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朋友》文本為中心"/>
孫凌鈺
(北京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系,北京 100871)
柯爾律治的散文風格與真理的傳播
——以《朋友》文本為中心
孫凌鈺
(北京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系,北京 100871)
塞繆爾﹒泰勒﹒柯爾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的散文創(chuàng)作在他文學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散文風格一直因“晦澀難懂”受人詬病,筆者通過細讀他的《朋友》中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名篇,試圖回答三個問題:一,柯爾律治主張散文風格與“費力閱讀”的目的是什么?二,他主張的散文風格與他的傳播宗教真理有何聯(lián)系?三,他如何實踐自己的思想?搞清這三個問題,我們能看到柯爾律治的散文寫作與傳播真理之間的關系,同時也思考研究柯爾律治的思想在我們當下的時代意義。
散文風格;真理傳播;審慎①
塞繆爾·泰勒·柯爾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以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的身份為國人所知,但他更重要的身份是散文作者。一直以來,他的散文因“晦澀難懂”受人詬病,在他生前主要來自讀者們的抱怨,從1834年他去世直到20世紀末,學者和評論家對其散文風格很關注,對其“晦澀難懂”的風格有許多不同的評價。①筆者通過細讀他的《朋友》中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名篇,試圖回答兩個問題:一,柯爾律治的散文風格及其主張是什么?二,他的散文風格與他的宗教思想有何聯(lián)系?他如何實踐自己的思想?搞清這兩個問題,我們能看到柯爾律治的散文寫作與傳播真理之間的關系,同時也思考研究柯爾律治的思想在我們當下的時代意義。
在柯爾律治生活的18世紀末19世紀初,對當時英國文風研究最詳盡的著作是Hugh Blair的Lectures on Rhetoric and Belles Lettres,這本書收錄的文章是Blair在愛丁堡大學24年來所做的演講。他明確給“簡潔扼要的”(Concise)和“繁冗鋪排的”(Diffuse)兩種文風下定義:“一個文風簡潔的作家將想法壓縮成盡量少的詞,且不重復給出同一個意思,而是選擇最有力的方式來呈現(xiàn)思想。”“一個文風繁復的作家則給讀者很多機會來理解自己的思想,他在最初表達思想并不謹慎,因為他之后還會重復很多次。他的力量展現(xiàn)在無比豐裕的呈現(xiàn)方式中。這種作家喜歡華麗和發(fā)揮,他的句子往往拖得很長,為各種修飾語留有足夠空間,形式相當自由。”②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人們根據(jù)常識,會認為繁冗文風天然對應長句子,簡潔文風對應短句子,但Blair否定了這種簡單對應。他說:“長短句并不能完全代表兩種風格,很可能短句作家恰巧很繁冗。比如Seneca的文章初看是簡潔文風,但他實際上是用許多不同形式的短句來表達同一個思想?!雹圻@一點論述至關重要,后來的研究者正因為沒有注意到這一點,而把柯爾律治喜歡寫長句子的文風,簡單歸結為繁冗(Diffuse),這是有失公允的。根據(jù)Blair的定義,“繁冗”的要義在于“重復表達同一個意思”,并不是句子的長短。柯爾律治的散文句子雖然很長,他會用精妙的比喻、引用前人名言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但表達的思想并不重復??聽柭芍魏茏⒁饩渥觾?nèi)部的邏輯關系,并喜歡以此來訓練讀者的思維能力。所以柯爾律治文風可算作Blair觀點的又一例證,看似是繁冗文風,實際卻是用一個邏輯嚴密的長句子來表達一個準確的思想。對于柯爾律治,我們并不能簡單貼以“concise”或“Diffuse”的標簽,他在這兩種時髦文風之外獨辟蹊徑,如果一定要概括他的風格,“晦澀”(obscure)是一個較恰當?shù)脑~。我們可以通過文本細讀看到他的晦澀文風承載了他對讀者的深切關懷,這種與時相異的獨特并不是膚淺的標新立異。
