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寬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湖北武漢 430063)
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西部地區(qū)修建了很多大跨度的高墩橋梁。太中銀鐵路線上的橋梁有的高墩高達上百米,同時這些橋梁也處于高烈度區(qū),在地震作用下將會受到不同反應。隨著西部大開發(fā)的進程不斷加快,鐵路上的高墩修建將會不可避免的增多。近年來我國的學者對高墩在地震作用下的反應進行了研究。目前結構的抗震計算多是進行彈性的計算,然而對于結構進入塑性狀態(tài)后,考慮幾何非線性后結構的地震需求如何考慮的并不多,因此需要對進入塑性的高墩地震反應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本橋位于太中銀鐵路線上的河口廟大橋,主跨為(96.8+168+ 96.8)m,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剛構結構,梁體為單箱單室變高度變截面箱梁結構,支點處梁高11.60 m,跨中和邊跨端部梁高6.0 m,梁體除中跨中部10 m和邊跨端部17.80 m梁段為等高直線段外,其余按二次拋物線變化(見圖1)。31號墩墩高85 m,32號墩墩高69 m。
圖1 河口廟大橋有限元模型
靜力彈塑性Push-over分析是通過對結構施加能近似反映地震動作用的水平靜力荷載,逐步增加荷載大小,進行非線性分析,直到結構達到目標位移或者形成倒塌破壞機構。以此來判斷結構是否能經(jīng)受住未來可能發(fā)生的地震作用。推倒分析的目標是控制結構在不同強度地震作用下的破損程度,以達到預期的結構性能。該方法可以得到結構達到目標位移時桿端塑性鉸轉角的大小,從而可以確定對桿端塑性鉸區(qū)的約束要求,以保證桿件有足夠的變形能力,從而較可靠地預測結構的地震反應。
本文推薦的推倒分析步驟如下:
1)建立結構和構件的計算模型,如果基礎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則在模型中需考慮基礎及地基的影響;2)確定側向荷載的分布形式;側向荷載模式有以下幾種,一種是在橋墩頂部施加一側向的墩底剪力,也可以在墩頂施加一定的側向位移,或者是基于底部剪力法的分布模式;3)計算單元內(nèi)力,要求側向荷載和豎向荷載進行組合;4)判斷單元是否屈服,記錄墩底剪力和墩頂位移,對于已屈服的單元,修改單元剛度;5)對結構施加一個新的側向荷載增量,使得另一個單元或一組單元達到屈服;6)重復4),5),直到結構達到極限狀態(tài);7)結果整理,繪制剪力—位移曲線,即推倒曲線;在上述步驟中我們得到的是側向的荷載—位移曲線,它所反映的是結構抵抗外來荷載的一種能力,然后我們需要將荷載位移曲線轉化為能力譜曲線,將所得到的能力譜曲線與需求譜曲線放在一起,就得出我們需要的結果,即目標位移。
對于大跨度高橋墩的橋梁來說,重力或其他荷載引起的桿件軸力對結構地震反應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1)幾何剛度的折減作用;2)截面滯回特性變化;3)P—Δ效應引起的結構失穩(wěn)破壞三個方面??紤]幾何非線性的運動方程如下:
未考慮P—Δ效應影響時,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結構體系的運動方程為:}。
}。
其中,[K0]為初始剛度矩陣;[KP]為體系的影響剛度矩陣。
在橋梁結構中,地震作用主要由下部結構承受,因而強震作用下預期的塑性鉸應在下部結構中選擇。在下部結構中,基礎一旦發(fā)生損壞,其震后修復所需技術難度和資金都明顯高于橋墩,且破壞不易發(fā)現(xiàn)。因此,通常不希望在基礎中出現(xiàn)塑性鉸,而把預期塑性鉸選擇在橋墩上。對于單向彎曲橋墩,預期塑性鉸位置在橋墩根部,對于雙向彎曲橋墩,橋墩的頂部和根部都是可能出現(xiàn)塑性鉸的位置。將預期塑性鉸選擇在橋墩后,按照能力設計思想,橋梁上的其余構件為能力保護構件,應具有較高的承載能力保證在地震作用下處于彈性狀態(tài),以保證橋墩延性的發(fā)揮。
本文首先給出不考慮P—Δ效應和考慮P—Δ效應的能力譜與需求譜圖,見圖2,圖3。本橋梁設計地震分組為一組,二類場地。迭代次數(shù)設為30,將塑性鉸分別預先設置在墩頂和墩底上。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不考慮P—Δ效應的基底剪力有所增加。而考慮P—Δ效應之后,性能點的譜加速度和譜位移均有所增加。從性能點的位置可以看出,罕遇地震下的橋墩已經(jīng)進入屈服狀態(tài),大概有3倍~4倍的延性需求??紤]P—Δ效應之后,橋墩的延性需求有所增加(見圖4)。
圖2 考慮P—Δ效應能力譜與需求譜曲線
圖3 不考慮P—Δ效應能力譜與需求譜曲線
表1 考慮與不考慮P—Δ效應各內(nèi)力值(一)
圖4 推倒曲線(一)
為了更全面的分析和對比,本文將全橋橋墩均賦予了塑性鉸,同時彎矩曲率曲線考慮了截面豎向的變化,見圖5~圖7。
圖5 全塑性鉸模型考慮P—Δ效應能力譜與需求譜曲線
由表2可以看出,在所有橋墩均賦予了塑性鉸后,不考慮P—Δ效應的基底剪力仍是大于考慮P—Δ效應,不過性能點的位置有所提前。能力譜曲線與需求譜曲線的交點(判別結果)表明,罕遇地震作用下橋墩將會處于屈服破壞階段,延性需求大概有3倍~4倍。同樣的,考慮P—Δ效應之后,橋墩的延性需求仍舊是比不考慮時的大。
圖6 全塑性鉸模型不考慮P—Δ效應能力譜與需求譜曲線
圖7 推倒曲線(二)
表2 考慮與不考慮P—Δ效應各內(nèi)力值(二)
1)對于橋墩的幾何非線性,在考慮P—Δ效應后延性系數(shù)有所增加,橋墩已經(jīng)進入了塑性狀態(tài),多數(shù)有3倍~4倍的延性需求。
2)在全橋均賦予塑性鉸后,延性系數(shù)有所減少,但性能點的位置有所提前。3)對于位于高烈度區(qū)的橋梁高墩P—Δ效應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在橋梁設計中應重視P—Δ效應引起的影響。
[1] GB 50111-2005,鐵路工程抗震設計規(guī)范[S].
[2] 范立礎.橋梁抗震[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
[3] 彭 凱,李建中,范立礎.高墩梁橋考慮墩身高階振動的水平向主導振型[J].振動與沖擊,2008,27(7):63-67.
[4] 李 茜,王克海,韋 韓.高墩梁橋地震響應分析[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6(3):74-76.
[5] 楊木旺.大跨度剛性空間結構豎向地震的靜力彈塑性分析[D].上海:同濟大學,2007:10.
[6] 夏修身.鐵路高墩抗震設計方法研究[D].蘭州:蘭州交通大學,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