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罕懌
(南京市秦淮區(qū)中醫(yī)院,江蘇南京210006)
近年來,本院采用小針刀加動力灸治療腰三橫突綜合征32例,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2例中,男22例,女10例;年齡 18~48歲,平均年齡 29歲;病程14d~6月;病變部位單側(cè)18例,雙側(cè)14例。
1.2 臨床表現(xiàn) 腰部疼痛,重者沿大腿向下放射,但并不因腹壓增高而增加疼痛,第三腰椎橫突尖端有明顯壓痛,X片攝片可見第三腰椎橫突過長,部分病例可見左右橫突不對稱。
2.1 小針刀治療 患者俯臥,局部常規(guī)消毒,取3號針刀在第三腰椎橫突尖部刺入(刀口線與人體縱軸平行),刀刃直達橫突尖部后,用橫行剝離法松解橫突尖部與周圍組織間之粘連,感覺肌肉和骨尖之間有松動感后出針,壓迫止血,創(chuàng)口帖保護傷口。如腰三橫突處疼痛無明顯緩解,可于1周后再行1次治療。
2.2 動力灸治療 小針刀治療后48h,用南京同仁堂制藥廠的清艾條,點燃5~10支備用;用桃仁、紅花、地龍、絲瓜絡(luò)、葛根片、片姜黃等中藥浸泡紅棉布,將浸泡好的紅布包裹點燃的艾條,趁熱在第三腰椎橫突體表位置及其他疼痛部位施行推、點、抖、震、揉、按手法,使熱力向深層滲透,強度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度。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連續(xù)行2個療程。
2.3 腰圍固定 所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以腰圍固定腰部。
3.1 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活動功能正常;顯效: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活動功能明顯好轉(zhuǎn);好轉(zhuǎn):腰痛減輕,活動功能有所改善,勞累后仍有疼痛不適感;無效:腰痛無明顯減輕,活動受限。
3.2 治療結(jié)果 以上病例均采用小針刀治療1~2次和動力灸治療2個療程,并隨訪2個月后統(tǒng)計療效,其中治愈18例,顯效 7例,好轉(zhuǎn)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63%。
腰三橫突綜合征是骨傷科臨床常見病,好發(fā)于從事體力勞動的青壯年。臨床大多采用針灸、推拿、口服非甾體類抗炎鎮(zhèn)痛藥等方法治療可使癥狀緩解,但難以完全緩解疼痛且易反復(fù)發(fā)作。第三腰椎位于腰椎生理前突的頂點,為5個腰椎的中心,活動度較大,其兩側(cè)橫突亦粗長,腰椎在傳導(dǎo)重力時以第三腰椎為其活動中心,成為腰部前屈、后伸、左右旋轉(zhuǎn)的活動支點。因此,附著在第三腰椎橫突及其周圍的肌肉、腰背筋膜、橫突間韌帶所承受的牽拉力和杠桿作用力最大[1],所以在異常作用力如扭傷或長期體位不良等反復(fù)作用下該處更易損傷,使附著于腰三橫突尖端的軟組織局部發(fā)生滲出、水腫、粘連、變性、疤痕攣縮、組織增厚等病理改變,進而壓迫和刺激脊神經(jīng)后外側(cè)支,產(chǎn)生一系列臨床癥狀。以往多采用針灸、推拿、藥物等治療,但較難以達到治愈效果,且容易復(fù)發(fā)。2011年以來,我院采用小針刀加動力灸治療本病,使療效明顯提高。我們認為:小針刀治療可充分剝離、松解橫突尖端與腹橫筋膜的粘連、瘢痕,消除神經(jīng)血管束的卡壓,取得減小張力、分離粘連的效應(yīng)[2]。小針刀治療后48h,加用動力灸于患病部位治療,把艾灸、手法治療、藥物作用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其綜合作用更易透達深部,加速血液循環(huán)和局部的新陳代謝,消除或改善局部組織水腫、充血、滲出、粘連、鈣化、痙攣、攣縮、缺血等病理變化,使受損組織和神經(jīng)重新修復(fù)[3]。這樣,我們先用小針刀于局部減壓、分離粘連,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后用動力灸解除肌肉的炎癥、粘連、痙攣等病理改變,避免了由于肌肉過度牽拉又引起腰三橫突處的損傷,完全解決疼痛-痙攣-損傷的惡性循環(huán)。
綜上所述,小針刀與動力灸相結(jié)合治療腰三橫突綜合征,具有標本兼治、療效好、療程短等優(yōu)點,值得臨床推廣。
[1] 邵福元,邵華磊,薛愛榮.頸肩腰腿痛應(yīng)用解剖學(xué).鄭州:河南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00:349
[2] 于秋深,陸世昌.小針刀加封閉治療腰三橫突綜合征療效探討.中國臨床康復(fù),2002,6(10):1490
[3] 楊海文,趙忠揚.動力灸治療腰背肌筋膜炎36例.甘肅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2006,2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