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在實踐與反思中探索打造高效課堂
陳偉
(江蘇省奔牛高級中學江蘇常州213131)
通過不同時期乙醇公開課的對比研究,反思課堂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總結了教學中成功之處,提出了改進傳統(tǒng)教學、打造高效課堂的關鍵是做到如下幾點:更新教學理念、優(yōu)化學習方式、設計學習任務與整合教學方式。
公開課;精講多練;引導探究;合作探究
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基于自己不同經(jīng)驗而賦予知識獨特意義的過程。所以,課堂作為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其高效關鍵最基本的特征是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即學生在課堂上扮演積極的角色,他們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動手實驗、踴躍發(fā)言,否則他們的學習成果都容易消失,這樣的課堂也必然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其價值應體現(xiàn)在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內在的積極性,智慧地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筆者通過1999-2011年間自己上的三次“乙醇”公開課的比較研究,談一些如何改進傳統(tǒng)教學、打造高效課堂的心得和體會。
1.1999年公開課
采用“精講-多練”式教學,設計思路和教學過程如下:
(1)設計思路
由于當時的教學大綱強調:“在義務教育初中化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學習自身發(fā)展所必需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1],所以這次教學設計主要考慮的是如何高效地向學生落實雙基,然后用精選的題目針對核心知識進行強化訓練。
(2)教學過程概述
展示乙醇的球棍模型,引導學生從結構決定性質角度分析乙醇可能的性質。演示實驗,乙醇與金屬鈉反應,并讓學生比較Na與水、乙醇的反應劇烈程度,得出結論:水中羥基上氫的活潑性大于乙醇中羥基上氫的活潑性。師生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共同完成乙醇與金屬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由酒精作為燃料引出乙醇的第二個化學性質——氧化反應,首先讓學生完成乙醇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演示銅絲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變黑后迅速插入盛有酒精的試管中,并反復數(shù)次,分析現(xiàn)象得出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教師板演化學方程式,從乙醇、乙醛的結構式對比剖析反應時乙醇化學鍵的斷裂方式,引導學生分析能發(fā)生催化氧化反應的醇的結構特征。回憶乙烯的實驗室制法,引入乙醇的第三個化學性質——消去反應,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反應條件控制在170℃并最好迅速升至170℃,分析解釋在140℃時乙醇發(fā)生分子間脫水生成乙醚,讓學生完成化學方程式,從化學鍵的斷裂方式、反應類型、反應條件對比這兩個反應,讓學生在變式中總結能發(fā)生消去反應的醇的結構特征。介紹乙醇的制法與用途,小結乙醇的化學性質,用精選的習題鞏固當堂課的教學內容。
2.2005年公開課
采用“引導-探究”式教學,設計思路和教學過程如下:
(1)設計思路
當時的課程標準已提出:“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激發(fā)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保?]所以設計本節(jié)課教學時力爭體現(xiàn)這一理念,讓學生在探究中增強對重點知識與核心知識體驗與認識,建構認知結構,發(fā)展探究能力,積累積極的情感體驗。
(2)教學過程概述
由李白的《將進酒》引入課題,然后指導學生完成如下3個實驗:①觀察乙醇的顏色、狀態(tài),聞氣味。②探究乙醇的揮發(fā)性。③探究乙醇的溶解性,得出乙醇的物理性質。給出乙醇的分子式和小蠶豆、牙簽,用小蠶豆代表原子,牙簽代表共價鍵,讓學生組裝乙醇分子模型,展示學生組裝的所有分子模型,讓學生從碳氫氧成鍵特征否定不合理分子,剩下乙醇與二甲醚(如下圖)。
讓學生設計實驗證明哪種是正確的,教師提供支架:從金屬鈉可保存在煤油中可知單質鈉與碳氫上的氫不反應,但是單質鈉能與水反應可知單質鈉與羥基上的氫反應。學生提供方案:用加入小顆粒狀金屬鈉看有無氣體產(chǎn)生。從與水反應的劇烈程度比較得出結論:水分子中羥基上氫的活潑性大于乙醇中羥基上氫的活潑性。從生活中查酒駕時乙醇含量測定引入乙醇的氧化反應,然后讓學習閱讀教材中關于乙醇催化氧化的內容,提供一根銅絲、酒精燈、無水乙醇,讓學生動手實驗,體驗操作的樂趣,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師生共同推導完成乙醇催化氧化的化學方程式。由乙烯的實驗室制法復習引入乙醇的消去反應,對比分子內脫水和分子間脫水,強調反應條件不同產(chǎn)物不同。讓學生對比乙醇和乙烯、乙醛的結構式,分析推導乙醇催化氧化和消去反應的化學鍵的斷裂方式,理解反應的實質。讓學生在變式中總結能發(fā)生消去反應和催化氧化醇的結構特征。
3.2011年公開課
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學,設計思路和教學過程如下:
(1)設計思路
以問題為切入點,以科學探究為手段,讓學生在探究疑問、解決問題與相互評價的過程中獲取新知識,建構知識體系,力爭把教師講授的過程變成學生主動探索、體驗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增強合作意識、發(fā)展探究能力。
(2)教學過程概述
教師把教學內容分解為若干探究主題,以學案形式提前發(fā)給學生。把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自主選擇一個探究的主題。例如:如何用實驗探究乙醇的物理性質?乙醇的結構究竟是怎樣的?如何設計實驗證明?乙醇與水分子中羥基上氫的活潑性誰更強?乙醇與哪些常見金屬反應,劇烈程度如何?乙醇與哪些物質發(fā)生氧化反應?反應條件有什么不同?乙醇如何催化氧化?除了課本實驗,你還能設計方案改進實驗嗎?醇類發(fā)生催化氧化結構上有什么特征?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借助圖書館、網(wǎng)絡等搜集資料,去實驗室自主實驗,通過合作完成各小組的探究主題。上課時,由小組代表上講臺匯報各自的探究成果。學生在匯報時,其他小組的同學可以向小組代表提出自己的問題,小組代表不能回答的問題可由小組內其他成員回答。例如,學生在聽完乙醇與金屬鈉反應后追問: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什么樣的金屬能與乙醇反應?學生在聽完乙醇與氧氣發(fā)生燃燒、催化氧化反應后追問:酸性高錳酸鉀、溴水褪色能氧化嗎?如果能,你們做過實驗沒有?查酒駕時酒精含量測定化學原理是什么?由于不是教師霸住課堂的話語權,學生敢于質疑、叫板,自然生成一些有探究價值的問題。然后讓學生完成學案上的填充,反思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強調乙醇反應時化學鍵的斷裂方式。
