為我們所給他的東西都是正面的東西?!边@個總是在接受“正面的東西”、“總歸學不壞”的孩子,如今涉嫌輪奸女子的惡行,父親總不能以他天生就是“壞種”而把自己的教育失責一推了之吧?
17世紀英國思想家洛克,不相信兒童可能是“壞種”的說法。他認為,人出生到這世界上的時候,心靈像是一塊干凈的石板,心靈的特征和印記都是后來才在環(huán)境中寫上去的。人的天性可能會有差別,但天性中的缺陷是可以通過適當的教育加以糾正的,而這正是當父母的責任所在。洛克在《教育片論》中寫道,“我承認,天生的脾性于此是起很大作用的,但即便幼童的脾性天生有缺陷,心靈脆弱和膽怯,經過適當的調教,也能得到糾正。”
洛克看到,在一些“人上人”的紳士家庭里,“他們的幼童常常以盛氣凌人的口吻、輕蔑的名稱以及傲慢的舉止對待家里的傭人,好像別人來自另一個種族,是低于他們的一個族類。這種種倨傲不遜的表現無論是來自不良的榜樣、財富的優(yōu)勢,還是他們天生的虛榮心,都應該加以防止或徹底根除,而代之以溫和、謙恭與和藹的舉止儀態(tài)來對待下等的人們”。
與洛克強調兒童品性教育、美國人關注“壞種”人性相比,中國民眾對李姓男子事件表現出來的更多是政治性的關注。但愿中國可以盡快超越這個階段,萬一有類似事件再次發(fā)生,國人首先考慮的也是如何將少年的人性惡置于合宜的教育之下,而非只是用出事的孩子來揶揄特權階層。畢竟無論貴賤,每個父母都需要面對“如何教好孩子”這一話題。
(作者為加州圣瑪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