柯爾律治1796年在布里斯托(Bristle)做公開演講時,借閱過Blair的書來學習演講技巧,應該知曉其對兩種文風的討論,他強調(diào)晦澀文風是自己的主動選擇。值得一提的是柯爾律治立場堅定地反對當時英國文壇泛濫的Epigram文風。Epigram原本是刻在石碑上的碑文,后來演變成短小精悍的小詩。英國自文藝復興起就在中學教授如何寫作這種機智的小詩,它的影響廣泛而巨大,Epigram格言警句式的文風是影響簡短文風流行的重要助力??聽柭芍味啻闻u“這種警句式的時髦文風”會敗壞人們的思維能力。可以說,柯爾律治對Epigram的批評構成他自身散文風格建設的重要面向。
《朋友》是柯氏的重要散文作品④。他在1809年版的《朋友》第11期發(fā)表一封名為Letter to R.L的公開信來正面回應讀者對自己文風的質(zhì)疑。他承認自己的文風并不適合期刊寫作,同時也對當時時髦的短小文風作辛辣諷刺:“這個錯誤我正盡可能在克服。雖然我從沒放棄過出名的愿望,但我也不會把我的文章寫成法國模式,也不會寫成那種被古代批評家推薦給哮喘癥患者來讀的文章,更不會寫成推薦給智力上的哮喘癥患者讀的文章?!边@兩段話表明了他認為自己的文風是繼承自胡克等人的說理、雄辯的文風。他進一步分析Epigram文風帶來的危害:“不用付出任何努力就獲得快樂,僅僅由感覺和好奇引起的興奮,這些閱讀對頭腦是有害的,因為這些短句之間彼此無關聯(lián),容易被理解,也容易被遺忘。那些只讀這些書的人,會讓自己的智力退化,最終成為可悲的弱智?!雹菟J為短小文風會危害人們的智力能力。
Blair對長短句都有批評,他認為應該在長句、短句之間尋找一條中道。但柯爾律治不同,他旗幟鮮明反對短句。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兩人對閱讀功能的不同理解。Blair主張“輕松閱讀”,認為閱讀不應耗費太多精力;而柯氏恰好推崇“費力閱讀”,他認為費力閱讀是一種對思維的訓練,這種訓練能讓思維變得更有結構性,從而提高人的智力。
這種對閱讀功能的獨特追求,使柯爾律治非常與眾不同,因為這與當時的崇尚輕松閱讀的時風簡直背道而馳。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正發(fā)展成為一個全民閱讀的國家。早在1695年,英國廢除出版許可制,實行濫用出版自由的追懲制度刺激英國文學的興起;1710年頒布“大不列顛議會法”,規(guī)定作者對其著作擁有印刷權,并有權出售其著作的版權,這加強了作者與出版商之間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擁有眾多版權、資金雄厚的出版社開始形成壟斷經(jīng)營,開啟長達60多年的“高度壟斷與高度聯(lián)營”的出版運營模式;1774年英國下議院投票廢除永久版權法,結束了出版界寡頭壟斷的局面,出版商和印刷商瞬間獲得了自由,一大批低價位、高銷量的書籍出現(xiàn)于市場,使更多中低收入者得以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來。在這樣的背景下,作家面臨巨大的考驗,他要使出渾身解數(shù)來贏得讀者的喜愛,才能在市場機制下生存;出版商也面臨激烈的競爭,選擇出版哪種風格、哪位作家的書,是決定他們是否能盈利的關鍵。如拜倫的《恰爾德哈羅德游記》1812年首版500冊在三天內(nèi)告罄,一年之內(nèi)再版五次,到1815年已出到第十版。這是非常成功的案例,是作家與出版商親密合作的成果。
在這股時代浪潮中,柯爾律治并沒有隨波逐流,他對書籍的娛樂功能持保守態(tài)度,他在《朋友》中對娛樂和逗樂entertainment/amusement這對概念作辨析。他認為如果娛樂是被用來點燃想象力,能讓人變更好更聰明的話,就可以捍衛(wèi)娛樂的正當性;而逗樂是不可容忍的,它只能激起讀者的感官樂趣,對人的心靈沒有益處⑥。在柯爾律治看來,娛樂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最終必須通向更高的幸福(happiness)。但幸福很不容易獲得,它與真理和美德不可分割,想要獲得幸福就必須接近真理,而通向真理的路途充滿艱辛,通過“費力閱讀”來鍛煉思維能力,僅是通向真理獲得幸福的第一步。在這樣的解釋下,他的閱讀主張顯得順理成章,也不自覺流露出他的宗教思想家氣質(zhì)。
