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我國烏塌菜研究進展

        2013-01-28 15:28:28陳龍正況媛媛楊靖華袁希漢
        中國蔬菜 2013年14期
        關鍵詞:研究

        宋 波 徐 海 陳龍正 張 慧 況媛媛 楊靖華 袁希漢*

        (1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江蘇南京 210014;2南京農業(yè)大學園藝學院,江蘇南京210095)

        在植物學分類上,烏塌菜〔Brassica campestrisL. ssp.chinensis(L.)Makino var.rosularisTsen et Lee〕屬于十字花科蕓薹屬白菜亞種的一個變種,別名塌菜、塌棵菜、塌地菘、太古菜、黑菜等,其營養(yǎng)價值較高,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其中VC和VE含量分別高達450 mg·kg-1和11.6 mg·kg-1。原產我國,已有近千年的栽培歷史。烏塌菜葉片肥嫩,可炒食、燒湯,色美味鮮,營養(yǎng)豐富。尤經霜雪后,味甜而糯,是調劑春節(jié)前后的“冬缺”和“春淡”的理想蔬菜。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栽培,尤其在安徽、上海、江蘇等地栽培面積較大(李曙軒,1990;宋元林,1996;舒英杰和周玉麗,2005)。近年來,關于烏塌菜的研究較多,筆者將從種質資源收集鑒定及主要種類、新品種選育、育種技術、栽培技術、生理相關研究以及分子技術等方面對烏塌菜研究作一綜述,以期為我國烏塌菜研究奠定基礎。

        1 種質資源與分類地位

        1.1 種質資源的收集和鑒定

        種質資源是新品種選育的基礎,各地對烏塌菜種質資源的收集、鑒定、保存、利用給予高度重視,但研究報道仍很少。袁華玲和張輝昌(2004)對安徽烏塌菜品種進行收集和鑒定,發(fā)現(xiàn)烏塌菜株型、葉色、熟性等方面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舒英杰等(2009)對63份烏塌菜種質資源的11個主要農藝性狀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所有主要農藝性狀均具有較豐富的變異潛力。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從1994年陸續(xù)引進烏塌菜種質資源逾90份,對所有種質資源農藝性狀進行了詳細觀察和鑒定;通過優(yōu)質性狀聚合選擇,育成穩(wěn)定的優(yōu)質、豐產性自交系材料16份,為開展烏塌菜雜交品種選育奠定了基礎(宋波 等,2012)。

        1.2 烏塌菜分類地位研究以及品種分類

        曹壽椿和李式軍(1982)依據(jù)小白菜的主要生物學特征,將小白菜分為普通白菜、烏塌菜、菜薹、薹菜、分蘗菜、白菜型油菜6個變種。據(jù)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2007)報道,白菜亞種分為普通白菜、烏塌菜、菜薹、紫菜薹、薹菜5個變種,烏塌菜被一致認為是白菜亞種里的一個變種。周乃元(2001)對蕓薹類蔬菜遺傳多樣性進行AFLP分子標記分析,聚類結果表明,烏塌菜、菜薹與普通白菜大部分聚為一類,而普通白菜是小白菜中最原始的類型,說明了普通白菜向烏塌菜、菜薹的分化,這初步驗證了李家文關于小白菜各類型進化的觀點:即烏塌菜是由普通白菜中選育出的耐寒性特強的變種。

        烏塌菜的種類較多,按植株的塌地程度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塌地型,代表品種有常州烏塌菜、上海塌棵菜、油塌菜等。二是半塌地型,代表品種有南京瓢兒菜、黃心烏、黑心烏、成都烏腳白菜等。此外,還有寶塔烏、柴烏、白烏、麻烏等品種。

        (1)上海塌棵菜:上海地方品種。株型塌地,葉簇緊密,層層平臥。葉片橢圓或倒卵形,全緣,略向外卷,墨綠色,葉面有光澤、皺縮;葉柄淺綠色,扁平。依植株大小及熟性可分為3個品種:小八葉、中八葉和大八葉。

        (2)安徽烏菜:安徽地方品種。株型半直立,葉片圓形,墨綠色;葉面皺縮,葉脈細稀,全緣;葉柄扁平微凹、光滑、白色。經霜雪后品質更好,纖維少,柔嫩味甜。如合肥黃心烏、淮南黑心烏、壽縣寶塔烏等品種。

