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紅(太倉市檔案局,江蘇太倉,215400)
1941年7月蘇常太反“清鄉(xiāng)”第一仗的方家橋戰(zhàn)斗原址
方家橋聯席會議
1939年5月1日,葉飛率新四軍第六團以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的名義東進抗日,于8日到達中共江南特委機關所在地無錫梅村。6月24日,江抗夜襲京滬鐵路上的日軍據點滸墅關火車站,殲滅日軍20余人。滸墅關戰(zhàn)斗后,江抗根據陳毅關于“繼續(xù)東進,爭取在蘇州、青浦一帶創(chuàng)建游擊根據地”的電示,向太倉和上海近郊挺進。6月底,江抗副總指揮何克希、吳焜率領江抗一部和部分地方部隊進入太倉境內。
當時,太倉中部地區(qū)是國民黨地下活動的區(qū)域,國民黨太倉縣政府機關流動于岳王市、老閘、三家市和方家橋一帶,省保四團駐在太倉東南部農村。鑒于這一情況,江抗堅決執(zhí)行黨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派員和國民黨縣黨部書記長鄭鳳石、第五區(qū)區(qū)長浦太福等人聯系,說明江抗進入太倉只是借道東進抗日,別無他圖,希望雙方不要發(fā)生沖突,應團結一致共同抗日。老于世故的鄭鳳石考慮到江抗為抗日途經太倉,擋人之路于理難容,且也不會危及自己的安全和利益,因此表示同意江抗借道太倉。而浦太福因他組織的岳王自衛(wèi)隊屢遭挫折,正苦于抗日無門,聽到江抗途經太倉,當即表示歡迎合作抗戰(zhàn)。與此同時,省保四團王士蘭接到國民黨江南行署主任冷欣的急電:“江南抗日義勇軍梅光迪部行動詭秘,宣傳異端,該部到達太倉,著即迅予痛擊。”王士蘭就把其心腹、三營副營長、愛國人士郭曦晨找來商量。郭曦晨認為江抗部隊紀律嚴明,戰(zhàn)斗力強,真心抗日,應聯合起來一致抗日。王士蘭舉棋不定,既怕有違冷欣的命令,又怕打江抗喪失實力、喪失人心。此時,郭曦晨建議:我們可先回電冷欣,稱該部尚未來太,來時一定遵命執(zhí)行。待江抗到來時再派代表聯系,為江抗讓道后再回電冷欣,稱該部已繞過太倉,不知去向。這樣,既可推卸責任,又可保存實力。王士蘭采納了郭曦晨的意見,并派郭曦晨與江抗聯絡。
6月30日夜間,何克希率江抗部隊到達三家市,宿營在大地主陳士勤家和陳氏義莊、南北龔家宅、周家宅等處。鄭鳳石向何克希、吳焜介紹了太倉的情況,并將自己畫的一張?zhí)珎}縣敵我形勢草圖給了他們。次日,江抗領導分別會見郭曦晨、浦太福等。郭曦晨向何克希詳細介紹了省保四團的情況,對江抗要求合作抗日表示贊同。浦太福直率地向江抗領導傾訴了抗戰(zhàn)兩年來的所見所聞和自己的想法,對江抗的紀律嚴明和真心抗日表示敬佩,迫切要求參加江抗,走上真正抗日的道路。何克希贊揚他真誠坦率的表白和真心抗日的要求,闡明了江抗的抗日宗旨,介紹了部隊情況,希望他繼續(xù)擔任區(qū)長,在家鄉(xiāng)為抗日事業(yè)作出應有的貢獻。
1941年日偽在太倉“清鄉(xiāng)”期間的良民證
7月初,江抗領導應省保四團的邀請,前往方家橋龔氏農民家會晤。參加會晤的有江抗何克希,省保四團唐納民、郭曦晨,以及國民黨地方當局的鄭鳳石、羅啟祥、浦太福等。會晤中,舉行了江抗、省保四團、太倉地方當局聯席會議。會上,就江抗、省保四團避免磨擦、合作抗日等問題達成了協議。這次會議,為江抗順利通過太倉、與省保四團建立統(tǒng)戰(zhàn)關系打下了基礎。
