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點》記者 李曉菲
國學大師傅佩榮談幸福:“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支點》記者 李曉菲
幸福不是靜止的狀態(tài),它是動態(tài)的。有目標,朝目標奮進,學會自得其樂,不斷地提升心靈,這樣的人就是幸福的。
作為臺灣地區(qū)最具影響的哲學普及導師,傅佩榮對于文化有著自己的解釋,他將文化分為器物的、制度的和理念的三個層次,并堅持認為“理念的東西我們必須要自己有才行”,因為理念層次的成就不但源遠流長,并且可以不斷推陳出新。中西文化交流若是未達理念層次,就無法激發(fā)出心智的火花。
對于文化的傳承和資源的開發(fā),他強調(diào)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yè),都應該抽繹出文化背后的理念層面,再經(jīng)由創(chuàng)造性的轉(zhuǎn)化,使其成為現(xiàn)代人可以理解及實踐的原理?!拔覀円獜膫鹘y(tǒng)文化中找到新的創(chuàng)意,在消化的同時改善我們的生命體驗”。
在談到幸福的話題時,傅佩榮將幸福的狀態(tài)概括為“有目標,朝目標奮進,學會自得其樂,不斷地提升心靈”?!靶腋2皇枪潭ǖ臓顟B(tài),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一個追尋的過程。是否幸福,關(guān)鍵在于是否把握了正確的人生方向?!?/p>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备蹬鍢s道之。
《支點》:如今,中國大陸都在建設幸福城市,全民都在討論幸福的話題,您覺得什么才是幸福?
傅佩榮:“幸?!笔呛茈y下定義的,因為人在不同階段與不同處境所追尋的是不同的幸福。但幸福關(guān)乎人生命的三個部分:身、心、靈,即身體、心智與靈性。人在身體方面的希望是“必要的”,都希望自己健康長壽;在心智方面的希望是“需要的”,都希望得到“知、情、意”的成長;在“靈性”方面的希望是“重要的”,肯定人生有其目的與意義。這三個層次的希望得到了滿足,一個人才可以說是幸福的。
《支點》:不僅是普通人,包括很多成功人士,在如今的社會中都會感到焦慮、不快樂、不幸福,人們逐漸變得浮躁焦慮,人心為物欲所蔽。您認為造成我們幸福和不幸福的原因有哪些?
傅佩榮:使人感覺不幸福的有兩點:一是忙碌,由忙碌而盲目而茫然,表面上成功了,但生活內(nèi)涵全是 “被動”,好像被潮流推著走而身不由己。這種成功是另一種失敗。二是缺少值得堅持一生的信念,或者這種信念在外不在內(nèi),無法安頓自己的身心。人一定要明白一句話:人的能力不在于能夠擁有什么,而在于能夠承受失去什么。
《支點》:您覺得幸福應該是怎樣一種狀態(tài)?
傅佩榮:幸福不是一個固定或靜止的狀態(tài),不可能說你達到了某一個目的就算是幸福了。幸福是一個追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關(guān)鍵在于是否把握了正確的方向。我分析幸福時會強調(diào)四個重點:
一、你心中有了明確的目標,知道自己的短程目標與長期目標。一個人只要目標明確,就會覺得生命比較安定,每天朝著目標去努力,就不會有太大的煩惱。
二、你朝這個目標全力以赴,不論付出任何代價都無怨無悔。因為目標是值得的,努力朝目標奮斗,就沒有時間煩惱。
三、在奮斗過程中你能自得其樂,借藝術(shù)品味或人際互動來充實每天的生活。朝目標奮斗壓力很大,所以要學會練習自得其樂,自得其樂的方法很多,比如聽音樂,看電影,跟好朋友聊天等等。
四、每隔一段時日,你要測試自己的心靈,看自己是否在不停地提升心靈的高度、廣度與深度,如果有的話,你便是幸福的。
因此,幸福是動態(tài)的。有目標,朝目標奮進,學會自得其樂,不斷地提升心靈,這樣的人就是幸福的。
《支點》:一個人的幸??梢院芎唵?,但一群人的幸福卻很難。一個社會要達到共同幸福避免個體“被幸?!?,您覺得最重要的是什么?什么樣的幸福才算是有價值的、持久的、更值得追求的?