        (3)瓢兒菜:南京地方品種。代表品種有菊花心瓢兒菜。菊花心瓢兒菜依外葉顏色可分為兩種:第一種外葉深綠色,心葉黃色,長成大株抱心,株型高大,單產較高,較抗病,品種有六合菊花心;第二種外葉綠色,其他性狀同第一種,但抗病性較差,如徐州菊花菜。此外,還有黑心瓢兒菜、普通瓢兒菜、高淳瓢兒菜等品種(舒英杰和周玉麗,2005)。

        2 品種選育

        由于烏塌菜育種起步較晚,優(yōu)質、抗病、抗逆的資源材料創(chuàng)制相對較慢,育種技術還有待提高,這些都限制了烏塌菜新品種的選育。迄今為止,選育成功的烏塌菜品種基本上以常規(guī)種為主。安徽省淮南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通過系統(tǒng)選育,育成淮南黃心烏1號、3號及黑心烏6號系列品種,經多年推廣示范,市場反響較好(查振英 等,2004);安徽省農業(yè)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培育出適合豐產栽培的雜交品種黑烏雜1號、黃烏雜1號,以及耐抽薹品種黑玫瑰(江海坤 等,2010);上海市農業(yè)科學院園藝研究所通過系統(tǒng)選育,育成抗病品種冬寶小八葉(朱玉英 等,2008)。

        3 育種的相關研究

        3.1 雜種優(yōu)勢研究以及農藝性狀之間的相關性研究

        查振英(2004)選用12個安徽烏塌菜地方品種,對7個農藝性狀進行了相關分析,得出葉片寬、葉片數(shù)、葉柄長是影響烏塌菜產量的關鍵因子。舒英杰等(2009)對63份烏塌菜種質材料研究得出,葉柄質量對單株質量的影響最大,其次是葉片長、葉片寬、葉片面積、葉片數(shù)、開展度和葉片質量。宋波等(2012)研究得出,烏塌菜(黃心烏)具有較強的雜種優(yōu)勢,尤其體現(xiàn)在產量方面。單株質量與株高、葉片長、葉片寬和葉柄寬呈極顯著正相關。上述研究結果不盡相同,可能是因為選擇烏塌菜材料的類型不同而造成的。

        3.2 品質育種研究

        烏塌菜素以VC含量高、口味鮮美而著稱,品質育種日益受到學者們的重視。舒英杰等(2005)以4個烏塌菜品種為試材,研究了不同品種、不同生育期、不同部位葉片以及葉片和葉柄的VC含量,結果表明:不同品種間葉片的VC含量存在顯著差異,但葉柄間差異不大;蓮座期葉片的VC含量均顯著高于幼苗期,蓮座葉的VC含量均顯著高于心葉,葉片的VC含量均顯著高于葉柄。該研究結果為烏塌菜品質育種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周玉麗等(2011)對63份烏塌菜品種資源的VC、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3個品質指標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VC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品種間變異較大,可溶性糖含量品種間變異較小;VC含量的改良潛力較大,達168.21%;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改良潛力達145.33%;可溶性糖含量的改良潛力較小,僅58.95%。這說明通過雜交選育出VC含量高的烏塌菜品種較容易,相反,要選育出可溶性糖含量高的烏塌菜品種難度較大。

        3.3 生物技術育種研究

        在早秋栽培(立秋后種植)中,烏塌菜生長后期遇高溫品質酸化,質地變硬且纖維多,影響食用品質;在晚秋及秋冬季節(jié)栽培中,如遇到較低的溫度,其生長也會因低溫脅迫而受到抑制。通過組織培養(yǎng)建立耐熱、耐寒變異體的無性系是拓寬烏塌菜遺傳背景的方法。目前利用體細胞無性系變異已成為改良烏塌菜的新途徑。

        陳靜嫻等(1995)利用組織培養(yǎng)技術,在快繁的基礎上進行耐熱誘導,定向篩選耐熱性和品質好的烏塌菜,獲得的部分再生植株在秋延后栽培的高溫下能正常生長,但未見再生植株后代的耐熱穩(wěn)定性及品質的后續(xù)報道。楊文新等(2005)研究了烏塌菜(小八葉)耐寒變異植株葉片愈傷組織的誘導、分化以及再生條件,建立起烏塌菜耐寒變異植株的無性系及其快繁技術。研究表明,耐寒烏塌菜愈傷組織的不定芽分化率較高,試管苗在田間表現(xiàn)為根系發(fā)達,生長旺盛,產量提高,與烏塌菜的實生苗在北方露地難以越冬相比,72%的烏塌菜試管苗可以正常越冬。

