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紅,張 兵,沈國良,趙丹丹,黨曉龍
(沈陽工業(yè)大學石油化工學院,遼寧遼陽111003)
活性炭 (AC)因具有高度發(fā)達孔隙結構及特殊表面特性,已廣泛用于環(huán)保、化工、石油、食品、冶金、藥物、軍事等諸多重要領域[1-2]。目前,我國所產AC大都性能較差,缺乏國際市場競爭力。亟待開發(fā)高性能AC的制備新技術。以傳統(tǒng)木材、果殼及農副產品為原料制備AC不僅受來源及品位限制,且得率低、吸附性能小[3-7]。煤因具有碳含量高、價格低優(yōu)勢,適于用作原料[8]。Kopac[9]以煤為前體,經脫灰、炭化及活化得到AC的比表面積為830.5 m2/g。Usmani等[10]將煤經ZnCl2活化得到AC的碘值與亞甲基藍值分別為990 mg/g和205 mg/g,比表面積為942 m2/g。Hsu等[11]從KOH活化制得煤基AC的孔隙率達3300 m2/g。Ganan等[12]采用KOH-空氣聯(lián)合活化法從煙煤制備了高孔隙率AC。在國內,解強等開發(fā)了KOH、K2CO3與ZnCl2等活化劑及微波加熱技術制備煤基AC,研究了其電化學性、吸附性、孔結構,并通過添加Fe3O4制備了便于回收的磁性AC[13-15]。邢寶林等[16-18]以NaOH和KOH為活化劑制備的煤基AC比表面積達24833215 m2/g。張傳祥等[19]研究了KOH/NaOH混合活化劑的協(xié)同活化作用。
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煤炭儲量與生產國,為煤基AC的生產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本文基于阜新煙煤開展了AC的制備,為發(fā)展以潔凈消耗、防治污染的能源消耗模式,實現(xiàn)煤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奠定基礎,有利于提高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原料為阜新煙煤,按國家標準[20]測其工業(yè)分析指標為水分(Mad)4.498%,揮發(fā)分(Vad)27.96%,含碳量(Fcad)40.26%,灰分(Aad)27.29%。所用試劑均為市售,鹽酸(36%38%),硫酸(95%98%),氫氟酸(40%),無水碳酸鈉(99.8%),氯化鋅(98%),氫氧化鉀(82%),硫代硫酸鈉 (99%),重鉻酸鉀(99.8%,),碘化鉀(98%)、可溶性淀粉,及商品果殼基活性炭 (沈陽力誠試劑廠)。
(1)煤的脫灰 向粒度為100目煤粉中加適量15%鹽酸,在60℃保持1 h。過濾后,用蒸餾水洗至中性。再加適量25%氫氟酸,60℃保持2 h。過濾后洗至中性,經烘箱干燥去除水分。將經過上述脫灰與未脫灰的煤分別記為煤-D和煤-R。
(2)活性炭制備 將5 g脫灰煤粉與活化劑水溶液(KOH或ZnCl2)混合均勻,加熱干燥至泥漿狀。再放入炭化爐,在氮氣氛圍中以3℃/min速度升至600800℃,恒溫一段時間(KOH與ZnCl2活化時的恒溫時間分別為90 min和50 min)后,自然降至室溫。將樣品浸入3 mol/L鹽酸,加熱至沸騰15 min,再用蒸餾水洗滌至中性,過濾、干燥后得活性炭。從KOH與ZnCl2活化制得活性炭分別標記為AC-K與AC-Zn。
采用HCT-1型熱重分析儀以20℃/min升溫速率,測定了空氣氛圍下樣品從室溫升到800℃的質量變化。經日本島津XRD-7000型X射線衍射儀測定了樣品的衍射譜圖。通過美國Nicolet Nexus 470型ATR-FTIR光譜儀測定了樣品表面官能團。經利曼有機元素分析儀EA3000測定了單位樣品中有機元素C、H、O和N的量。分別采用國家標準規(guī)定的碘值[21]與四氯化碳 (乙醇)蒸汽吸附法[22]測定了樣品吸附性及孔體積。