傅佩榮。《支點》記者 宋榮成 攝
傅佩榮:自古以來,除了在某些宗教團體以外,不曾擁有過“一群人的幸?!?。即使有過,也難以長期維持,因為幸福的單位是“個人”,并且幸福是“動態(tài)的”。我們只能希望一個社會減少或消除使人“不幸?!钡囊蛩?。事實上,減少痛苦即是幸福的出發(fā)點。最后,我們所期望的幸福終究要由必要的(身體健康、薪資穩(wěn)定)轉(zhuǎn)向需要的(知情意的發(fā)展),再朝向重要的(人生的意義與目標)去落實。
《支點》:中國大陸在經(jīng)濟總量進入世界前列之后,已經(jīng)開始向價值強國和文化強國自覺轉(zhuǎn)型,比如在紐約時代廣場做廣告,在世界各地建孔子學院,宣傳中國飲食文化等等。我們在向世界推介中國文化的時候,該怎樣向西方傳達我們的核心文化價值?
傅佩榮:談到文化問題,首先要分辨文化的內(nèi)涵有三個層次:器物的、制度的和理念的。我們與西方人來往,所要展示的不應該只是器物層次,如衣食住行方面的東西,也不必只是自古至今的各種法律與制度,而應該是理念層次的精華,如文學、藝術(shù)、宗教、哲學。中西文化交流若是未達理念層次,就無法激發(fā)出心智的火花。
理念層次的成就不但源遠流長,并且可以不斷推陳出新。西方人所欣賞的中國,也會逐漸由美食、古物、文字等,轉(zhuǎn)向儒家、道家、佛教的理念,由之體認中國文化精神對全人類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中國有數(shù)千年燦爛文化,現(xiàn)在仍須努力重新加以詮釋以便再生活力,就是要使它重新作為新時代的器物與制度之理念基礎(chǔ)。
《支點》:近些年,大陸出現(xiàn)了國學熱,您怎么看這種現(xiàn)象?您認為國學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嗎?
傅佩榮:國學熱進展大致可分三個階段:一是“普遍傳揚”,讓國人知道自己的傳統(tǒng)有何價值,不應一味崇洋或忽視自己的文化。二是“回歸經(jīng)典”,要認真翻開經(jīng)典,透過可靠學者所做的譯解,直接在思想上親炙古代大師的言論。這兩個階段的發(fā)展大概要從2000年到2020年。2020年到2030年才可能進入“改善生命”的階段,開花結(jié)果,使中國文化大放異彩,中國人也能表現(xiàn)出禮儀之邦的風范,并且深刻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支點》:大陸每個地區(qū)都有自己獨特深厚的文化資源。在文化建設中,我們該如何實現(xiàn)從“文化資源大國”向“文化強國”的跨越?
傅佩榮:文化資源是我們前輩的貢獻,把這些資源轉(zhuǎn)化為新社會的動力與方向,則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當我們肯定歷史人物及其不凡事跡時,還需抽繹出其中的深刻理念,如儒家、道家、佛教中的系統(tǒng)觀點,方可使其具有說服力。然后,再經(jīng)由創(chuàng)造性的轉(zhuǎn)化,使其成為現(xiàn)代人可以理解及實踐的原理。比如楚文化,其道家思想很豐富,我們需要從經(jīng)典起步,在當?shù)匦纬裳芯坷锨f文化的氛圍,使其成為這方面研究的一個重鎮(zhèn),讓全世界研究這個領(lǐng)域的人都常常到這里來。
今天這個時代,僅僅緬懷故人或他的事跡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從他留下的經(jīng)典里推陳出新、溫故知新,從中找到新的創(chuàng)意,才能使現(xiàn)代人受到這些文化的滋潤。不然,我們提起文化,就只會說古人有多偉大。那我們呢?我們也要努力做到跟他們一樣偉大,需要將他們的思想細細消化,在消化的同時改善我們的生命體驗,這才是一個好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