        通過烏塌菜游離小孢子培養(yǎng)進行雙單倍體育種,可以快速純化育種材料,加速烏塌菜雜交育種進程?,F(xiàn)階段烏塌菜游離小孢子培養(yǎng)研究主要集中在黃心烏上。姜鳳英等(2006)對黃心烏小孢子培養(yǎng)結果表明,小孢子出胚率僅為1.9胚·蕾-1。蔣武生等(2008)采用小白菜小孢子胚誘導率較高的NLN+13%蔗糖+0.5 g·L-1活性炭培養(yǎng)基,對2個烏塌菜品種進行游離小孢子培養(yǎng),結果出胚率仍然很低,分別僅為0.6胚·蕾-1和0。汪維紅等(2010)選用7個黃心烏品種為試材,通過33℃熱激和0.2%正丁醇處理后,有3個品種誘導出了胚狀體,其中09-97和09-98出胚率最高,達12.73胚·蕾-1和17.33胚·蕾-1,大幅度提高了出胚率。倍性鑒定結果表明,2個品種的雙單倍體率分別達到70%和80%。此方法提高了小孢子胚胎發(fā)生率,建立了高效的黃心烏游離小孢子胚誘導的技術體系。

        3.4 雄性不育育種研究

        烏塌菜生育期較長,不同生育期的性狀有較大差異,故對其品種純度的要求甚為嚴格,而利用烏塌菜雄性不育育種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現(xiàn)階段,烏塌菜雄性不育研究在細胞質雄性不育系選育和細胞核雄性不育系選育兩方面均有所進展。許明等(2007)以小白菜ogura蘿卜胞質不育系和改良蘿卜胞質不育系為不育源,向烏塌菜(中八葉)轉育,對中八葉雄性不育系進行了回交轉育速度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各回交后代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表現(xiàn)為100%。中八葉ogura不育系心葉黃化,生育周期長,限制其轉化速度;改良不育系從外部形態(tài)上更接近輪回親本,但是隨著回交世代的增加衰退現(xiàn)象較為嚴重。

        馮輝等(2008)以白菜核不育系00S107為測交材料,對5個烏塌菜可育品系育性位點基因型進行鑒定和基因頻率測定。研究得出,在轉育烏塌菜雄性不育系時,應用不育系(Msms)為不育源進行轉育,以便在轉育后代中湊齊3個復等位基因,育成雄性不育系,將從根本上解決烏塌菜的制種問題。徐巍等(2011)以青梗小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08S02作不育源,向烏塌菜可育品系08S05中轉育不育基因。選育出具有50%烏塌菜遺傳性狀、不育株率為100%的核基因雄性不育系,拓寬了青梗小白菜核不育基因的應用范圍。然而育成的不育系在農藝性狀上與父本系還有一定差距,雜交后代還需與父本系進行多代回交,以期獲得與父本系農藝性狀相似、配合力高的核基因雄性不育系。

        4 栽培技術相關研究

        因烏塌菜種類較多,在栽培技術上,它們之間既有共性也有個性。目前關于烏塌菜栽培技術的報道較多,但大多是對于栽培技術簡單的歸納總結,而不同類型的品種配套栽培技術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在栽培季節(jié)上,研究發(fā)現(xiàn),長江流域烏塌菜一般在8月中旬至9月中下旬播種育苗;華北地區(qū)在8月上中旬播種育苗;利用日光溫室栽培時,可在10月播種育苗;北方冷涼地區(qū)一般在6中下旬至8上中旬均可播種育苗;烏塌菜種植株距為15~25 cm,行距為15~30 cm(吳炳坤 等,2002;毛虎根 等,2006;應芳卿 等,2006;舒英杰,2007;錢春建等,2009)。

