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培 張達志
(徐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江蘇 徐州 221140)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尺度之一,是指個人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總體評估,是反映某一社會中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心理參數。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心理學家迪納(Ed.Diener)認為,主觀幸福感包括認知和情感兩個維度,由三個部分即生活滿意感、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組成。主觀性、整體性和相對穩(wěn)定性是主觀幸福感的基本特征。然而,現階段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所關注的是非正常學生的心理和行為或者是正常大學生的非正常心理和行為,更多地致力于對大學生消極心理品質和不良情緒的研究,把工作重點放在心理咨詢方面,忽視了對學生積極的主觀幸福感體驗的開發(fā)與調動。高職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可缺少的主力軍,其主觀幸福感的高低,不僅關系到自身的身心健康,還關系到祖國的未來。因此,本文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關心、了解高職學生主觀幸福感現狀,分析、探究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進而采取相應措施幫助高職學生走出心理困境,對做好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新時代的高職學生,本應生活得很幸福,可是他們更多地呈現出不幸福的一面,調查結果如下。
沉重的經濟壓力 從近幾年高職院校的生源分布來看,呈現出工農子弟多、下崗家庭子女多、貧困生多等特征。有些學生來自貧困地區(qū)的農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中的繳費上學帶來的沉重經濟壓力,給他們帶來了沉重的生活壓力,從而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和自我接納。目前,農村與城市在各方面還存在較大差別,農村學生來到大學可能還存在諸多不適應,相對于城鎮(zhèn)生源學生存在較大的自卑感與不自信,難以很快和很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因而阻礙了他們主觀幸福感的獲得。
定位不準確,較重的心理壓力 高職學生良莠不齊,成分復雜。部分學生學習基礎薄弱;部分學生因沒考上名牌大學而自卑,缺乏自信;還有部分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缺乏社會責任感,學習目的不明確,文化素質相對較低。但是,社會上的某些輿論在宣傳高職就業(yè)率中過分強調某些專業(yè)的高就業(yè)率,使許多學生定位不準確,對自己的就業(yè)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另一方面,人才市場競爭激烈,沉重的就業(yè)壓力讓他們感到心情壓抑,對走向社會找工作有一種恐懼感,從而影響了他們主觀幸福感的積極體驗。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了一個幸福公式:總幸福指數=先天的遺傳素質+后天的環(huán)境+你能主動控制的心理力量。從公式中總結歸納,影響高職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如下:
遺傳因素 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可能受到父母遺傳因素的影響,如具有抑郁傾向,整日悶悶不樂,對生活中消極事件和陰暗面十分敏感,易被感染。國內外許多研究結果表明,外向學生與內向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得分差異顯著,外傾性與主觀幸福感有較高的相關度。人格內外傾向是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影響因素。
家庭因素 家庭是個體體現原生態(tài)的場所,不同的家庭教育培養(yǎng)方式對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影響。家庭關系和諧、情感聯系緊密,學生長時間生活在這種氛圍中,感受到較多的積極情感體驗,并對生活做出較高的滿意評價,主觀幸福感自然較強。
學校教育 主觀幸福感的提升需要教育。但目前高等教育活動中功利化傾向嚴重,過弱的文化陶冶,過窄的專業(yè)教育面,過重的功利導向,最終導致他們只注重物質利益的實現,而忽略精神和理想的追求。面對當前“競爭擇業(yè)”的就業(yè)壓力,高職學生很容易將自身條件與其他更高層次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進行對比,深感不如別人,難以在就業(yè)市場上占據優(yōu)勢地位,從而產生悲觀、消極的心理,甚至萌發(fā)出“畢業(yè)就失業(yè)”的心態(tài),個體的主觀幸福感也就日漸減少。
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過程中經歷的各種緊張性刺激。主要生活在學校的高職學生,雖然生理上已經到了成熟階段,但是心理功能還不健全。而主觀幸福感是一種長期穩(wěn)定的情感體驗,生活中的小事件一般只能改變學生的短暫情緒而不能改變其幸福感,重要的生活事件卻會引起主觀幸福感的變化。
控制感 所謂控制感是對個人性格特征和行為與其所經歷的后果之間的關系所形成的一種概括的期望,反映為人們外部控制和內部控制的傾向性。外控者習慣于強調行為是環(huán)境、運氣或其他一些無法控制的因素造成的,不利于個體的適應及身心健康,由此可能會影響主觀幸福感的積極感受。內控者傾向于強調行為是能力、動機、水平等內在因素的結果,表現樂觀和主動,有助于個體的適應及身心健康,有助于主觀幸福感的保持和提高。
針對高職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應該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提高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構建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高職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認識到大學生的心理具有可塑性,而且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僅限于心理咨詢。良好的教育方式應該是去塑造和培養(yǎng)全體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積極情緒,從而達到對心理問題積極預防的目的。所以,高職院校應積極構建涉及廣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致力于提高廣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使學生建立起高質量的社會和個人生活。同時,心理健康教育還應包括學習心理培養(yǎng)、學業(yè)生涯規(guī)劃輔導、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輔導,適當增加個體人生幸福觀教育,開發(fā)學生的心理潛能,使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愉悅的情緒,合理地組織學習與生活,善于調控自我情緒和行為,以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去學習、生活,從而樹立自信心,增強自我效能感體驗,進一步提高主觀幸福感。
