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素芹
《烏鴉喝水》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的一篇課文。教學這一課時,我讓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瓶子,形狀就像課文中烏鴉找到的那個瓶子一樣,瓶口很小,里面裝著半瓶水。課堂上,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烏鴉是怎樣喝到瓶子里的水的?然后讓學生分組讀書、討論、實驗。我的話音剛落,就傳來“啪”的一聲,循聲望去,原來是第三小組做實驗的瓶子摔在地上打碎了,喧鬧的教室頓時變得鴉雀無聲,幾乎所有學生的目光都投向了第三小組,只有三組的張雷同學驚恐地看著我。我一下子明白了,瓶子是張雷打破的。我沒有說什么,連忙走到張雷身邊,張雷紅著臉站起來要跟我說什么,我制止了他,對全班同學說:“同學們,那只口渴的烏鴉找到水之后,想了許多的辦法,它也想到把瓶子打破。大家看,這樣它能喝到水嗎?”學生的思維一下子從懵懂中機靈起來:“瓶子里的水全灑了,烏鴉喝不到水!”“烏鴉好不容易找到半瓶水,灑了多可惜呀!”我趁機引導學生:“烏鴉還可能想什么辦法喝到水呢?”學生們的思維一下子打開了,有的說:“烏鴉可以把瓶子歪一歪,這樣就可以喝到水了?!蔽译S即在黑板上寫上“歪瓶子”;有的說,烏鴉可以找一根吸管吸水,我便在黑板上寫上“用吸管吸” ;還有的說:“烏鴉把旁邊的小石子一顆一顆地放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烏鴉就喝著水了?!蔽矣衷诤诎迳蠈懮稀胺攀印?。學生想出這些辦法后,我沒有做肯定或否定,而是讓他們再讀一讀課文,對照板書,或做一下實驗,或在小組里討論討論,在當時情況下烏鴉的哪個辦法最好。孩子們時而讀書,時而實驗,時而爭論,真有“不幫烏鴉想出好辦法不罷休”的勢頭。我正悄悄地把第三小組的幾個同學分到周圍的幾個小組,正在這時,“啪”的碎瓶聲又一次響起,還沒等大家回過神來,眼疾嘴快的柴源同學一下子站起來,說:“老師,我想試試把瓶子歪一下行不行,一開始我輕輕使勁,瓶子一動也不動。我又使了一點勁,瓶子一歪,就掉在地上打碎了。烏鴉沒有手,用它的嘴弄歪瓶子,可能不行,也可能瓶子歪了灑了水,所以這個辦法不行。”我?guī)ь^為柴源鼓起掌來。掌聲中,柴源完全沒有了因打破瓶子而帶來的恐懼,而是精彩演講之后的得意和快樂。
兩次瓶碎水灑,實為課前未料。好在為師者不再為“破課規(guī)”而耿耿于懷,而是為學生“活思維”而喝彩。
(作者單位:山東省高密市恒濤雙語實驗學校)
責編/董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