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青島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神經內科,山東 青島 266003; 2 青島市胸科醫(yī)院)
重癥肌無力是一種神經-肌肉接頭傳遞功能障礙的獲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后膜上乙酰膽堿受體受損引起。臨床表現(xiàn)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易疲勞、無力,活動后加重,休息后減輕,有晨輕暮重現(xiàn)象[1]。病情進展累及延髓肌和呼吸肌時可發(fā)生重癥肌無力危象,嚴重威脅生命。國內近期文獻報道重癥肌無力危象病死率為14%[2]。氣管插管、應用機械輔助通氣是重癥肌無力危象早期急救的重要措施。氣管插管、機械輔助通氣給病人心理造成極大的負面情緒影響,如害怕、恐懼、焦慮、抑郁等[3],使病人機械通氣時間延長,造成呼吸機依賴以及肺部感染等多種并發(fā)癥發(fā)生。本研究對重癥肌無力危象病人于不同時期實施不同心理干預,探討其對機械輔助通氣時間的影響。
2007年2月—2011年12月,選擇我科收治首發(fā)重癥肌無力危象病人64例,診斷符合文獻[4]標準。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齡16~70歲,平均(38±14)歲;病程為(10±5)月;呼吸道感染5例;應用中等劑量糖皮質激素22例,大劑量糖皮質激素沖擊2例,靜脈注射丙種蛋白23例,血漿置換16例,聯(lián)合治療1例,抗抑郁或焦慮藥3例。實驗組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齡15~73歲,平均(36±17)歲;病程為(12±4)月;呼吸道感染7例;應用中等劑量糖皮質激素25例,大劑量糖皮質激素沖擊4例,靜脈注射丙種蛋白25例,血漿置換15例,聯(lián)合治療16例,抗抑郁或焦慮藥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與護理,實驗組在常規(guī)治療與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干預。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1.2.1危象前期 病人對疾病缺乏正確的認識,加上病情迅速進展,認為患上絕癥,郁郁忡忡,焦慮不安。責任護士巡回病房,密切觀察病人病情,及時評估病人的吞咽能力、呼吸狀態(tài);如遇異常,及時通知醫(yī)師給予處理。責任護士向病人詳細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并提供成功救治的病例經驗,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積極配合治療。應用支持療法,床邊指導翻身、拍背,告知病人保持呼吸道通暢的重要性。及時消除病人因身體不適帶來的不良情緒,必要時盡早行氣管插管。
1.2.2危象期 病人呼吸困難,有瀕死感,氣管插管帶來不良心理反應如緊張、恐懼、孤獨、急躁、憂慮、抑郁、絕望等[3]。行氣管插管時,責任護士守護于病人的身邊,講解氣管插管的必要性及配合的方法,為病人提供心理支持,建立有效的溝通方法,及時了解病人的需求。同時,鼓勵病人家屬給予病人支持與力量,使其積極主動配合治療護理。利用認知療法幫助病人正確認識呼吸機可輔助病人呼吸,減輕肋間肌、膈肌的疲勞,消除其恐懼的心理,更好地達到人機同步的目標。
1.2.3恢復期 病人出現(xiàn)呼吸機依賴,不能順利撤機。撤機時醫(yī)務人員守護在病人的床邊;撤機時間選擇在病人睡眠充足的上午;且呼吸機放在床邊,保證完好并處于備用狀態(tài)。撤機前充分吸痰后將氣管外氣囊放氣。采用支持療法和認知療法相結合,轉變和消除病人不良認知,使其產生積極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告知病人機械通氣只是暫時幫助其度過呼吸衰竭這一關,一旦呼吸肌力量恢復,自主呼吸也隨之恢復,呼吸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撤機時告訴病人健康狀況好轉,了解病人的心理感受,并向家屬介紹病人的情況,積極調動家庭支持系統(tǒng),消除不良的情緒影響。
比較兩組病人機械輔助通氣時間的長短。
實驗組機械通氣時間為(18.22±12.24)d,對照組為(44.92±15.92)d,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t=3.271,P<0.01)。
劉化俠等[3]報道,不能講話和溝通障礙是機械輔助通氣病人產生急躁和焦慮情緒的主要原因。武淑萍等[5]認為,對于機械通氣的病人,首先應給予必要的關注,加強交流溝通,了解病人的需求,并給予適時的必要解釋和滿足,可減輕病人的焦慮和恐懼心理。譚蘭等[2]報道,重癥肌無力危象持續(xù)時間平均為42 d,機械通氣時間越長,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越高。由于重癥肌無力病人病程遷延漫長,導致病人產生抑郁、焦慮、強迫癥和精神病性心理改變等[6]。不良的情緒反應導致人體的免疫抑制,心理干預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本研究實驗組病人從危象的早期開始,應用心理干預療法加強疾病相關知識的宣教;機械輔助通氣過程中,采用心理干預的方法,提高病人對疾病的防御意識,增強其對疾病的治療信心。
心理干預著眼于治療不良的心理刺激,有助于協(xié)調各種關系,使病人能夠適應醫(yī)院環(huán)境,增加對醫(yī)務人員的信任,調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積極主動地做好自我護理,以利于病人疾病的康復及心理健康的保持。
本文結果顯示,實驗組機械通氣時間短于對照組,說明心理干預對重癥肌無力危象病人機械輔助通氣時間有重要影響,可有效縮短機械輔助通氣的時間。提示醫(yī)務人員在為病人實施治療護理操作時,應注重心理干預的應用。但由于本研究的局限性,僅選擇首次發(fā)生的重癥肌無力危象病人,復發(fā)者不予考慮,而重癥肌無力具有復發(fā)率高的特點,因此對于復發(fā)病人是否有效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1] 侯熙德. 神經病學[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96:204-206.
[2] 譚蘭,劉敏,王雁,等. 重癥肌無力病人危象82例臨床分析[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02,35(2):93-95.
[3] 劉化俠,沈寧. 機械通氣病人的心理不適及其原因探討[J]. 中華護理雜志, 2002,2(2):32-33.
[4] 劉敏,邢昂,叢志強. 血漿交換與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重癥肌無力危象療效的評價[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05,38(10):658-659.
[5] 武淑萍,孔曲. 老年患者對撤離機械通氣認知程度及需求的調查研究[J]. 中華護理雜志, 2000,35(12):712-715.
[6] 王丹,張其剛,李曉波,等. 重癥肌無力患者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及護理[J]. 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 2005,34(4):38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