在批駁流行的短小文風的同時,柯爾律治大力推崇邏輯嚴密的長句型,他認為這種句型能鍛煉人的思維能力。未受教育的人在進行思維時“只有記憶被喚起,事物或事件以同樣的順序被重演,伴以同樣的環(huán)境,與它們第一次發(fā)生的情況一模一樣?!币簿褪钦f,未受過教育的人的思維深陷在時間之流中,只會按順序將事物重現(xiàn),只見局部,不見全貌。而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不管是處理重要還是瑣細的主題,都能夠結構性、預見性地組織句子??聽柭芍螌κ芙逃叩膬?yōu)秀思維能力最贊賞的一點就是注重“聯(lián)系”,“聯(lián)系”是柯爾律治經(jīng)常提及的一個詞。他所謂的“聯(lián)系”,并不是一件件事物的堆積,也不是毫無邏輯的東拼西湊,而是一種高級的思維方式;并不是當時流行的Association,而是日Relation。Association多指事物間機械拼湊和聯(lián)合,Relation是指超脫于物質(zhì)之上的抽象關系,這種思維方式超越了時空結構,對生活經(jīng)驗和物質(zhì)質(zhì)料有高屋建瓴式的眼光,使人在生活、談話中總是具有一個引領性的思想意識,幫助他控制住整個行為過程,這也即受教育者的高級思維能力。
正如“想象力”是他詩歌理論的重要概念,“聯(lián)系”是他散文理論的重要概念,兩者都強調(diào)一種時空超脫性。而“時空”在西方語境中有太強的宗教意涵,上帝即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永恒存在。無知的人局限在時空中,但上帝不在時空之中,他是永恒、無限的存在,不受任何介質(zhì)的制約。深深淪陷在時空之中的人們似乎永遠無法企及時空之外的上帝,要打破這層隔閡,唯有使自己跳出時空的局限。人的形體無法擺脫時空,但人的思維有可能借助“想象力”“聯(lián)系”等方法跳出時空局限,引領人的精神走向上帝。對超越時空的強調(diào),使柯爾律治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教思想家的形象鮮明地出現(xiàn)在他關于散文風格論述中。超越時空,才能擺脫局部,得見全貌;也只有超越時空,才能無限接近上帝。柯爾律治著力強調(diào)的高級思維方式、用散文對人們進行智力訓練,其內(nèi)在關懷正在此。
談到柯爾律治的宗教思想與他散文風格的聯(lián)系,不得不提他對“真理”的解釋,他的后期散文的內(nèi)容和風格都可視為他傳播真理的實踐??聽柭芍蔚恼胬砀拍钣凶置嬲胬?verbal truth)和道德真理(moral truth)之別?!白置嬲胬怼蓖A粼诂F(xiàn)象界的知性理解,講究事實與詞的對應,其中并沒有道德訴求,還常常遭人利用,充滿了表面真實與背后虛假之間的反諷。他指出:“如果有人忽視真假,局限于字面的真理,滿足于把語詞給予事實,那么他會發(fā)現(xiàn),清晰的語言反而是對道德的漠視,虛假(falsehood)中充滿了字面真理。”⑦尤其是他看到現(xiàn)實中用字面真理招搖撞騙的惡行,更是深惡痛絕:“政治日志中充滿這種情況,政治家是最有害的騙子。但誰會懷疑他們呢?他們用激情四射的語言傳達一種字面真理,滿足了絕大多數(shù)人的好奇心。”而真正的“道德真理”卻往往隱藏在平淡無奇的語言當中。語言的角色很尷尬,它既充當虛假(falsehood)的護身符,讓人對它不能信任;但實際上真正的道德真理也必須依靠它來傳播,語言并不可放棄。我們能做的,只能是首先保持靈魂的真善美,再恰當審慎地使用語言來傳達它。
于是,在思考如何用文章訓練人腦的理性能力之后,如何傳遞真理成為柯爾律治思考的另一個問題。但真理可傳嗎?柯爾律治身上有一股使徒氣質(zhì),他堅信真理是可傳的,但需要適應社會法則,柯爾律治稱之為權宜之計(expedience)。審慎的語言就是在世間傳播真理的一種權宜之計(expedience),語言風格的選擇也是其中要義。