改善家庭教育狀況 家庭對學生的幸福感有顯著的影響。在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培養(yǎng)過程中,家庭教育應注意:一是改善學生成長生活的環(huán)境;二是改善父母教育方式。改善學生成長的生活環(huán)境要從物質生活條件和建立和諧、美滿的家庭氛圍入手。而改善父母教育方式則應以父母情感溫暖和愛護的養(yǎng)育方式為主,這些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安全感,并且有助于學生入學后獲得更多的積極情感體驗,提高主觀幸福感。
調整自身期望目標,控制情緒,學會自我調節(jié)個體對其自身的期望值對主觀幸福感有較大影響。主觀幸福感的期望理論認為,個人在進行主觀幸福感的評價時總是與一定的標準相對比,其實這一標準就是個人的期望目標。若目標實現了,則主觀幸福感的值高,反之則低。但事實上,過高的期望值對個人生活的滿意度是不利的。因此,高職學生要準確定位,確立適合自己的目標,縮小自身條件和理想目標之間的“缺口”。同時,高職教育工作可通過開展挫折教育,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這樣有利于提升學生幸福感。可采取一些積極的心理防御措施或者通過團體輔導等方式,幫助學生學會冷靜地面對挫折,善于調節(jié)情緒,提高應對挫折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
培養(yǎng)健全人格,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幸福觀 健全人格是幸福感存在與發(fā)展的重要保障。高職學生正處于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其人格特點尚未定型。因此,塑造自身的人格無疑是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重要途徑。能提高主觀幸福感的高職學生人格特點主要有:社會性、充滿活力、好奇、探索、開放、合作、富有愛心等,而導致主觀幸福感降低的高職學生人格特點主要有:焦慮、擔心、對身體的關注、退縮、封閉、孤僻、嫉妒等。應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重視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高職學生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即使面臨不幸,在學習、生活中遇到挫折,也能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應對,才可能為了目標積極奮斗,進而提高主觀幸福感。因此,高職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就是引導和教育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認識到其重要性,從外驅力轉化為內驅力,更加積極地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奮斗,從而不斷提高主觀幸福感。
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 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是人心理正常發(fā)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是獲得社會支持的重要途徑,是增強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結合學校的特點,開設相關人際關系課程,對高職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幫助他們掌握與人交往的技巧,提高交往水平,增強心理愉悅感,進而提高高職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積極體驗。
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借助大學校園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充分利用和發(fā)揮社會文化設施和大眾傳媒,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體育和社團活動,開展詩歌演講、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手工操作等比賽,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挫折、困難和榮譽,努力培養(yǎng)積極、良好和健康的心態(tài)以及健全的人格,拓寬他們的視野,陶冶他們的情操,提升高職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大量研究表明,體育鍛煉能產生積極情緒,減少抑郁和緊張,同時也有益于身心健康。因此,高職學生要想提升自己的主觀幸福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不失為一條有效途徑。大學的學習任務繁重,學生選擇適宜自己的體育鍛煉方式,有利于提高主觀幸福感。如散步可以使身心得到放松,從而緩解各種生活和學習壓力,是保持健康的良好方法,是非常適合高職學生身心特點的運動形式。
總之,我國近幾年嚴峻的就業(yè)形勢,讓高職學生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壓力,主觀幸福感也隨之降低。這就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一起努力,針對主觀幸福感水平較低的高職學生群體,根據其特點采取針對性較強的心理輔導與干預,如盡早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只要努力學習、深入鉆研、持之以恒,就能取得成功的理念。盡早進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輔導,進行人性化的政治思想工作,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體育和社團活動,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挫折、困難和榮譽,努力培養(yǎng)積極、良好和健康的心態(tài)以及健全的人格。通過高職學生個體內在因素的調節(jié)作用,努力實現提升高職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目標。
[1]Diener E,Eunkook M S,Richard E,et al.Subject Well-B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ogy Bulletin,1999,125(2):276-294.
[2]邊玉芳.心理健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唐潔,孟憲璋.大中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比較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2(4):316-320.
[4]周末,巢傳宣.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和生活事件之關系[J].江西藍天學院學報,2006,1(4):61-64.
[5]苗元江,余嘉元.跨文化視野中的主觀幸福感[J].廣東社會科學,2003(1):120-124.
[6]陳桂蘭.高職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培養(yǎng)[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25(6):27-29.
[7]胡潔,姬天舒,馮鳳蓮.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總體幸福感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10(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