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彭麗華
目前,一些幼兒園以開設“特色班”、“雙語教學”、“知識教育”、“識字教育”為市場競爭的有效途徑,擠占了幼兒大量的游戲時間,嚴重違背了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影響了幼兒智力的全面開發(fā)。小班開始學習拼音、寫字、算術、珠心算,更有甚者學習100 以內的加減法。幼兒背書包上學,課桌與小學一樣擺放,學前班和大班的桌椅占滿活動室,沒有活動區(qū)等現象屢見不鮮,在隨機進入的10 所幼兒園中,其中2家省級示范性幼兒園、4 家市級示范性幼兒園、4 家待評市級示范性的幼兒園,在這些幼兒園里通過家長問卷、教師座談、檔案翻閱以及現場查看等方式進行了調研,我們發(fā)現:在不同級別的幼兒園中,都存在有小學化傾向的現象。
我們把從現場調研的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問題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出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教育內容小學化
表一 幼兒園每周課時及教育內容安排
通過表一我們可以看出:因為幼兒園級別的不同,對幼教政策和理念的執(zhí)行也有明顯不同。級別高的幼兒園因為要接受相關部門定期的復查,所以在課程設置上會主動、有意識地貼近正規(guī)、標準的教育內容設置;而級別較低或是壓根只是想迎合一下家長的幼兒園,會更傾向于追求顯性知識的最大化,教育內容片面,會主要集中在拼音、英語、數學等領域,而對幼兒階段很重要的健康、社會、科學等領域的課時卻幾乎沒有,與當前的教育政策、教育理念相差甚遠。
2.教育行為小學化
從表二可以看出不同級別幼兒園的小學化傾向的程度:
表二 幼兒園集體教學及游戲安排時間表
雖然級別高一些的幼兒園在游戲材料的投放和時間上給予了一定的保障,但是在根據幼兒實際狀況和需求進行適時、適宜、適度投放和調整游戲材料上顯得專業(yè)能力尚顯不足,尤其是組織各類游戲的能力還比較欠缺。與之相比,級別稍低一些的幼兒園,教師的專業(yè)技能就更加欠缺,為了“填滿”幼兒在園的時間,又避免出現不安全事件,就只能多安排高控的集體教學活動。
所以,追其根源,幼兒園教育行為小學化的緣由還是與幼兒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不高密切相關。
3.教材導向小學化
在《幼兒園收費管理暫行辦法》未出臺前,各類幼兒園都有幼兒教材,在頒布后,仍然存在幼兒園教材雜亂的現象。我們仍以隨機進入的10 家不同類型的幼兒園為例,表三中的數據并非指全部幼兒園都存在下列現象,但有一定的典型性與普遍性。
表三 幼兒園教材使用情況
從表三我們可以看到,為了讓老師在進行教育活動時有一定的載體,無論什么類別的幼兒園都在為幼兒添置教材,雖然有些類別的幼兒園是沒讓家長掏教材錢,但幼兒有了教材為載體,家長勢必圍繞教材給孩子做參照和對比。尤其是當一些教材本身知識內容較多時,實質上就是把老師和家長導上了“小學化”的道路。而級別較低的幼兒園,尤其是特色幼兒園,會拿各種教材為宣傳手段,不僅謀取教材和配套教具的利益,更加重了幼兒的學習負擔,把小學化傾向愈演愈烈。試想:半學期的時間,十幾種教材的融入,幼兒能接受?是糊弄了家長?還是糊弄了幼兒教育的實質?