另外,通過脫除水中甲基橙的效果評價了樣品吸附性能。將活性炭置于盛裝甲基橙水溶液的磨口錐形瓶內,在水浴搖床上待吸附一定時間后,通過可見分光光度計測定吸附前后溶液吸光度。再由吸光度-濃度的標準曲線及物料衡算,獲得活性炭的脫除率。
煤的灰分是由礦物質燃燒產生的,不僅影響活性炭機械強度,也會降低比表面積與孔體積,降低吸附性。因此,常需對原料煤脫灰,提高AC性能。本文煙煤經脫灰后,灰分(Aad)由27.29%顯著降低至7.05%。
從XRD譜圖(圖1)可見,煤-R中4個衍射峰12.26°、20°、25.85°和36.26°,表明存在SiO2、Fe2O3、Al2O3、CaO、MgO等礦物質。煤-D譜圖中,上述4峰基本消失,但仍可見20.88°、34.9°、39.42°和56.34°處衍射峰,說明礦物質仍有少量殘存。
圖1 脫灰前后煤樣品的XRD譜圖
紅外譜圖(圖2)所示,煤-R在1033.72 cm-1處有強C—O鍵反射峰[17];而煤-D的此峰很微弱,說明脫灰后煤表面C—O官能團大多被脫除。另外,煤-R與煤-D中均含C—H鍵反射峰(1442 cm-1)。煤-R與煤-D相比,在29003600 cm-1間的—O—H鍵反射峰更強且峰形尖銳,說明脫灰后部分—O—H官能團也遭到破壞或脫除。
圖2 脫灰前后煤的紅外光譜圖
從表1可看到,脫灰后N、C、H、和O等元素量都比脫灰前提高,說明灰分占到原煤樣品中較大組成比例,脫灰顯著提高了有機物組成的含量,將有助于提高活性炭的產量及性能。
表1 單位質量樣品的元素分析數(shù)據(jù)
從脫灰前后煤樣品的熱失重曲線 (圖3)可看到,煤-D失重曲線比煤-R更陡峭。煤的熱解反應非常復雜,生成氣體(CO、H2、CH4、C2H4、CO2、C2H6等)、焦油和固定碳[18]。煤-R和煤-D熱失重均分為4個階段。煤-R的第一階段從初溫到200℃,曲線緩慢下降,主要為水分和吸附氣體的揮發(fā);第二階段為210298℃,煤中弱鍵官能團發(fā)生分解,析出CO2為主的氣體產物;第三階段為298777℃,失重曲線急劇下降,煤熱解釋放出大量揮發(fā)分后,變成半焦,同時會進一步與空氣中氧氣發(fā)生氧化反應,分子鏈斷裂成小分子氣體,造成顯著失重;第四階段為777℃以后,失重曲線趨于平穩(wěn),所剩組成大多以灰分為主。對于煤-D,第一階段從初溫到200℃,第二階段216286℃,第三階段286776℃,第四階段776℃以后。煤-R與煤-D最終質量殘余率分別為19%和5%,表明脫灰后煤中不能熱解的灰分含量顯著降低。這與元素分析結果 (表1)所證實的脫灰有助于提高煤中碳元素含量是一致的。經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該煤-R的最終質量殘余率小于通過工業(yè)分析所測得的灰分(27.29%),這是因為熱重分析中所用的樣品量較少,且升溫速率小,使空氣中的氧氣能夠充分擴散到煤樣品深處,導致失重反應更加徹底。因灰分無助于活性炭的比表面積與孔隙率,所以本文所制備活性炭均經脫灰處理。
圖3 脫灰對煤熱失重曲線的影響
從XRD譜圖(圖4)可見,AC-Zn在26.58°處出現(xiàn)Zn2+的衍射峰。AC-K與AC-Zn在(002)面衍射角分別為22.7°和24.8°,由Bragg公式可知AC-Zn的碳層面間距較小、石墨化程度高。這是因為由ZnCl2活化得到活性炭的孔隙結構不穩(wěn)定,易于石墨化[23]。因此,為防止過渡活化并石墨化而破壞AC的孔結構,應適當減少活化劑ZnCl2用量。
圖4 活性炭的XRD譜圖
在紅外光譜(圖5)可看到,AC-K與AC-Zn同時存在較強的C—O鍵(1102.84 cm-1)及—O—H鍵(29003600 cm-1)反射峰,且AC-Zn的C—O鍵(1102.84 cm-1)反射峰更尖銳。說明在活化過程中ZnCl2在活性炭表面產生大量對碳骨架具有保護作用的偏酸性官能團 (如C—O等),同時作為一種Lewis酸ZnCl2會促進芳烴聚合形成交聯(lián)結構,而得到大量相關官能團[24]。
圖5 活性炭的紅外光譜圖
