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鹽城市檔案局,江蘇鹽城,224002)
雖為滿清秀才,然力學不輟,鉆研新學,以革新之壯志,興辦學堂,造福鄉(xiāng)梓;雖為國民黨黨員,卻反諷“中華民國,除了這面旗子而外,卻從何處再去尋著青天白日”,高風亮節(jié),被譽為“共產(chǎn)黨人的真朋友”;雖為書生,卻憑滿腔熱血,一己之力,扛起抗日救亡大旗,堅貞不渝,誓與侵略者戰(zhàn)斗到底——此人便是宋澤夫。
宋澤夫(1872-1942)原名殿康,后改名潤,字澤夫。鹽城秦南人。鹽阜地區(qū)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老一輩知識分子杰出代表。宋澤夫始終站在時代前沿,站在人民和正義一邊,剛正不阿,愛憎分明。他以大量文章歌頌革命,抨擊敵人,筆鋒所指,字字見血,陳毅贊其為“蘇北魯迅”。同時,宋澤夫又傾其一生,投身教育,為興辦地方教育事業(yè)作出了杰出貢獻。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宋澤夫考中秀才。因目睹清政府昏聵無能,內(nèi)憂外患,民不聊生,遂放棄科舉仕途。1906年考入南京寧屬師范學習,在新思潮的沖擊下,立志以教育喚醒民眾,推進社會革新。師范畢業(yè)后,秉承教育救國之夙愿,宋澤夫回到家鄉(xiāng)鹽城。此時的鹽城不過是蘇北小縣城,民風淳樸,但交通閉塞,受封建思想的禁錮,民眾多認為讀書是富人家的事,農(nóng)民子弟甚少入塾開蒙。宋澤夫見此狀,不禁心憂難耐,力排眾議,執(zhí)意將本村的“慈母寺”改為校舍,建成“鹽城縣立第三高等小學”,后更名為“鹽城縣立宋村小學”。此舉開創(chuàng)了鹽城辦學興校之先河,鄉(xiāng)里士紳紛紛效仿,讀書之氣蔚然成風,惠及鄉(xiāng)里子弟。啟蒙教育令學生明事理,卻難以令其知國恥、樹鴻鵠之志,加之縣內(nèi)為數(shù)不多的初高中均設于城內(nèi),家庭貧窮但有志升學的青年無法順利就讀。宋澤夫毅然變賣宋氏祠產(chǎn),并通過向鄉(xiāng)紳富戶募捐,集資辦學,1924年在宋村成立了“私立亭湖初級中學”,在城內(nèi)箭道巷成立城區(qū)部,后又增設高中。小學至初中再到高中教育,在宋澤夫苦心孤詣下,終于建成一體化的辦學模式。
宋澤夫辦學嚴謹有序,他深知辦學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僅要有滿腔熱忱,更需要志同道合者共同努力,方能成事。為此,他求賢若渴,廣為招攬人才。因其無縉紳之矜持,更無主持人之據(jù)傲,所以甚得人心,應聘執(zhí)教者絡繹不絕。其子宋我真系北京大學外文系畢業(yè),深受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洗禮,立志子承父業(yè),矢志辦學。但宋澤夫?qū)χ鞒中照咭笊鯂溃幢阌H子猶不放心,責令其前往廣州、廣陵執(zhí)教,經(jīng)數(shù)年磨礪后,方使其返鄉(xiāng)主持亭湖中學的教務。
宋澤夫
宋澤夫創(chuàng)辦亭湖中學,其辦學理念在當時來看頗為超前,深具特色。學校主張男女同校,認為男女平等,推行教育民主化。校內(nèi)除開設國語、外語、公民、地理、歷史、算術(shù)、圖畫、手工、體育、生理衛(wèi)生等課程外,還要求學生參加一定的生產(chǎn)勞動鍛煉。文體活動也開展得有聲有色,如:校籃球隊每次參加比賽都載譽而歸,在鹽城名噪一時;1941年該校學生在全縣舉行的紀念紅五月活動中獲得演出一等獎;同年7月在縣青年委員會組辦的中學生夏令營中獲演講比賽第一名。
學校在培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同時,還積極引進新文化、新思潮,并購置諸多進步書刊,如《向?qū)А?、《新青年》、《湘江評論》、《共產(chǎn)黨宣言》、《科學辯證唯物主義》等,以文勵志,引導學生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培養(yǎng)學生的斗爭精神。一時間讀新文學、寫新文學之風盛行,各班皆成立文藝團體,自辦油印刊物,刊載評論、詩歌、小說、散文、隨筆等。在宋澤夫進步思想的引領下,亭湖中學在聲援五卅運動、支援淮美中學學生反對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等愛國運動中,毫不畏縮,率先垂范,置身于戰(zhàn)斗前沿。曾在該校就讀的原外交部長喬冠華就認為自己“在亭湖中學這一段很重要”,因為他在此“接觸到了新文化”,亦“接受了新思想”。
