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榮,劉蓉萍,黃麗云(廣西欽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廣西 欽州 535000)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艾滋病)是一種烈性傳染病,主要經(jīng)性接觸、血液傳播、母嬰垂直等方式傳播,能造成大量CD+4T淋巴細胞破壞,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下降,發(fā)生機會性感染或腫瘤,最終導致患者死亡[1]。筆者對56例AIDS機會性感染病例的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來自2008年1月~2012年8月間我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56例AIDS機會性感染患者的出院病歷。所有病例的血液標本均經(jīng)本市CDC艾滋病確證實驗室進行確證試驗,結果均為HIV1抗體陽性。56例患者中,男45例,女11例;年齡31~77歲;無業(yè)37例,農民8例,商業(yè)6例,其他5例;感染HIV途徑及例數(shù):因非婚異性性接觸而感染HIV者29例(51.8%),因共用注射器經(jīng)靜脈推注毒品而感染HIV者15例(26.8%),既有非婚異性性接觸史又有共用注射器經(jīng)靜脈推注毒品史者12例(21.4%)。
1.2 診斷標準:①AIDS的診斷依據(jù)國家標準[2];②肺結核診斷標準以1999年出版的“現(xiàn)代結核病學”為準[3];③肺孢子蟲肺炎的診斷標準:依據(jù)病原學檢查,檢出肺孢子蟲的包囊或滋養(yǎng)體;④真菌感染:實驗室培養(yǎng)真菌陽性或墨汁染色發(fā)現(xiàn)新型隱球菌;⑤弓形蟲腦病診斷:血液或腦脊液檢查弓形蟲抗體陽性。
2.1 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56例(100%),消瘦51例(91.1%),咳嗽37例(66.1%),咯痰23例(41.1%),慢性腹瀉18例(32.1%),胸痛31例(55.4%),胸悶23例(41.1%),皮疹23例(41.1%),鵝口瘡16例(28.6%),肝大13例(23.2%),脾大9例(16.1%),淋巴結腫大29例(51.8%),頭痛8例(14.3%),腦膜刺激征陽性5例(8.9%)。
2.2 機會性感染的種類:56例患者中,合并繼發(fā)性肺結核27例(48.2%),其中干酪性肺結核例5例,血行播散型肺結核15例,結核性胸膜炎5例,結核性腦膜炎2例;合并真菌感染25例(44.6%),其中口腔念珠菌感染16例,肺部真菌感染3例,食道念珠菌感染2例,腸道念珠菌感染3例,隱球菌性腦膜炎1例;合并梅毒23例(41.1%);合并慢性丙型肝炎20例(35.7%);合并慢性乙型肝炎12例(21.4%);合并帶狀皰疹17例(30.4%);卡氏肺孢子蟲肺炎9例(16.1%);合并致病性大腸埃希菌腸炎9例(16.1%);合并沙門菌感染6例(10.7%);合并弓形蟲腦病5例(8.9%)。
2.3 機會性感染的部位:發(fā)生于血液系統(tǒng)55例(98.2%),呼吸道的機會性感染39例(69.6%),消化道20例(35.7%),口咽部16例(28.6%),皮膚17例(30.4%),神經(jīng)系統(tǒng)8例(14.3%)。
2.4 合并感染情況:56例患者均存在合并感染情況(100%),其中合并兩種病原菌感染20例(35.7%)、合并三種病原菌感染35例(62.5%),合并三種病原菌感染1例(1.8%)。
2.5 預后:經(jīng)積極救治和護理,40例AIDS機會感染患者病情好轉出院;13例患者放棄治療,3例患者死亡。
本組研究資料中,AIDS機會性感染具有以下特點:①感染的病原體具有多樣性:病毒、真菌、原蟲、細菌等;②感染的部位可累及多系統(tǒng)、多器官:血液系統(tǒng)、呼吸道、消化道、口腔、皮膚、腦、淋巴系統(tǒng)等;③病情復雜:病損可涉及多個臟器、病情嚴重、治療難度大、療程較長;④不同的CD+4T淋巴細胞水平,各種機會性感染的發(fā)生率不同,CD+4T淋巴細胞水平越低,合并多種病原體感染的機會越多;⑤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可延長患者生命,如未經(jīng)正確治療,則預后差,可導致患者死亡。
艾滋病病毒(HIV)侵入人體免疫系統(tǒng),破壞人體免疫功能,導致各種機會性感染的發(fā)生。結核病是艾滋病最常見的機會性感染之一,本組資料中48.2%的AIDS患者合并有肺結核,與此報道相一致。免疫功能低下是艾滋病合并結核病的主要原因。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感染結核桿菌后,結核病的發(fā)病率是一般人群的30倍。
HIV、HBV、HCV、梅毒螺旋體有相同的傳播途徑,均可通過血液、血制品、共用注射器經(jīng)靜脈推注毒品、不安全的性行為及母嬰垂直等方式傳播而感染,合并感染很常見。本組研究資料中,41.1%患者合并梅毒,35.7%患者合并慢性丙型肝炎,21.4%患者合并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感染促使疾病進展、病情惡化。加強對血液、血制品、靜脈吸毒人員和性工作者的管理、加強對高危人群進行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等疾病的危害和防控知識、防控技能的宣傳、教育,增強其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到醫(yī)療機構就診、檢測,以便及早發(fā)現(xiàn)和及時治療。
臨床醫(yī)生要提高對AIDS機會性感染的認識和處理能力,以便及早發(fā)現(xiàn)、及時對癥、支持治療,改善患者的預后、提高其生存質量。
[1] 朱秋映,劉 偉,陳 杰,等.1989年~2006年廣西艾滋病流行情況分析[J].應用預防醫(yī)學,2008,14(2):71.
[2] 衛(wèi)生部監(jiān)督中心衛(wèi)生標準處.傳染病診斷標準及相關法規(guī)匯編[S].2003:186.
[3] 李躍明,楊鳳娥,陳日挺,等.成人HIV/AIDS合并肺結核病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和影像學分析[J].中華呼吸與結核病雜志,2004,27(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