表1給出的元素分析結果可見,AC-K與ACZn均不含N元素,且AC-Zn未測出H元素。一方面是因為ZnCl2的催化脫氫與脫水作用;另一方面是因KOH在活化過程中產生堿基自身脫水作用[25]。因為高溫時K有極強供電子效應,易于與碳形成穩(wěn)定的絡合鹽類,所以AC-K中C元素含量比AC-Zn高[26]。另外,KOH在活化過程中會生成活性氧物種,導致AC-Zn中O元素含量偏高。
隨活化劑用量的提高,AC-K與AC-Zn碘值先增大后減小 (圖6),分別在KOH/煤=3、ZnCl2/煤=2時達最高值。隨KOH用量增加,會通過插層作用進到炭層間反應,生成大量微孔,增大碘值[27]。但當KOH量過高時,部分微孔擴大轉變?yōu)橹锌咨踔链罂?,導致碘值降低?9]。同理,ZnCl2為活化劑時也有類似趨勢。此外,在相同活化溫度與時間時,AC-Zn比AC-K碘值高,與XRD結果一致,是因其活化作用強所致。
圖6 活化劑/煤配比及活化溫度與碘值的關系
從圖6也可看到,AC-K(KOH/煤=3)與AC-Zn(ZnCl2/煤=1)都在活化溫度為700℃時碘值最低,800℃時碘值最高。當活化溫度較低時,伴隨羥基與水脫除的活化反應速率隨溫度升高而變快,導致微孔隙變多、碘值升高;當溫度較高時,活化反應發(fā)展至難以快速脫離的聚合物或絡合物,致使微孔減少、碘值降低;當進一步提高溫度,上述較大分子又分解成易于揮發(fā)的小分子基團,形成豐富微孔隙、碘值增大。
考慮到以KOH為活化劑制備的活性炭性能較差,且存在設備腐蝕問題。因此,從實用角度出發(fā),本文重點研究了AC-Zn的吸附性能。首先,通過對有機蒸氣的吸附量,計算得到活性炭的孔體積,與市售活性炭對比,可知本文所制AC-Zn的孔體積高4倍以上(表2)。說明本文AC-Zn具有更高的孔隙率和更好的應用前景。
表2 活性炭AC-Zn氣相吸附數(shù)據(jù)(26℃,P/P 0=0.95)
當活性炭吸附時間為20 min時,隨AC-Zn用量增加甲基橙的脫除率顯著提高(圖7),當AC-Zn用量小于0.8 g時,脫除率急速增加,而高于0.8 g后,增加幅度變緩,趨于平衡值85%。綜合考慮到操作費用(活性炭用量)與脫除效果,優(yōu)選1.0 g。此時,AC-Zn吸附效果顯著高于市售活性炭的70%[19]。隨吸附時間從5 min延至40 min,甲基橙的脫除率剛開始陡增(圖7),當時間大于15 min,因吸附-解吸附速率趨于平衡,脫除率增加趨緩。
圖7 活性炭用量及吸附時間對吸附效果的影響
由圖8可知,隨吸附溫度從30℃提高至50℃時,甲基橙脫除率呈線性地迅速提高。溫度升高對活性炭吸附具有明顯促進作用,可能是由于溫度提升,促進甲基橙的分子熱運動,增加了與活性炭的碰撞概率,吸附提高。而從50℃再提高至60℃時,因高溫有助于甲基橙從AC表面脫附,使吸附與脫附兩過程趨于平衡,因而脫除率僅從84.8%略微提高到85.1%。隨甲基橙溶液濃度從20 mg/L提高到120 mg/L時,脫除率幾乎線性降低,說明隨甲基橙量的提高,活性炭無法提供足夠甲基橙吸附所需吸附表面所致。
圖8 溫度及甲基橙濃度對吸附效果的影響
綜合以上數(shù)據(jù),可得到活性炭AC-Zn吸附脫除甲基橙的最佳條件為活性炭用量1 g,吸附時間15 min,溫度50℃,脫除率高于85%。
以阜新煙煤經脫灰及活化等步驟成功制得較高性能活性炭。當以KOH為活化劑時,最佳條件為:堿煤比3,活化溫度800℃,活化時間90 min;當以ZnCl2為活化劑時,最佳條件為:ZnCl2/煤比2,活化溫度600℃,活化時間50 min。以ZnCl2作活化劑更有利于提高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其孔容積及吸附效果顯著高于工業(yè)活性炭。隨甲基橙水溶液的溫度越高,活性炭用量越多,時間越長,吸附效果越好。甲基橙最佳吸附操作條件:活性炭用量1 g,吸附溫度50℃,吸附時間15 min。
[1]Allen S J,Whitten L.The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s:A review[J].Dev.Chem.Eng.Mineral.Process,1998,6(5):231-261.