宋澤夫堅持民主辦學,學生自治,他對青年學生既嚴格,又愛護。他常說:我喜歡勤奮學習、品行端正的學生,也喜歡聰明能干、敢說敢為的學生,治國良材往往出在后一種學生中。
1939年初夏,亭湖中學曾鬧過一次學潮。當時正值八路軍、新四軍積極向蘇北敵后挺進,重新組建鹽城共產(chǎn)黨地下組織。國民黨蘇魯戰(zhàn)區(qū)副總司令兼第八十九軍軍長、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嚴令各校嚴格控制學生,鉗制學生思想自由。亭湖中學少數(shù)工作人員背離宋澤夫民主辦學一貫立場,以職權(quán)鎮(zhèn)壓進步學生,并無端開除初二班學生楊萬年,將其趕出學校。這激起學生公憤,成為此次學潮的導火線。當晚,在初二班學生王學宏的帶領下,初一、初二班100多名學生聚集在操場上,要求教導主任就此事給個說法。在得不到回應后,幾個同學憤怒之下,砸破教室、宿舍的玻璃窗。于是校警出動,手持武器,沖到學生中間將王學宏抓走,矛盾進一步激化。見此,初三班和高中部的學生全部加入到學潮中來,沖突一觸即發(fā),形勢非常嚴峻。正在此關(guān)鍵時刻,宋澤夫外出歸來。他在了解情況后,首先肯定學生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指出教導處開除楊萬年處置失當。他也對學生砸學校設施等過火行動提出了批評。他要求相關(guān)人員立即釋放王學宏,并陪同他來到操場和大家見面。同時他也表示被開除的楊萬年將由學校負責幫助他轉(zhuǎn)到其他中學就讀,被砸壞的玻璃由學校修復,明天全校正常上課。一場危機迎刃而解。此次學潮迅速平息,得益于宋澤夫崇高的威信、坦率的胸懷和公平公正的態(tài)度。正如學生對其評價:“嚴父的頭腦,慈母的心腸”。
宋澤夫一生淡泊名利、質(zhì)樸無華。他衣著簡單,但干凈利落,沒有折痕;他不茍言笑,但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他為名流鄉(xiāng)紳,但一年四季除大年初一外,均徒步上班;他為亭中董事長,但遇見鄉(xiāng)鄰都搶先頷首為禮,微笑招呼。
宋澤夫上課從不遲到,亦不缺課。講解深奧古文時,或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引人入勝,或稍加點撥,給學生留有思考余地,令其豁然開朗,甚有成就感。板書和毛筆字則是見字如見人,一橫一豎,一撇一捺,規(guī)規(guī)矩矩,一絲不茍。宋澤夫講課決不古板、單調(diào),常為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而有輕松詼諧之語。而臨近下課若是言猶未盡,則對學生抱歉道:“還有幾句話,交待完了就下課。”學生愛聽他上課,宋澤夫愛給學生上課,這一學一授間,均是樂在其中。
宋澤夫建校,開創(chuàng)鹽阜地區(qū)私人辦學之先河,然其中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卻是常人難以想象。尤其在抗戰(zhàn)時期,硝煙彌漫,鐵蹄縱橫,為堅持敵后辦學,曾數(shù)度遷校。在宋澤夫數(shù)十年的苦心經(jīng)營下,亭湖中學校內(nèi)設施雖簡陋,但師資完備,教學認真,校風淳樸,環(huán)境清幽,后一躍成為全省教育界之典范。不僅鹽城學子紛紛爭取入學機會,遠在南京、泰興、南通、淮安等地的青年也不懼路遠,慕名就讀。歷屆學子成各行各業(yè)翹楚者不乏其人。
1942年10月,宋澤夫因幫助新四軍被秦南倉日偽軍所俘,遭受嚴刑毒打。雖經(jīng)共產(chǎn)黨人和民主政府營救,然蒙難時受創(chuàng)甚重,病情愈深,終致藥石無醫(yī),同年12月10日逝于楊莊,終年70周歲。
1990年11月,宋澤夫被江蘇省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1991年1月,為紀念愛國民主人士宋澤夫先生,鹽城市政府決定將秦南中學更名為“澤夫中學”。后人為紀念宋澤夫,在鹽都區(qū)秦南鎮(zhèn)宋村建有一座澤夫園,園內(nèi)松柏森森,修竹蒼翠。墓后樹有一座高三米、寬十米的影壁,鐫刻有胡喬木的題詞“聲振千古”。
蘇北的魯迅——宋澤夫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