在《沉思之助》這本以培養(yǎng)人的思考能力和培養(yǎng)教士為目的的書中,柯爾律治詳盡討論了“審慎、道德和宗教”既有層級又緊密結合的關系,把審慎對應的現(xiàn)實經(jīng)驗世界和道德、宗教代表的精神世界結合到一起,想解決的正是在現(xiàn)實世界中如何傳遞宗教真理的問題。他首先區(qū)分“道德”和“審慎”,認為真正的道德對“審慎和精明”是有敵意的,審慎比道德要低一等,因為究其根本,審慎用智,而道德用心。但隨即柯又把道德和審慎緊密結合起來,兩者在現(xiàn)實世界中彼此依賴缺一不可,他對此有個精妙的比喻:“道德好比輔音字母,審慎相當于元音,前者不發(fā)音但有實際行動,然后靠后者來做實際的發(fā)音?!雹嘤辛Φ卣f明審慎的重要性。具體來說,他把審慎分為四種類型:
1.這種審慎與更高的道德生活是相悖的,阻止靈魂與惡分離,是一種邪惡的審慎。
2.中立的審慎,不伴隨靈魂成長。但是沒有阻礙力,憑借“不反對就是支持”的原則,這算是一種正當?shù)?、可稱頌的審慎。
3.人類的頭腦和良知融合在這種審慎里,朝向更高的原則和自由。是一種智慧的審慎。在實踐和經(jīng)驗中,考慮人的價值。
4.最后一種審慎與道德共存,正如道德與精神生活共存一樣,審慎同時是道德和精神的器官,就像知性是理性和意志的器官一樣,像肺是支持心臟和大腦的器官一樣。這是一種神圣的審慎。
柯爾律治把“審慎”作四種類型的區(qū)分,是為了說明不同層面的事情需要用不同的審慎來處理,比如政治事務與宗教事務,前者只需要第三類智慧的審慎,而后者則必須在第四類“神圣的審慎”中來考慮。他認為,“世界”構成我們的外界環(huán)境,“世界的形式”化作各種各樣的事物嵌套在“神性形式”也即理念中,作為神圣意象的外在框架,審慎是首先被考慮到的,理念和現(xiàn)象需要審慎來調(diào)和。審慎原則是普遍的,“你不該”是其形式,也是基督教審慎特有的形式。靈魂的最高原則使基督教審慎更鮮活。傳遞宗教真理需要的審慎首先要在效果和操作上來考慮,審慎能防止障礙和精力分散,在結果上保證進步和工作安全。
柯爾律治對這些概念的辨析、對比和協(xié)調(diào),其實都落實在深厚的社會基礎上。當時宗教腐敗的狀況讓人憂心:“因為宗教自身的腐敗已很多年,嚴重程度甚至超過了世俗世界。牧師把這套真理與謬誤、善與惡相適應的系統(tǒng)傳達給大眾,這使本該被驅散的迷信更增添了光與熱,使基督教更加異教化。這種時刻,整個歐洲都在呻吟和流血?!雹崴J為有責任告訴讀者關于真理討論的道德責任,覺得有責任把謬誤和半真理清除干凈,再澆灌以健康的養(yǎng)料,他是當時潮流中一個不妥協(xié)的聲音。
柯爾律治如何在審慎態(tài)度中,將散文寫作與傳播真理結合在一起?首先柯爾律治所處的環(huán)境是全新的,沒有了貴族的經(jīng)濟支持和保護,又面臨一個突然興起的公共空間。⑩新的時代環(huán)境首先帶給柯爾律治的考驗是生計問題,他一直陷于經(jīng)濟危機中。生活重擔讓他身體疲累,但他又決計難以放棄對哲學、宗教問題的思考和追求,并且視教化大眾為己任。這就是柯爾律治身受的時代焦慮,他既不得不依靠大眾謀生,身處弱勢;同時又具有知識分子的優(yōu)勢身份,視大眾為需要教化的弱勢群體,要向他們傳遞真理。這是一個無法任性而為的形勢,柯爾律治必須要考慮兩個問題,如何解決溫飽問題?如何成功地傳播真理?他的散文寫作正是這兩種焦慮的體現(xiàn),但如何傳播真理的考慮又占據(jù)絕對的優(yōu)勢,因而憑借審慎的原則,他提出寫作要設定讀者群,他需要沉思型讀者。
在《朋友》中,他分析讀者水平參差必然造成的真理交流的困難:語言固定成文字穿越時空面對不同的讀者,難免被不同的人帶著偏見或激情來閱讀,即便是真理也遭到誤解。因而必須選擇讀者群:“如果有明確的設計,作者為自己設定讀者群,為這一群體選擇書的內(nèi)容和形式的設計,那么理性和道德可以很好得到結合。有具體的讀者群,就容易觀察、考慮理性與道德結合的情況,并意識到這種設計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敝挥芯邆湔_的手段和必要的條件,真理的傳播才是有可能的。
