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樂
學完《牛郎織女》一課,孩子們似乎意猶未盡。于是,我請他們圍繞“牛郎織女”這一話題,再收集些資料。我們打算做一個簡單的閱讀拓展活動。兩天過后,課代表王睿跟我說,他們都準備好了,收集了不少詩詞、傳說、故事,有些小組還做了演示幻燈。趁著下午有一節(jié)活動課,我們便將桌椅拉開,圍坐在一起。
活動正是由王睿主持的,看得出他做了不少準備工作,將整個活動分成了幾個板塊進行。
先是張晗沁介紹了“七夕”的風俗。她說,因為“牛郎織女”的傳說,農(nóng)歷七月初七就成了一個美麗的節(jié)日——七夕節(jié)??椗且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女子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所以也叫“乞巧節(jié)”、“女兒節(jié)”。據(jù)說,這天晚上在瓜果架下還能聽到牛郎、織女的悄悄話呢!張晗沁打開了大家的話匣子,就有人補充了——據(jù)說,七夕這天不大能看到喜鵲,因為它們都去搭鵲橋了;現(xiàn)在很多地方還能看到“鵲橋”這個詞,我們蘇州就有一條路叫“烏鵲橋路”;還有一個詞牌名叫“鵲橋仙”呢,秦觀就寫過一首《鵲橋仙》。
接著,大家又把話題集中到與“七夕”相關(guān)的詩詞上來了。彭佳欣說道:“我們背的古詩《秋夕》里有‘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痹谒膸ьI(lǐng)下,大家不由得跟著背誦起來。劉暢顯然是有備而來,用幻燈呈現(xiàn)出劉禹錫的《浪淘沙》、秦觀的《鵲橋仙》、《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他不但給大家講了詩的意思,還帶著大家讀讀背背。在他的帶領(lǐng)下,氣氛一下子熱烈起來了。
快結(jié)束時,大家一定讓我也說說。我想起了另一個版本的“牛郎織女”的故事,便說:“關(guān)于牛郎織女的傳說,還有一個說法。據(jù)說,織女原來住在天河的東邊,是天帝的女兒。她年年都很辛苦地在織布機上織布,卻沒有空閑打扮自己。天帝可憐她獨自生活,就準許她嫁給了天河西邊的牽牛郎,織女出嫁后卻荒廢了紡織的工作。天帝非常生氣,責令她回到天河東邊,只許他們一年相會一次。”面對這樣一個版本的故事,孩子們顯然一時不能接受,他們更認同的是“王母作惡”的版本。我就問:“你們更喜歡哪個版本?”孩子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書上的版本?!薄笆茄剑∵@個版本更符合老百姓們勤勞善良、向往自由的追求,所以它也流傳最廣。那么,哪個是真的呢?”“都不是真的!”六年級的孩子非常清楚神話故事虛構(gòu)的本質(zhì)?!岸疾皇钦娴?,就像《盤古開天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一樣。這些傳說都是我們的祖先在解釋天地起源,日月星辰等自然現(xiàn)象時美妙的想象。”
一節(jié)活動課很快結(jié)束了,而關(guān)于“牛郎織女”的話題卻還在孩子們間討論著。我也久久放不下一些思考。
在語文教學上,我們一直提倡不要囿于教材,而要用教材教。無意間,我正是通過《牛郎織女》一課,為孩子們推開了一扇走進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門。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豐富而精彩,不可能窮盡于教材的有限篇幅。以課文為基點,指導學生開展閱讀拓展活動,在中高年級應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圍繞“牛郎織女”這一話題,孩子們分工合作,收集資料,介紹講解,得到了多方面的鍛煉。更重要的是,在這次交流中,他們的見聞感受大大超出了課文提供的信息,在更廣闊的時空里,對“牛郎織女”這一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有了相對全面、深刻的了解。
在萬圣節(jié)、圣誕節(jié)風行的今天,也許我們在無意中冷落了“牛郎織女”“后羿嫦娥”,忽視了梁?;钠嗝?、屈原投江的悲涼。時常在傳統(tǒng)文化中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孩子們的“根”才能在這塊土地上扎得更深。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正應該幫助孩子們把“根”,扎得深些,再深些嗎?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第二實驗小學)
責編/張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