[2] 竇智峰,姚伯元.高性能活性炭制備技術新進展 [J].海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4(1):74-82.
[3]Maldhure A V,Ekhe J D.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s of microwave assisted activated carbons from industrial waste lignin for Cu(II)sorption[J].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1,168(3):1103-1111.
[4]Yagmur E,Ozmak M,Aktas Z.A novel method for production of activated carbon from waste tea by chemical activation with microwave energy[J].Fuel,2008,87:3278-3285.
[5]Nabais J M V.Laginhasa C E C,Carrotta P J M,et al.Production of activated carbons from almond shell[J].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2011,92(3):234-240.
[6]Daud W M A W,Ali W S W,Sulaiman M Z.The effects of carbonization temperature on pore development in palm-shellbased activated carbon[J].Carbon,2000,38(14):1925-1932.
[7]Liou T H.Development of mesoporous structure and high adsorption capacity of biomass-based activated carbon by phosphoric acid and zinc chloride activation[J].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158:129-142.
[8]Qada E N E,Allen S J,Walker G M.Influence of preparation condition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ated carbons produced in laboratory and pilot scale systems[J].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08,142(1):1-13.
[9]Kopac T.Prepar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s from Zonguldak region coals by physical and chemical activations for hydrogen sorp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2007,32:5005-5014.
[10]Usmani T H.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 from a low rank coal[J].Carbon,1996,34(1):77-82.
[11]Hsu L Y,Teng H.Influence of different chemical reagents on the prepar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s from bituminous coal[J].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0,64:155-166.
[13] 解強,樂政.含鉀化合物在煤基活性炭制備中的作用 [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1997,26(4):71-73.
[14] 樂政.化學添加劑在制備煤基活性炭中的作用與比較 [J].煤化工,1999,87(2):37-40.
[15] 邢雯雯,周鐵橋,張軍,等.煤基磁性活性炭的制備 [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9,31(1):83-87.
[16] 邢寶林,諶倫建,張傳祥,等.NaOH活化法制備煤基活性炭的研究[J].煤炭轉化,2010,33(1):69-73.
[17] 邢寶林,張傳祥,潘蘭英,等.高比表面積煤基活性炭的制備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J].潔凈煤技術,2008,14(1):85-88.
[18] 邢寶林,張傳祥,諶倫建,等.配煤對煤基活性炭孔徑分布影響的研究[J].煤炭轉化,2011,34(1):43-46.
[19] 張傳祥,張睿,成果,等.協(xié)同活化對煤基活性炭物化性能的調控[J].煤炭轉化,2008,31(2):52-60.
[2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T 212—2008,煤的工業(yè)分析方法[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
[21]國家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GB/T 12496.8—1999 B73,木質活性炭試驗方法-碘吸附值的測定 [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0.
[22]國家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GB/T 12496.5—1999 B73,木質活性炭試驗方法-四氯化碳吸附率 (活性)的測定 [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0.
[23]謝招娣,馬承愚,宋新山.KOH和ZnCl2活化劑對苧麻稈基活性炭微觀結構的影響 [J].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2012,28(2):106-109.
[24]Ahmadpour A,Do D D.The prepar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 from macadamia nut shell by chemical activation[J].Carbon,1997,35(12):1723-1732.
[25] 張會平,葉李藝,楊立春.氯化鋅活化法制備木質活性炭研究[J].材料科學與工藝,2006,14(1):42-45.
[26] 邢偉,張明杰,閻子峰.超級活性炭的合成及活化反應機理[J].物理化學學報,2002,18(4):340-345.
[27] 王秀芳.高比表面積活性炭的制備、表征及應用 [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