課題乙醇第一課時乙醇醇類第一課時食品中的有機物——乙醇教學模式精講-多練引導-探究合作-探究信息傳遞方式教師向學生單向傳遞教師與學生雙向交流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多向交流互動教學方法傳授式討論啟發(fā)式合作探究式教學策略基于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中正強化理論,用演示實驗、記憶方法、形成性練習強化核心知識掌握與技能提高?;谡J知學習中同化順應理論,將學習的新知識與已經(jīng)學會的舊知識發(fā)生聯(lián)系,便于學生歸入已有認知結構?;诮嬛髁x學習理論,教學是創(chuàng)設情景和合作學習的機會,幫助學生基于各自的經(jīng)驗而賦予學習內容獨特意義。優(yōu)點課堂容量大,知識目標達成度高,學生的知識系統(tǒng)完整。能用變式提高解題能力,用實驗突破教學難點、重點。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體驗知識、探索規(guī)律,知識發(fā)生過程自然,發(fā)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學生在相互合作、主動探究中學習,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輕松,學生思維活躍,有利于增強學生合作意識和探究能力。缺點重教輕學,學生被視作容器,被動地學習,課堂沉悶,容易造成學生對教師過分依賴,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得不到開發(fā)與發(fā)展。兼顧傳授式教學和探究式教學,乃沒有擺脫傳統(tǒng)教學的桎梏。使探究有作為點綴和為探究而探究之嫌,教師仍然主導著課堂。重學輕教,可能導致學生基礎知識不夠扎實,有一定的隨意性和靈活性,不能給學生固定的暗示,有些學生不適應。
1.更新教學理念是先導
任何人的行為都受其理念支配,同樣對教學方法和教學行為的選擇很大程度上受深深植根于教師大腦的教育理念的影響。新世紀的課程改革,高揚以人為本的思想,大力倡導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學習方式。在這跨度十余年的三次公開課中,也可以折射出筆者教學理念的變化。1999年開公開課時,筆者雖然是剛出大學校門的青年教師,但把學生視作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學理念傳統(tǒng)、陳舊。2005年開公開課時,筆者已工作近10年,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此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風生水起,建構主義、合作探究、預設生成等觀念撲面而來,筆者的教學理念正在發(fā)生變化。至2011年,筆者對新課程理念在實踐中接受、認同、消化,在與同伴切磋、互助、協(xié)作中成長,2011年的公開課是在教學中落實與踐行新課程理念。
2.優(yōu)化學習方式為核心
三次公開課的變化過程也是學生學習方式逐漸從單一到多元的發(fā)展過程。精講-多練式的教學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學習,學生學習方式單一,學習程序刻板,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充分彰顯;引導-探究式的教學已有探究學習的成分,學生學習方式豐富了,但是教師仍主宰著課堂;合作-探究式的教學中學生采用了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有機融合的學習方式,學習的主動性強,教師真正發(fā)揮了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幫助者和組織者的作用。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采用多元學習方式對程序性知識掌握和理解比較到位,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認知內驅力都比原來有較大提高。勿庸諱言,在解基礎性和陳述性知識習題時學生可能會犯一些低級錯誤,但這些缺陷和不足是可以通過補償教學來彌補的。
3.設計學習任務甚重要
給學生設計力所能及的學習任務對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和調節(jié)學生學習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里的學習任務并不是指解決一些抽象習題,還應包括動手操作、學生實驗、問題探究等。當然這些學習任務是學生經(jīng)過努力和合作能解決的問題,即要落在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和合作能解決。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能煥發(fā)出無窮的熱情,而且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體驗是講授式教學所無法獲得的。在精講-多練式的教學中,學習任務是學習練習抽象習題,而在引導-探究式教學中,學生的學習任務有探究,而在合作-探究式的教學中,學生被分成多個學習小組,合作解決各自的學習任務,再分享不同小組的學習成果,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空前高漲。
4.整合教學方式仍關鍵
新課程提倡科學探究,但不是每堂課都必須有探究,也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于探究。新課程不提倡講授式教學,是指不能把講授式教學變成簡單、沉悶的嘮叨,就是講授也有方法、技巧和效率,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就是采用的講授法,但收視率一直不錯。探究式課堂有較大的靈活性和一定的隨意性,有些學生會游離于課堂之外,導致分化現(xiàn)象。在乙醇的合作-探究式教學中,教師發(fā)現(xiàn)有這樣的情況,筆者也很難找到較好的解決辦法。所以,探究不能包治百病,講授也不是一無是處。關鍵是教師要在充分分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促進學生發(fā)展為價值取向,該探究時就探究,該講授時就講授,該訓練時就訓練。整合好教學方式,才能上出讓學生和教師都滿意的課。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化學教學大綱[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1008-0546(2013)11-0040-03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3.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