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云 (湖南師范大學工學院藝術設計系 湖南 長沙 410081)
瑤族是我國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shù)民族,由于該民族長期處于遷徙游離的生活狀態(tài),所以分布較廣,支系繁多。過山瑤就是其中的一支,分布在湖南江永,居住在瑤族發(fā)源地的過山瑤族,因其文化背景濃厚、服裝保持歷史悠久和款式品種繁多而吸引我們多次考察。
過山瑤族長年生活在大山深處,有著自給自足的經(jīng)濟狀況和自然淳樸的生活方式。深入過山瑤族,能夠感受到一種淳樸稚拙的美,這兒的老一輩婦女們,保留了很多以前自己制作的服裝,從自己種植棉花到紡紗織布,到最后對布料進行蠟染、刺繡、挑花要耗費大概幾個月的時間,如果更精美一些,要大概一年多的時間。在挑花和刺繡的素材選擇上,沒有刻意去參照什么,而是周圍一切可以利用的東西他們都用在自身的裝飾上,從最開始的漁獵經(jīng)濟發(fā)展到后來的農耕經(jīng)濟,伴隨著生存方式的轉變,大量動物紋和植物紋也依次出現(xiàn),具有過山瑤族代表性的植物花紋是“八角花”,用幾何形狀概括自然中的八角花,內容簡單而獨特,這些具有典型特征的圖案,裝飾在服裝具有動感的部位,像衣襟、袖口、褲腳口、衣擺處。另外,其“八角花”象征著太陽,寓意吉祥如意。這就是過山瑤族婦女們用自己的美學詮釋的穿衣之道,同時也表現(xiàn)了瑤族婦女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和崇拜之情。
《后漢書 南蠻傳》中曾有記載“盤瓠死,因自相夫妻,織績本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制裁有尾形。”瑤族人民將虛構的神犬盤王當做民族賴以生存發(fā)展的心靈寄托和圖騰崇拜。所以瑤族人民喜著斑斕衣,即五色彩衣,紅、黃、藍三原色和黑白兩種無彩色以挑花和刺繡的方式裝飾在服飾上,瑤族人民認為這五種顏色搭配在一起最絢爛,是最美麗的,隨著大山里的瑤族慢慢與外界溝通和接觸,經(jīng)濟和文明的快速發(fā)展,這種顏色的搭配也慢慢成為了他們的審美追求。當今的色彩心理學分析,紅色是最熱情的顏色,黃色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顏色,也是所有顏色中波長最長的顏色,所以黃色在瑤族服飾的應用上與很多種顏色搭配應用。黃黑搭配奪目耀眼,黃紅搭配亮晃晃。藍色有沉靜的色彩心理特征,所以過山瑤族的瑤胞們自織的家織布染色時都選用沉靜的藏藍色或者青藍色。黑色有憂郁的性格特征,白色有純潔干凈之意,作為無彩色與紅黃藍三原色進行調配,色彩莊重而不失艷麗。從色彩的喜好和應用上能夠看出瑤族人們是一個熱情好客,待人誠懇的民族。
過山瑤族男女喜著斑斕衣,但是服裝不具有季節(jié)性差異。過山瑤族中,歷史較久遠的女子典型穿著是穿著青黑色的土布長袍上衣以及很寬松的長褲,胸前戴著穗子裝飾的肚兜,腳上穿著自己制作的尖頭鞋。據(jù)老人們講,到冬天天氣很冷的時候,就把自己做的棉襖穿在長袍的里面,腳上穿著很厚的襪子。如今,漢文化的融入,過山瑤族中的服飾也有了一些改進,分為上下下裳分裁分制的服裝樣式。女性服裝上衣常穿著立領斜襟或者直領對襟的短上衣,下身穿較修身的長褲,天氣冷的時候,會在里面穿上棉襖,過山瑤族經(jīng)過現(xiàn)代的服制改良,有扎綁腿的習慣,四季交替中,不僅起到裝飾的作用,也有御寒保暖的功能。
