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華 李曉春
TDP與推拿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76例
孫東華 李曉春
目的觀察TDP與推拿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療效。方法對76例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行TDP與推拿治療。結果治愈51例,顯效16例,好轉9例,總有效率為100%。結論本療法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有很好的療效。
一般資料 76例患者,男50例,女26例;20歲以下8例,21~40歲43例,40歲以上25例,發(fā)病部位:左側32例,右側45例;發(fā)病1~3 d就診者48例,3~6 d就診者28例;春季發(fā)病27例,秋季發(fā)病32例,冬季發(fā)病17例。76例患者均為單側患病。
2.1病史和癥狀 根據(jù)發(fā)病時機,結合臨床癥狀多為起病急,自訴在夜間或者坐車時感受風寒后出現(xiàn)口眼歪斜,面肌麻痹,患側面部麻木、松弛,眼睛閉合不全,流淚流涎,不能蹙眉,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和口角歪向健側,鼓頰困難而漏氣。好發(fā)于青壯年。
2.2排除疾病 腫瘤壓迫引起的口眼歪斜。
給患側面先用TDP照射30 min,再行推拿。取穴及部位:印堂、睛明、陽白、四白、迎香、下關、地倉、頰車、合谷、風池。手法:一指禪推法、按法、揉法、擦法、拿法。操作:以患側顏面部為主,健側作輔助治療?;颊呷∽换蜓雠P位,醫(yī)生在患側一側,用一指禪推法自印堂、陽白、睛明、四白、迎香、下關、頰車、地倉穴往返治療;并可用揉法或按法先患側后健側,配合擦法治療,但在施手法時防止顏面部破皮?;颊呷∽唬横t(yī)生站于患者背后,用一指禪推法施于風池及項部,隨后拿風池、合谷穴結束治療??倳r間約20~30 min,第1周1次/d,第2周開始隔日1次。
4.1療效標準 痊愈: 癥狀消失, 患側表情肌功能恢復正常,左右對稱。顯效: 癥狀基本消失, 表情肌功能基本恢復或自覺面部有不適感, 左右大致對稱。好轉: 癥狀有所減輕, 露齒或笑時口角輕微歪斜。無效: 癥狀和面部功能無改善。
4.2結果 76例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患者中,治療次數(shù)14次21例,15~28次40例,28次以上15例,平均治療18.9次。治愈51例(67.11%),顯效16例(21.05%),好轉9例(11.84%),總有效率:100%。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亦稱“面癱”,為較常見疾病,任何年齡都可發(fā)病,但以青壯年多見,以春秋季節(jié)常見[1]。中醫(yī)理論認為,本病多由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wèi)外不固、風邪乘虛入中經絡,導致氣血痹阻,面部少陽經絡、陽明經筋失于濡養(yǎng),以致肌肉縱緩不收而患病[2]。本病有不治自愈之說,但患者多因面部畸形,造成精神上的負擔,不可能等待自愈,給與積極治療是必要的。TDP 照射可產生大量紅外線,起到熱療作用,使血管擴張,氣血流暢,筋絡舒展。TDP 電磁對機體的刺激又促使植物神經-介質-血管反應系統(tǒng)激活,通過中樞的內啡肽能神經釋放出內源性阿片樣物質,與體內的阿片受體相結合而產生中樞性鎮(zhèn)靜作用,又可使血管收縮反應減弱而有利于局部微循環(huán)的開放,血循環(huán)活躍可改善組織代謝狀況[3]。推拿治療面癱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緩解神經受壓,并起到祛風散寒、舒筋活絡的作用。風寒祛除,經絡血脈為暢通,面部肌肉得以濡養(yǎng),表情肌肉將活動自如,由此可見,TDP并推拿能起到控制炎癥減輕神經水腫的作用,而且治療中無任何痛苦,無損傷,顯效快,患者容易接受。因此我們認為TDP并推拿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應是首選的治療方法,值得在社區(qū)醫(yī)療中推廣。
[1] 賈明珠.中藥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35 例.光明中醫(yī),2010,(2):297.
[2] 彭俐.面癱的中醫(yī)辨證治療.光明中醫(yī),2008,(6):831.
[3] 謝成祿,楊士秀. 電針加TDP 治療膝關節(jié)炎療效觀察. 中國針灸,1992,12 (4):20.
271017 泰安,山東農業(yè)大學校醫(yī)院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亦稱面癱,中醫(yī)學稱為“口眼歪斜”。目前,我國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法較多,為探求更有效的、又簡便無痛苦的治療方法,筆者采用TDP、推拿綜合治療的方法,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76例,取得了顯著的療效?,F(xiàn)將76例資料完整的總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