江抗東進到太倉,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方家橋聯席會議,揭開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其它愛國力量在太倉地區(qū)合作抗日的序幕。
為開辟太倉抗日根據地,1940年5月,江抗東路指揮部將新江抗的4個連編為江抗二支隊。二支隊進入太倉北部地區(qū)后,打據點、抓漢奸、破壞敵人的公路和通訊設備,向南挺進直達馮家橋、岳王市和靠近沙溪一帶的中部地區(qū)。在二支隊出擊之時,民運干部施光華在浦太福的協助下,發(fā)動和組織當地群眾開展政治攻勢,在農村和集鎮(zhèn)的茶館、酒樓和交通要道張貼標語、散發(fā)傳單,大造輿論,密切配合二支隊的戰(zhàn)斗。江抗的軍事出擊和政治攻勢引起了日軍的不安。
6月5日,駐茜涇、瀏河、沙溪、太倉的日偽軍約200余人水陸并進,對正在轉移中的二支隊進行堵截包圍。為了痛擊日軍,二支隊在一天中三次與日偽軍作戰(zhàn)。上午8時到10時半,二支隊一部在茜涇附近的朱家宅與瀏河的日偽軍打了第一仗。午前10時到下午1時,二支隊到達牌樓市后,與追來的日軍又打了第二仗。午后1時到3時,二支隊越過七浦塘進入老閘時,遇到日偽軍攔擊,又打了第三仗。三次戰(zhàn)斗共斃、傷敵60多人,二支隊亦傷亡30余人。
二支隊的一日三戰(zhàn)使日軍驚恐萬分,但日軍并未就此罷休。他們處處設防,封鎖堵截,在穿山等制高點上架起重機槍,妄圖切斷江抗撤回常熟的通路。在這十分危急的情況下,隨部隊一起行動的浦太福自告奮勇當向導。天黑后,他帶部隊穿村落,走小道,繞過日偽據點,避開敵人封鎖線,使二支隊安全地回到常熟駐地。江抗主力深入太倉的行動,進一步擴大了江抗的影響。
8月到12月,在蘇常地區(qū)常備隊基礎上組建的江抗五支隊,在支隊長薛惠民、偵察參謀浦太福的率領下,又先后在太倉境內與敵人進行了多次戰(zhàn)斗。
1939年7月,江抗與太倉縣政府、省保四團在方家橋舉行聯席會議會址
中共太倉縣委書記楊子清
夜襲毛家市偽自衛(wèi)團是五支隊組建后的首次戰(zhàn)斗。毛家市偽自衛(wèi)團成立后為虎作倀,配合日軍進行夏季“掃蕩”。為打擊日偽和進行反“掃蕩”,五支隊領導決定對毛家市偽自衛(wèi)團進行襲擊。8月3日晚上,五支隊三大隊約90余人披星戴月從何家市出發(fā),于深夜12時左右到達毛家市。隨即兵分兩路,包圍了偽自衛(wèi)團的駐地雙林廟和高真堂。經過激戰(zhàn),偽自衛(wèi)團死、傷、被俘者多人。戰(zhàn)后,五支隊領導將繳獲的7支步槍和彈藥及被俘的人員拍成照片,廣為宣傳,擴大影響。
11月14日,五支隊在太倉常備隊的配合下,越過敵人據點,長驅直入敵偽勢力最強的敵偽腹地新塘市,襲擊偽自衛(wèi)隊。這次戰(zhàn)斗俘獲偽自衛(wèi)隊員10余人,繳獲步槍4支、子彈1000余發(fā)。
離縣城9華里的香花橋敵偽據點是太倉縣城的東北屏障,也是日偽的重要據點之一。駐據點的偽自衛(wèi)隊仗著日軍的庇護,驕橫跋扈,作惡多端。江抗五支隊事先對香花橋的敵情和地形進行了偵察。12月14日,20多名江抗戰(zhàn)士悄悄到香花橋附近宿營。15日夜,薛惠民率領擔負主攻的突擊班攻入敵偽據點內部。浦太福率警戒組埋伏在從縣城到香花橋的路上阻擊太倉援敵。這次戰(zhàn)斗共俘虜偽軍8名,繳獲步槍8支、子彈千余發(fā)及其他戰(zhàn)利品,江抗無一傷亡。
五支隊在太倉境內與敵人進行的多次戰(zhàn)斗,打亂了日軍“掃蕩”部署,為進一步發(fā)動群眾,建立太倉抗日根據地創(chuàng)造了重要的條件。