這種服裝季節(jié)性不明顯的現(xiàn)象不僅存在于過山瑤中,瑤族的各大支系里有相當一部分服裝沒有季節(jié)性的差異,這與他們的經(jīng)濟能力有很大的關系。在以前,過山瑤族婦女們承擔著一家人服裝的縫制工作,要花費大概幾個月的時間進行圖案的刺繡和織錦的裝飾。由于耗費的時間比較長,婦女們還要承擔家里的家務,所以服裝的款式會很少。第二,江永的過山瑤族大多分布在瑤族發(fā)源地千家峒,生活在大山深處,經(jīng)常上山耕種和砍伐,所以干起活來也就沒有那么冷,穿的太多反而不好工作。
在漢族服飾中,男女裝在服裝造型和裁剪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別,男裝造型上更加注重線條的硬朗,作用于人時,更顯人體的挺拔,而女裝注重線條的柔美和穿著時的曲線美。這是我們一般對男女裝的審美追求。但是少數(shù)民族中,過山瑤族在傳統(tǒng)服裝上,男女裝可以混穿,沒有性別差異,統(tǒng)一服裝形制為上身直筒立領右衽長袍,下身寬松的長褲,腰上系腰帶,帶狗頭帕,女裝在基本形制相同的基礎上,還會在胸前戴著穗子裝飾的圍兜,有保持服裝清潔的作用。
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和對外交流的增強,這種性別差異很小的過山瑤族男女裝在服裝造型和顏色上也開始發(fā)生了變化。這在舞蹈服飾中表現(xiàn)的比較明顯。
每個民族都有其個性化的服飾特征,服裝采用清一色的青藍色作為主色,紅黃藍黑白作為點綴色進行服裝色彩的搭配,具有典型的過山瑤族服裝的特征。對服裝起畫龍點睛作用的配飾,也是過山瑤族民族識別的重要藝術符號,它與宗教信仰、自然崇拜和民族團結等聯(lián)系在一起,是過山瑤族支系識別的重要標志。
瑤族的配飾相對于其他民族較少,最具代表性的應屬千家峒過少瑤族的牛角頸飾。牛角頸飾的來源與千家峒的歷史有很大的關系,相傳千家峒過山瑤族當年受到政府的打壓,瑤胞們四處逃竄,在準備逃走的時候,將牛角分成12份,代表盤王的12個兒女們,也就是現(xiàn)在的12姓氏瑤胞,他們希望將牛角作為信物,將來能夠找回家人,團聚在一起。是民族團聚的重要藝術符號。
其次,過山瑤族婦女們也喜佩戴銀首飾,每逢節(jié)日喜慶,上街趕集、走親訪友,必胸前佩戴各色銀牌,例如弧形胸牌,其具有自然日月崇拜和生殖崇拜特征,具有原始無數(shù)圖騰紋樣的性意識象征,暗喻著天人合一的道家理念,萬物輪回生生不息的樸素辯證思想。其他還有一些圓形、長形、方形等形狀。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有著深厚文化內涵的瑤族慢慢增強了與外界的交流,外出打工、游客的涌入和政府的扶持,瑤文化走出大山,同時,漢文化也慢慢影響著瑤族人們的生活與服飾?,F(xiàn)在,過山瑤族婦女們在日常生活中都穿漢服,只有在重大節(jié)日時才會穿上自己的傳統(tǒng)服飾,而這種傳統(tǒng)服飾也在慢慢的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在制作工藝上大大吸收了現(xiàn)代制作工藝,款式更趨于符合人體結構特征,更加修身,尤其是過山瑤族的婦女們,在講究舞蹈服裝律動感的同時,也慢慢開始注重人體線條的曲線美。例如過山瑤族的傳統(tǒng)下褲,其檔線較長,腰身寬松,多余的量通過翻折,用腰帶系緊,在才肩上,采用平面結構的樣式,沒有按照人體的體型與結構,重在穿著舒適與方便。上衣為桶狀的長袍,呈“H”形狀,沒有任何的省道修身處理。而如今改良過的過山瑤族服飾,吸收了現(xiàn)代工藝技術,上衣衣長變短,衣擺在臀圍線附近,同時在上衣的側縫收了側縫省,在裁剪上收了腰身,在前后片的衣身處仍然保留傳統(tǒng)的平面裁剪樣式,沒有省道修身處理,在大型節(jié)日舞蹈中,隨著人體的跳躍與走動,寬松的上衣產(chǎn)生很美的律動感,但從側面看,又盡顯人體線條的曲線美。
[1]張永發(fā).《中國民族服飾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