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鋒,楊永強,駱乃雄
(1.泉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福建泉州 362000;2.泉州市檢察院技術處,福建泉州 362000)
縊索損傷檢驗2例
馬曉鋒1,楊永強2,駱乃雄2
(1.泉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福建泉州 362000;2.泉州市檢察院技術處,福建泉州 362000)
法醫(yī)病理學;窒息;縊死
1.1 案例1
某女,被其夫發(fā)現(xiàn)在宿舍縊死。尸體檢驗見死者呈典型縊死表現(xiàn),除頸部環(huán)形封閉索溝外,前方索溝可見“八字不交”分叉,屬后位縊型,與現(xiàn)場勘驗結果一致。但除該損傷外,在死者雙側下頜緣及頦下部均可見表皮剝脫(圖1),生活反應明顯,類似扼頸死形成表皮剝脫,不能排除其縊死前與他人發(fā)生過肢體接觸。經調查,該女有精神異常史,與其夫在同一工廠打工,其夫中午下班回宿舍尋其未果,最后于另一空置宿舍陽臺上發(fā)現(xiàn)“上吊”的死者,急解救并抱于宿舍床上。其夫反映上班前該女頸部無損傷,也未與其產生糾紛。
圖1 縊溝及頦部、下頜緣損傷
經重新分析損傷,由于死者縊死時采用側方(窗臺)登高,頸部纏繞縊套后脫離窗臺雙腳懸空,使身體呈鐘擺樣晃動,除縊套形成縊溝外,縊索與兩側下頜緣及頦下部多次摩擦,形成有生活反應的表皮剝脫,進一步證實其屬自縊。
1.2 案例2
某女,清晨被室友發(fā)現(xiàn)縊死于宿舍床上?,F(xiàn)場勘驗見宿舍為上下鋪鐵床,死者頭部被一軟質布條懸掛于上鋪床頭,軀干呈俯臥位且上半身懸空、仰起于下鋪床上,縊索一側以死結綁于上鋪床頭,另一側打死結后于頸部纏繞兩圈形成縊套,縊套于身體后側“八字不交”,床頭地面見死者鞋。尸體檢驗見死者呈典型縊死表現(xiàn),頸部環(huán)形封閉索溝,但除了該損傷外,在右側下頜緣可見明顯表皮剝脫(圖2),右手尺側近腕部可見表皮剝脫,生活反應明顯。調查示該女有自殺傾向,當晚同宿舍多人證實未發(fā)現(xiàn)搏斗等異常,該損傷應屬自縊形成。
圖2 右側下頜緣表皮剝脫
結合現(xiàn)場尸體姿勢及生活習慣,現(xiàn)場重建如下:死者將布條打死結于上鋪床頭,持另一頭已打死結的縊套纏繞頸部兩圈,由于習慣性動作,其繞頸時會右手持繩結以順時針繞頸,放手時右手位于床頭護欄上方,繩結位于身體右前方,由于屬半臥位縊死,索套承受力量較小,頸部血管難以完全壓閉,窒息時間較長,瀕死期尸體抽搐導致右手腕尺側與下鋪床頭鐵質護欄摩擦形成表皮剝脫,同時由于繩結位于右前側,應屬“八字不交”位于右前側的縊死,此時縊索在下頜緣形成有生活反應的表皮剝脫,死亡后由于身體重力作用,縊套的“八字不交”部位逐漸向正后方移動,形成現(xiàn)場勘驗時的姿態(tài)與損傷。
索溝對于縊死檢驗十分重要,但一些“額外損傷”則常引起案情誤判。事實上,除了形成索溝的索套外,與其緊緊相連的縊索也往往是引起人體損傷的重要原因,特別是后位型或側位型縊死,索套接觸頸部,縊索則與人體較為突出的下頜緣緊緊相貼,對于一些滑動或晃動性索套,在下頜緣往往會形成表皮剝脫,需與生前暴力形成損傷進行鑒別。鑒別時首先要細致勘驗現(xiàn)場或恢復現(xiàn)場原始狀態(tài),由于縊索性質、體位多樣,縊索形成表皮剝脫方向應沿下頜緣,剝脫輕重與縊索粗糙度相符,表皮剝脫周圍可有與索溝相連的縊索壓痕。而暴力損傷致表皮剝脫則剝脫方向不定,表皮剝脫周圍不存在與索溝相連的縊索壓痕,損傷不限于下頜緣,種類也不限于表皮剝脫,可在其他部位出現(xiàn)損傷。
(本文編輯:張建華)
DF795.4
B
10.3969/j.issn.1004-5619.2013.05.019
1004-5619(2013)05-0385-02
馬曉鋒(1972—),男,山西臨猗人,副主任法醫(yī)師,主要從事法醫(yī)病理學工作;E-mail:977186585@qq.com
201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