侵華戰(zhàn)爭中,日軍兵力傷亡慘重,物資損耗極大,人力、物力、財力的補充日益困難,所得到的只是點和線的占領,廣大區(qū)域仍然控制在中國軍民手中。日軍為擺脫困境,變中國占領區(qū)為發(fā)動太平洋戰(zhàn)爭的后方基地,支撐其抽兵南進、擴大侵略戰(zhàn)爭,于是利用其扶植的汪偽政府,策劃了對大江南北抗日根據地進行“清鄉(xiāng)”的陰謀。
從1941年7月1日開始,日偽軍集結重兵逼近蘇常太,開始了嚴酷的軍事“清鄉(xiāng)”。蘇州清鄉(xiāng)辦事處和清鄉(xiāng)督察專員公署成立,汪偽清鄉(xiāng)委員會秘書長李士群和汪偽省民政廳長張北生分別擔任處長和專員。各縣成立了清鄉(xiāng)特別區(qū)公署,太倉特別區(qū)公署由偽縣長洪保嬰兼任主任,具體負責“清鄉(xiāng)”工作。針對日偽“清鄉(xiāng)”,太倉人民在太倉黨組織的領導下為保衛(wèi)根據地,開展了英勇頑強的反“清鄉(xiāng)”斗爭。
太倉縣委書記楊子清在白茆塘東煙墩廟主持召開縣委擴大會議,傳達了上級反“清鄉(xiāng)”斗爭指示,研究部署了本地區(qū)的反“清鄉(xiāng)”斗爭。會議決定精簡機構,疏散人員。當地干部發(fā)2個月生活費,回家分散隱蔽,就地開展斗爭;外地干部則堅守崗位,開展反“清鄉(xiāng)”斗爭。會議還就情報聯絡、交通站設置等問題作了部署。
7月上旬,反“清鄉(xiāng)”主力部隊從常熟到達太倉后,太倉縣黨政機關人員40余人集中于常太邊區(qū)煙墩廟,與部隊會合后隨部隊行動。為了牽制敵人兵力,打亂敵人“清鄉(xiāng)”部署,主力部隊決定主動出擊,攻打方家橋日軍據點,打開太倉反“清鄉(xiāng)”斗爭的局面。根據偵察情報和方家橋的地形,作了戰(zhàn)斗部署:反“清鄉(xiāng)”主力部隊擔任主攻,縣大隊配合阻擊援敵。7月中旬一天的夜晚,主力部隊向方家橋日軍據點發(fā)起攻擊,但因發(fā)現敵情有變,據點里的日軍有所增加,便主動撤出戰(zhàn)斗。第二天早晨,部隊作戰(zhàn)略轉移,途中多次受敵包圍襲擊,戰(zhàn)斗十分艱苦。這次戰(zhàn)斗,雖未攻下方家橋日軍據點,損失較大,但由于它是蘇常太反“清鄉(xiāng)”斗爭第一仗,而且發(fā)生在敵人自認為已控制的地區(qū),對日偽震動極大。方家橋戰(zhàn)斗結束后,主力部隊撤走,太倉軍民面對強敵,堅持與敵周旋,就地開展斗爭。
7月下旬,日偽全面占據了太倉抗日根據地,并轉入政治、經濟、文化“清鄉(xiāng)”,局勢相當嚴峻。太倉黨組織和地方抗日武裝力量失去了開展活動的回旋余地,同時地下交通站被破壞,縣、區(qū)間聯系中斷,已難以掌握全面情況,更不能公開活動,后又失去了與上級組織的聯系。為了減少損失,保存有生力量,太倉黨組織、地方政府和地方武裝被迫撤離太倉“清鄉(xiāng)”區(qū),向上海、常熟方向突圍。
在突圍中,黨組織通過保持統(tǒng)戰(zhàn)關系的地方人士及偽職人員等各種社會關系,設法為撤離人員取得敵人的通行證、良民證、職員證等證件,以便混過檢問所。撤離人員穿過敵人的“清鄉(xiāng)”封鎖線,順利經過瀏河、橫瀝橋等大小檢問所后,安全到達上海。突圍到上海的,除個別被敵人逮捕外,均由組織安排,分別安全轉移到蘇北和茅山根據地。絕大多數外來的黨政軍領導干部,在各方的幫助下,安全撤出“清鄉(xiāng)”區(qū),粉碎了日偽徹底消滅東路抗日力量的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