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文
近日,微博熱議一位“打飯校長”——杭州文瀾中學校長任繼長。任校長今年67歲,因為天天在食堂給學生打飯,被學生親切稱為“任哥”。學生和家長都知道校長打飯分量最足,任校長值日的窗口總是排隊最長的。受“任哥”感染,食堂里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教師義工”,副校長也成了“負責打醬油的”。任校長透過公開的食堂窗口,巧妙地打開了學子們的心靈之窗。這種走進學生接地氣的做法,值得稱道。
校長校長,乃一校之長。在中國的教育中,校長與學生之間,都有一種距離感。不少學校的校長別說親自為學生打飯了,學生想見其一面都很難。為此,近年來不少學校都推行了“一線工作法”。在“一線”中轉(zhuǎn)作風,在“一線”中抓落實。深入教學一線,首先需要“走近”學生。如果連“走近”學生都做不到,深入一線就成了一句空話。但“走近”學生并不等于“走進”學生,只是僅停留于前者而做不到后者,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如果說“走近”更多的是一個物理學概念的話,那么,“走進”則更具有心理學內(nèi)涵。近于遠相對,走近只是意味著距離縮短;而進與出相對,走進意味著心靈相通?!靶挠徐`犀一點通”,要走近學生,更要走進學生?!按蝻埿iL”躬身為學生的打飯之舉,當然不單是為了讓大家吃得好,更重要的是搭建了一座與之平等溝通交流的平臺。不要小看打飯時的幾句閑聊,卻拉近了雙方的心理情感距離,讓親善友好的氣氛彌漫校園,也對學校的教學管理起到了有益的助推作用。“打飯校長”表面上“打”的是“飯”,實際上卻“打”的是高明的學校教育管理之“道”。
校長是個特殊的崗位,是決策者、管理者。只要我們有了“打飯校長”的態(tài)度和情懷,才能深入教學一線,與學生們見面,與不同的孩子接觸,了解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來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才看得見工作的不足和改進的方向,才能把平凡的小事做成讓學生感受得到的好事、實事。我們要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認真改進工作作風,進一步調(diào)整心態(tài)、放低姿態(tài),不僅要走近學生,更要走進學生心里。愿我們的校園里能涌現(xiàn)越來越多的“打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