4.管理模式小學化
筆者曾到其中兩家小學附屬的所謂“幼小銜接班”和學前班看到了這樣的場景:下了課,許多孩子在操場上無人管理;大孩子的課間做操時間,小不點們成了觀眾看熱鬧;上課鈴響,走路都不穩(wěn)的孩子們背著書包坐進狹小、毫無童趣的教室里,開始手背后聽講、寫作業(yè)……類似于這種小學化管理方式,一般是為了便于管理,有時也因為孩子多、老師少,所以會刻意把課時安排得比較滿,孩子們幾乎沒有游戲時間,孩子們每天都生活在疲于應付繁重“作業(yè)”的環(huán)境中,呈現出一種缺乏自信、無暇關注周圍環(huán)境變化的神態(tài),而規(guī)范統一的灌輸式教育方式也讓孩子們的神情變得呆滯,缺乏童趣,毫無生機。
更令人奇怪的是:每個地方學前班和“幼小銜接班”的生源非常好,有許多偏遠地區(qū)還有的孩子家長找關系、開后門讓孩子早進入學前班多學幾年,而不愿把孩子送進當地的正規(guī)幼兒園。問及原因,一是因為幼兒園收費貴;二是因為“學”不到東西。
筆者認為造成上述種種小學化傾向的核心原因是幼兒教育的理念存在偏差,既有教育系統內的理念問題(師資、課程),也有系統外的理念誤導(市場利益、社會導向)。幼兒園小學化傾向嚴重地違背了幼兒的認知特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給年幼的孩子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危害。幼兒園為什么會出現小學化傾向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六個方面:
1.政府資金投入不足
隨著城鎮(zhèn)適齡幼兒的增多,政府投資的公辦園明顯不足,于是幼兒教育市場化、民營化占了先機,導致迎合家長的“小學化傾向”問題愈演愈烈。幼兒教育市場化的競爭讓經營者的功利心占了上風,導致很多幼兒園為了搶占商機一味地迎合家長,滿足家長需求,致使幼兒教育“小學化”。很多家長缺乏科學育兒的正確觀念,錯誤地認為自己的孩子超前一些學習語文、數學、英語,就不至于“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在選擇幼兒園時,就以“你們教不教拼音?教不教算術?教不教英語?”等標準來進行擇園。更有些家長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等急功近利的觀念聯名要求幼兒園教小學化的內容,迫使幼兒園不能堅持規(guī)范辦園的方向,在生存與壓力的選擇中只能順應家長的要求確保幼兒園的生存。
2.學前班帶來的惡性循環(huán)
學前班自身的教育行為遠遠偏離幼兒教育正規(guī)軌道的狀態(tài)。作為學前班的老師,很愿意主動靠近小學義務階段的管理并會主動學習和套用小學模式,但附設學前班的小學無暇顧及學前班的發(fā)展,更多的只是把它作為一種謀取福利的副業(yè)做暫時性的投入與運行;幼兒園又沒有把學前班正式納入其中進行管理。所以,學前班的存在是自由多樣的,這種自由多樣的背后帶來的卻是使學前班的教育無限傾向于小學化。
3.幼兒園教材市場的雜亂
幼兒園的教材因為地域的差異性,有一個時間段內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由此引來了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幼教教材。在利益與市場競爭的沖擊下,讓原本不夠專業(yè)的幼兒老師們順著各種推薦的教材走上了小學化傾向的“不歸路”。市面上偶爾會看見一些幼兒讀物,封面打著“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名頭,內容卻是50 以內加減法算術題的練習冊,試想:這不就是變相的引領家長走上小學化傾向的歧途嗎?
4.缺乏正確的幼教理念
無論是幼兒園教師還是幼兒家長,出現小學化傾向的共性原因是:不了解幼兒教育的實質,不了解幼兒教育的相關政策,尤其是理念的定位沒有依據和中心。曾經在一次與一家民辦園所的老師座談中問道:“你們平時組織學習和討論嗎?”老師們點頭,問:“什么內容?”老師們說:“一般就是安全方面的培訓,還有園長教我們如何與家長溝通等?!庇謫柤埃骸澳銈冎馈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嗎?”所有老師都茫然,新出臺的政策更是不知道??磥恚瑳]有政策規(guī)范,沒有理念引領,難免會出現教育行為的偏離。
5.幼兒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不高
幼兒教師隊伍專業(yè)化水平不高體現在對幼兒的觀察、了解與分析上不夠到位,不能夠提供更為適合幼兒、滿足幼兒需求的活動。
要克服幼兒園小學化傾向,筆者建議先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政府加大投入,合理優(yōu)化和均衡幼兒教育機構。采取政府扶持和幼兒園自籌相結合的方法,給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能適合他們身心發(fā)展特點的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使幼兒教育能真正地“幼兒化”而不是“小學化”。
2.逐步完善各級對幼兒園的評估和監(jiān)管。教育主管部門應根據當地的實際制定實施細則,對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作息時間和班額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并定期進行評估和檢查。
3.規(guī)范學前班管理,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學前班應盡快明確對口的行政監(jiān)管部門,盡快把學前班納入學前體系統一管理或是直接取締。
4.規(guī)范幼兒園用書。各地的學前教育機構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為幼兒教師提供科學、系統的幼兒園教參,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選擇和制定相適宜的教學內容及教學計劃。
5.切實轉變廣大家長的教育觀念,提高科學育兒能力。幼兒園可以充分發(fā)揮家長學校的作用,引領家長樹立科學育兒的理念,讓幼兒真正像“孩子”那樣的學習與發(fā)展,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
6.幼兒教育要用正確的教育理念引領幼兒園。先應該有理念的引領,后才有規(guī)范行為的逐步落實。幼兒教育要順應孩子天性,“順應天性”的核心,是順應人類的成長規(guī)律,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用相應的方法培養(yǎng)孩子。
7.盡快提升幼兒教師隊伍整體的專業(yè)化水平。要加快提升幼兒教師隊伍整體專業(yè)化水平,扎實開展園本教研,走科學保教的內涵發(fā)展之路。
陳鶴琴.(2012).家庭教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