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賓陽縣人民醫(yī)院外科,廣西 南寧 530405)
重度燒傷是指總燒傷面積超過50%、Ⅲ度燒傷面積超過20%,或吸入性燒傷較重的患者[1]。重度燒傷常起病急促,臨床易發(fā)生重度感染而引發(fā)敗血癥、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甚至出現死亡[2]。中醫(yī)藥治療燒傷主要通過病情、病機、辨證施治。筆者觀察了中藥四逆人參湯治療重度燒傷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重度燒傷患者36例,總燒傷面積均超過50%或Ⅲ度燒傷超過20%。其中男19例,女 17例;年齡 18~62歲,平均(45.8±7.3)歲;致傷原因為熱蒸汽燙傷5例,火焰燒傷26例,開水燙傷5例。將36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包括補液、吸氧、清創(chuàng)等,補液量按燒傷面積和體重計算,傷后第1個24 h,成人的補液量為每公斤體重1%燒傷面積應補膠體液和晶體液共計1~1.5 mL。用5%葡萄糖注射液補充水分,每天補充2 500 mL,按照電解質、膠體、水分交替輸入,第1個8 h補足第1個24 h的一半,余下2個8 h補充另一半。觀察患者有無脫水、滲液等情況。常規(guī)行抗休克治療,糾正酸堿平衡、水、電解質紊亂,保持呼吸道通暢、補充營養(yǎng)及監(jiān)測及對癥治療,同時監(jiān)測各項生命體征,對于呼吸道創(chuàng)傷及意識障礙患者給予吸氧。對于污染、污穢創(chuàng)面,首先應沖洗創(chuàng)面,及時清除創(chuàng)面分泌物,及時行血液細菌培養(yǎng),根據培養(yǎng)結果,有針對性選擇使用敏感抗菌素預防感染。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四逆人參湯(由我院制劑室煎煮提供,組方為熟附子9 g,干姜9 g,炙甘草15 g,紅參10 g),每日1劑,水煎400 mL分早晚2次溫服。觀察術后創(chuàng)面涂陽率、干痂時間、愈合時間、敗血癥與死亡情況,以及患者術前術后丙氨酸氨基轉移(ALT)、總膽紅素、尿素氮、肌酐及治療后出現SIRS和MODS的情況。
SIRS符合以下2項或2項以上即可確診:每分鐘呼吸多于20次或過度通氣;體溫高于38℃或低于36℃;每分鐘心率多于 90次;白細胞低于 4.0×109/L或高于 12.0×109/L。MODS:SIRS基礎上合并2個或2個以上器官逐步發(fā)生功能障礙,內環(huán)境紊亂。
使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成組設計的 t檢驗,組別比較應用 χ2檢驗。以 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見表1至表3。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18)
表2 兩組檢測指標比較(± s,mmol/L)
表2 兩組檢測指標比較(± s,mmol/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5。
ALT總膽紅素尿素氮肌酐87.5 ± 8.5△12.4 ± 4.8*12.8 ± 2.6 75.1 ± 12.7*572.8 ± 65.4 17.4 ± 4.4 5.6 ± 0.25 97.1 ± 13.5 62.1 ± 4.5△#11.9 ± 5.1△7.6 ± 1.3*#55.19 ± 8.4*#594.3 ± 36.7 17.1 ± 6.4 5.4 ± 2.3 97.2 ± 14.2
表3 兩組SIRS及MODS發(fā)生率比較[例(%)]