真理的高貴姿態(tài)決定了追尋它的道路格外艱險,讀者必須具備嚴肅思考能力,他對作者與理想讀者之間的關系所做的比喻,可謂道盡了追求真理的艱難,也說明了選擇理想讀者的必要。“讀者,跟著理性思考者攀登高山,就像選擇一個巖羚羊獵手來當向導一樣。這位向導能指給我們最短的路,避免徘徊和疲勞,警告我們不要誤入歧途,不要徒勞返回原點。但他不會背著我們前進,我們必須拉緊自身的筋腱,像他一樣向上攀登。最終靠自己穩(wěn)穩(wěn)站在山頂?shù)膸r石上,伴著長途跋涉流血的雙腳。”
在這樣的考慮下,1809年創(chuàng)辦《朋友》時,他在給Humphry Davy的一封信中說:“我的目的很不同,本來就不是寫給大眾的,而是寫給那些能影響大眾的精英人士來閱讀。我要尋找真正的原則來反對那些流行的錯誤的原則?!彼?00訂戶中都是中上階層受過教育的權貴、有產(chǎn)者。選擇精英群體作為讀者群,《朋友》中承載的價值才有可能被理解,并由這個群體接棒傳承發(fā)展下去。
除了作家要選擇讀者群,柯爾律治基于“審慎”的另一面考量,是提出必須要考慮作家與社會的關系。教育大眾,顯然是作家的職責,然而如果作者不能正確評估大眾的話,也就難以評估自己的道德。這樣一來,作家與社會的關系,就很順利地轉變成作家與自身道德的關系??率显诘赖骂I域堅持這一原則:如果作者希望他的讀者追求真理,那么他自己也必須這樣做。作者寫作的習慣不僅塑造讀者,更是塑造自己。如果一個作家沒有在努力幫助讀者們走向真理,那么他自己也不會獲得真理。因此散文寫作不僅是幫助讀者在道德、精神上進步,更是磨煉作家自身的精神修為。
在《朋友》的一篇談“寫作與出版”的文章里,他指出作家在當代遇到的困境,即杰出的作品有可能被視為邪惡作品。據(jù)戴雪的《英憲精義》介紹:“法國憲法、比利時憲法中有明文規(guī)定‘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但英國議案和慣例中很少出現(xiàn)這樣的詞。只有關于‘誹謗罪’的法案,即人人有言論、出版自由,發(fā)表言論不受法律約束,但如果言論超出法律常軌時,必須接受重罰而已。英憲對于言論自由的權利持非常敵視的態(tài)度?!币布?,作家在出版作品時不受審查,但出版以后卻要經(jīng)受“誹謗罪”法令的嚴格審查。在這種表面寬松內(nèi)里嚴酷的環(huán)境中,作家寫作和出版都必須小心翼翼,尤其是對于柯爾律治這類經(jīng)常批評時弊的作家來說更是如此??聽柭芍握J為有些作品被同時代人視為異端,卻往往是后代人的圣賢,所以這些作家要忍住當代的不公平,等待歷史的公正裁決。然而在這個困境中,作家如何堅持自己的思想同時又與時代應和呢?柯爾律治提出,應該把道德和權宜之計(Moral law and expedience)結合在一起:“我們越嚴格地堅持道德律令,我們就越能將道德和權宜之計結合在一起,原則上的純凈能保證行動上的正確?!本唧w而言,就是以道德原則為立言、立身之本,并在出版作品時考慮“形式、內(nèi)容、出版環(huán)境(價格、流通等)、時局”四要素。這些因素看似外在,實際卻與作家能否達致其寫作目的緊密相連,并且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實現(xiàn)著作家的寫作初衷。作家寫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利益而不在乎真理問題,還是為了揭示真理和避免未來的謬誤,都從對這四因素的運作中反映出來。例如柯爾律治批評的時髦的游記寫作、夸張的新聞寫作,都是以“形式和內(nèi)容”去迎合“出版環(huán)境和時局”而不顧作品本身的真理性;而他為后期的《朋友》雜志加入他個人的游記回憶散文,以適當滿足讀者的娛樂要求,也是出于對“環(huán)境和時局”的考量。因為當時讀者對《朋友》的嚴肅主題和晦澀文風怨聲載道,如果柯爾律治不作調(diào)整,就面臨失去大量訂戶的危險,如果《朋友》???,那么傳播真理也就無從談起。
柯爾律治晦澀的散文風格使他被很多讀者拒絕,但也引起我們后世研究者的好奇,因循他的文章深入其思想內(nèi)部觀看,才發(fā)現(xiàn)這里別有洞天。他堅持的文風背后有深刻的哲學、宗教思想的支撐,有著教化世人的拳拳之心。我們在今天重新討論柯爾律治的散文風格,也應思考這一研究對當下社會的關懷。柯爾律治對真理、價值的堅持,和同樣以傳遞真理為導向的權宜之計,是否在讓我們感動的同時,也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如何在紛繁的世事中立身求真,應該是我們學人一直要思考并勇于實踐的事業(yè)。
