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井麗 郭歷琛 宋玉花
子宮腺肌癥又稱為內在子宮內膜異位癥,是由于子宮內膜基底層侵入子宮肌層引起的一種良性病變。本病多發(fā)于40~50歲經產婦[1],一直以來,子宮腺肌癥的治療較為困難。應用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子宮腺肌癥是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治療方法。我院婦科與介入科合作,對39例子宮腺肌癥患者進行子宮動脈栓塞治療,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9年0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子宮腺肌癥患者39例,年齡35~50歲,患者臨床癥狀主要為進行性加重痛經、月經過多。所有患者均有藥物治療2~8年療效不佳或無效病史,且不愿進行外科手術治療者。均入院后查血常規(guī)和CA125、子宮、附件彩超,完善常規(guī)術前檢查,避開月經期進行。
1.2 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術,術前30 min肌內注射安定10 mg,消毒局麻后采用Seldinger技術穿刺右側股動脈,插入5F-豬尾導管行髂總動脈造影,觀察雙側子宮動脈開口、走形及血供情況。在透視下借助泥鰍導絲將單彎導管插至左側子宮動脈主干遠端,栓塞劑使用栓塞微粒,微粒直徑100~300 um、300~500 um,與非離子造影劑碘海醇相混合,在透視下緩慢推注栓塞劑入子宮動脈,當子宮動脈血流明顯變慢或有血管鑄型時再以明膠海綿碎粒(1 mm×1 mm×1 mm)進行子宮動脈主干栓塞,復查造影顯示子宮動脈血流停滯,左側子宮動脈栓塞成功。然后同樣方式進行右側子宮動脈行的栓塞治療。再進行髂內動脈造影證實子宮動脈血流阻斷,術畢。術后加壓包扎穿刺點,穿刺部位的下肢制動24 h,并給予止痛、預防感染等對癥治療。
1.3 臨床評價方法
1.3.1 疼痛評估標準 采用評估采用視覺模擬評級法(VAS法)[2],采用10 分制,0 分為無痛,1 分疼痛最輕,依次類推,10分疼痛最嚴重。
1.3.2 月經改善的評估標準,包括月經周期和月經量,其中經量=術后所使用衛(wèi)生巾數/術前所使用衛(wèi)生巾數。
39例子宮腺肌癥患者全部行雙側子宮動脈栓塞術,技術成功率為100%,手術時間為30~60 min,術后1年內每3個月隨訪1次,31例術后3個月疼痛完全消失,占79.5%;8例術后6個月內疼痛程度由5~6分降至1~2分,占20.5%;所有患者月經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尤其因月經量過多導致嚴重貧血者,術后1年月經量可減少至術前的35.3%~69.9%,平均減少52.1%;子宮體積及病灶體積呈進行性縮小,平均縮小51.6%;其中1例術后因人工流產復發(fā)。
子宮腺肌癥是由子宮內膜的腺體和基質異位生長于子宮肌層使子宮體積彌漫性增大的一種良性病變。異位的子宮內膜隨月經周期出血、機化,導致臨床的一系列癥狀與體征[3]。其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認為可能與遺傳因素、損傷、高雌激素血癥、病毒感染等有關[4]。臨床表現主要為:痛經呈進行性加重,月經過多或繼發(fā)貧血、子宮增大和不孕癥。以往的方法有藥物治療和手術,藥物治療不能消除病灶,效果欠佳,手術方式只能選擇子宮切除,不易被患者接受療。隨著介入放射學在婦產科疾病中的應用,國內外學者將子宮動脈栓塞術應用于子宮腺肌癥的治療,并取得較為顯著的療效。
子宮動脈栓塞術的臨床應用已有20余年歷史,子宮動脈栓塞術最早用于治療產后出血,之后其逐漸被應用于子宮腺肌癥的治療,國內最早報道于2000年[5]。子宮動脈栓塞治療子宮腺肌癥的機制為:雙側子宮動脈栓塞后,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子宮的血流供應,由于正常的子宮肌層有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對缺血缺氧的耐受力較強,但異位的子宮內膜及病灶對缺血缺氧的耐受力較差,栓塞后子宮內膜及病灶呈缺血、缺氧性改變,進而急性壞死吸收,同時增生的細胞、結締組織液發(fā)生壞死溶解吸收,肌層病灶縮小甚至消失,子宮體積明顯縮?。?],且目前列腺素刺激子宮收縮的物質分泌減少,癥狀明顯改善或消失。
介入治療子宮腺肌病的主要適應證[7]:有典型的臨床癥狀、體征,經超聲、CT、MRI等臨床診斷明確者;藥物治療效果欠佳或不良反應大,無法繼續(xù)進行藥物治療者;有手術顧忌或拒絕手術,要求保留子宮及生育功能者;有盆腔手術史或盆腔粘連,估計手術困難者;體質弱或合并嚴重內科疾病,不能耐受手術者。
子宮動脈栓塞術在婦產科的應用改變了長期以來依靠手術和藥物治療子宮腺肌癥的狀況,避免了藥物不良反應,也避免了創(chuàng)傷較大的手術,克服了切除子宮導致的喪失生育能力和心理負擔,為該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具有創(chuàng)傷小,治療效果顯著,易于接受等優(yōu)點,在臨床應用中值得推廣。
[1] Ferencezy A Pathophysiogy of adenomyosis.Hum Reprod Update,1998,4:312-322.
[2] 王寧華.疼痛定量評定的發(fā)展.中國臨床康復,2002,6(18):2738-2739.
[3] 王一平,申東峰.子宮腺肌病的介入治療分析.中外健康文摘,2012,9(20):146-147.
[4] 豐有吉,沈鏗.婦產科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377-378.
[5] 劉萍,陳春林,呂軍,等.經導管動脈栓塞術治療子宮腺肌病的臨床觀察.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0,16(12):737-738.
[6] Kitamura Y,Allison SJ,J ha RC,et al.MRI of adenomyosis:changes with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AJR Am J Roentgenol,2006,186(7):855-864.
[7] 王毅堂,徐惟,吳珂,等.子宮腺肌癥介入治療128例臨床分析,當代醫(yī)學一中國介入放射學專題,2009,15(11):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