燒傷的病理生理過程總體上分為急性體液滲出期、感染期和恢復期,因此在臨床救治過程中首先需要進行充分的補液治療,如果補液不足,則會出現燒傷后休克及休克性死亡[3-4]。重度燒傷時,局部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體液在2~3 h即可大量丟失,深度創(chuàng)面體液流失更加明顯,流失量更大。本研究補液采用傳統(tǒng)公式,即補充電解質、膠體及水分兼顧[5]。燒傷時進行感染期的預防感染,對于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燒傷時皮膚組織大面積的生理屏障被破壞,大量的壞死組織滲出,燒傷的組織首先出現凝固壞死,然后壞死組織溶解,成為引發(fā)重度感染的溫床。良好的愈合條件能防止創(chuàng)面感染且有利于深度燒傷創(chuàng)面的愈合。
祖國醫(yī)學認為,燒傷的病因主要是熱損傷,屬熱毒傷津。中醫(yī)理論認為,燒傷是傷,傷則導致機體氣瘀血滯,氣血瘀滯則經絡不通,不通則引發(fā)疼痛;氣滯不通則濕積于絡脈,濕積則霉腐,燒傷有傷口,故又多腐肉膿血;火毒則瘡,瘡則熱毒入里,熱毒入里加外之瘡癰則腐肉膿血;熱與毒并存,則火熾熱甚,主要侵犯中焦,表現為熱邪為病,耗損陰津。中醫(yī)治療燒傷主要是從活血逐瘀、養(yǎng)陰生津、清熱解毒、益氣理脾、托里排膿5個方面進行,對應厥逆期(初期)、正盛邪實期(中期)、正虛邪實期(晚期)、正虛邪退期(恢復期)5個時期[6]。四逆人參湯源于張仲景《傷寒論》,主治惡寒脈微而利者,陽虛陰勝,為治療亡陽脫液而設,方中附子、干姜大辛大熱,溫中回陽。附子具有回陽救逆、散寒止痛、補火助陽等功用,被視為扶陽、散寒、救逆要藥,臨床廣泛應用于急危重癥的治療[7-8];干姜具有溫通心陽的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其可活血通脈、回陽救逆、抗氧化[9-10]。兩者配伍,還具有減輕附子中烏頭堿毒副作用的功效[11]。人參益氣生津固脫。炙甘草和中益氣,在本方中既能增加附子、干姜的溫陽作用,又能降低附子毒性,與附子配合具有增效減毒的作用[12],特別對于合并低溫敗血癥的患者,具有溫陽回逆的功能,且對形寒肢冷、脈息微弱均具有一定的功效;還可有效減少SIRS的臨床發(fā)病率,保護肝腎功能。綜上所述,四逆人參湯與西醫(yī)結合治療重度燒傷,可有效改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總膽紅素、尿素氮、肌酐水平,對創(chuàng)面涂陽率、干痂時間、愈合時間、敗血癥等臨床治愈指標也具有顯著效果,療效確切,安全性較好,值得臨床推廣。
[1]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81-184.
[2]姚詠明,柴家科,盛志勇.燒傷膿毒癥的診斷標準與防治[J].中華燒傷雜志,2003,19(2):65.
[3]徐朝暉,徐國士,邱明昕,等.嚴重燒傷患者休克期燒傷面積及體質量與補液量關系[J].齊魯醫(yī)學雜志,2011,26(1):55-56.
[4]郭振榮.燒傷休克期補液思考[J].中華燒傷雜志,2005,21(5):321-323.
[5]羅高興,彭毅志,莊 穎,等.燒傷休克期有關補液公式的臨床應用與評價[J].中華燒傷雜志,2008,24(4):248-250.
[6]李一兵.中醫(yī)治療燒傷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信息,2011,24(7):4 822-4 824.
[7]葉俊玲,晏子友,王茂泓,等.附子救治急危重癥臨床運用探析[J].四川中醫(yī),2010,30(1):52-54.
[8]王發(fā)渭,高輝遠.巧用附子救治急危重癥案[J].中醫(yī)雜志,2010,51(1):94.
[9]閻愛榮,張 宏.附子的藥理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08,8(9):745.
[10]孫廣仁.臟腑精氣陰陽的概念及其邏輯關系[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8,26(10):2 099.
[11]陳佳江,熊 敏,周靜波,等.附子配伍干姜對附子總生物堿含量的影響[J].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33(2):1-3.
[12]張宇燕,萬海同,楊潔紅,等.附子配伍甘草減毒增效的研究[J].中醫(yī)雜志,2012,53(16):1 365-1 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