注釋
①對柯爾律治散文風格的評價,19世紀早期和中期,Gordon Mckenzie: 柯的作品顯示了缺乏有秩序的計劃規(guī)劃和發(fā)展,風格繁冗、經(jīng)常離題。William Walsh:柯的散文計劃混亂。D. G. James:他很少把事情想透徹,他的散文風格不能再差勁。這些人的評價有繼承前代批評的看法,也有采用柯爾律治自己的說法??略谖恼轮杏兴拇蚊鞔_的批評自己的文風,用詞是晦澀、纏繞、過度闡釋。Henry Nelson:對柯的評價中肯,認為平實、直接,但有時會離題很遠,對讀者思想要求很高。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學者反主流意見,認為柯的風格不是loose,而是緊湊有控制。到20世紀中后期,學者進一步挖掘柯的散文風格的價值,Stephen Potter:語句的復雜是為了思想的清晰,如果他用詞太簡單,會相應地把思想簡單化。這些論述均參見M. L. Grow: The Prose Style of Samuel Taylor Coleridge.此文為博士論文,藏于國圖縮微閱覽室.
②[2]P196,197.
③[2]P198.
④[3] P89-99.《朋友》有1809和1818年兩個版本,這篇文章詳細比對了兩個版本的增刪、順序調(diào)整等情況,并考察柯爾律治前后思想是否有變化.
⑤[4]P20.
⑥[4]P11.
⑦[4]P49.
⑧[5]P23.
⑨[4]P21.
⑩[6]P112牛津學者瑪里琳巴特勒指出在18、19世紀之交,在新聞業(yè)興起的大背景下,英國有一個文人知識分子階層出現(xiàn),這一新階層的代表人物就是柯爾律治.
[1]M. L. Grow: The Prose Style of Samuel Taylor Coleridge.博士論文,藏于國圖縮微閱覽室.
[2]Hugh Blair: Lectures on Rhetoric and Belles Lettres. Philadelphia : P. Byrne, Chestnut-street, 1802.
[3]Dudley Bailey: Coleridge's Revision of "The Friend"[J].Modern Philosophy, Vol59, No.2.
[4]S. T. Coleridge: The Friend.Barbara Rooke, ed. The Collected Works of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4).Princeton UP. 1969.
[5]S.T. Coleridge: Aids to Reflection, Thomas Fenby, ed. Edinburgh: Ballantyne, Hanson, Co. 1905.
[6](英)瑪里琳巴特勒著,陸建德等譯.浪漫派、叛逆者及反動派[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7] Earl Leslie Griggs,ed.Collected Letters of Samuel Taylor Coleridge(M),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Volume 3.
[8]Richards Holmes: Coleridge, The Darker Reflection, 1804~1834. Panton Books, New York, 2000.
[9](英)戴雪著,雷賓南譯.英憲精義[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
I106
A
1004-7077(2013)06-0041-06
2013-11-09
孫凌鈺(1983-),女,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2010級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英國思想文化研究。
張伯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