        施肥對烏塌菜產量、品質以及硝酸鹽含量的影響報道較多。田豐等(2004)研究了氮肥(尿素)和磷肥(三料過磷酸鈣)對烏塌菜硝酸鹽含量的影響。結果表明,烏塌菜硝酸鹽含量在施肥后8 d內,隨氮肥用量的增加而急劇上升,而后呈下降趨勢,可見氮肥需早施。在施肥后8 d和24 d,無論在低磷(0、46.29 kg·hm-2)水平下還是在高磷(92.3、138.6 kg·hm-2)水平下,烏塌菜硝酸鹽含量均隨氮肥追施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高磷水平下,追施不同氮肥量烏塌菜硝酸鹽含量差異小。馬志宏和劉秀珍(2008)通過盆栽試驗研究了雞糞、豬糞、羊糞對烏塌菜產量及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3種有機肥均能提高烏塌菜的產量和改善其品質,對烏塌菜產量的影響順序為:雞糞>羊糞>豬糞。以雞糞+高氮量水平(0.6 g·kg-1)處理的烏塌菜產量和VC含量最高,可溶性糖含量較高。舒英杰和錢榮立(2008)研究了不同N、P、K配比對2個烏塌菜品種的產量和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兩品種均以N∶P2O5∶K2O =1∶1∶1的綜合效應最好;杜娟等(2011)以烏塌菜為試材研究得出,有機肥(30 kg·hm-2)的施用和不施任何肥料的對照相比,產量增加125%。有機肥+氮磷鉀〔N(150 kg·hm-2)+P2O5(90 kg·hm-2)+K2O(60 kg·hm-2)〕與有機肥+氮肥施用相比,能顯著提高烏塌菜產量和顯著降低硝酸鹽含量。有機肥+氮磷鉀肥+腐植酸肥配施與有機肥+氮磷鉀肥相比,配施低水平的腐植酸(240 kg·hm-2)產量較低,且硝酸鹽含量較高;而配施高水平的腐植酸(360 kg·hm-2),產量最高,但硝酸鹽含量也最高。與不施任何肥料的對照比較,有機肥施用降低了VC含量,尤以有機肥+氮肥處理的烏塌菜VC含量最低,僅197.1 mg·kg-1,這與馬志宏和劉秀珍(2008)的研究結果不一致。

        針對特定的烏塌菜品種的栽培因子互作研究報道較少,查振英(2004)利用2個烏塌菜(黃心烏)品種為試材,研究不同品種、施氮量、種植密度對黃心烏產量的影響。研究表明,對產量的影響順序為品種>種植密度>施氮量,并得出黃心烏6號在施氮量375 kg·hm-2、種植密度為25 cm×33 cm時,產量最高,達71.96 t·hm-2。舒英杰等(2008)采用2個烏塌菜品種(菊花心和上海八葉)為試材,研究了不同品種、播期和種植密度對烏塌菜主要農藝性狀及產量、品質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影響烏塌菜農藝性狀和產量的主要因素是品種和播期,并提出烏塌菜播期為處暑前后,以18 cm×18 cm種植密度的產量最高。研究也指出,上海八葉的VC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極顯著高于菊花心。若秋分播種,32 cm×32 cm種植密度的VC含量最高。若白露播種,18 cm×18 cm種植密度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

        在烏塌菜無土栽培研究方面也取得一些進展,曾長立等(2011)研究有機基質無土栽培對烏塌菜主要農藝性狀、產量和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與土壤栽培方法相比,有機基質無土栽培烏塌菜產量(折合凈單產)提高41.7%,開展度、單株葉片質量和葉柄質量均高于土壤栽培,差異達極顯著水平;但單株葉片數(shù)差異不顯著;VC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與可溶性糖含量分別比土壤栽培提高了16.9%、16.8%和8.2%;而硝酸鹽含量則降低了241%。

        5 生理的相關研究

        烏塌菜生理研究大多集中在光合特性、解剖結構、品質、耐冷性以及外源元素影響等方面。舒英杰等(2007)對烏塌菜的光合特性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不同品種和不同生育期葉片凈光合速率(Pn)差異顯著,表現(xiàn)為產品器官形成期>蓮座期>幼苗期;中部葉片的Pn顯著高于外部和內部葉片的Pn。

        宋玉萍等(2007)以常州烏塌菜為試材,研究了烏塌菜VC積累與相關酶活性的關系。結果表明,L-半乳糖酸-1,4-內酯脫氫酶(GalLDH)活性與VC積累呈極顯著的正相關。在后期VC含量降低時,VC代謝酶即抗壞血酸氧化酶(AAO)活性升高,而單脫氫抗壞血酸還原酶(MDAR)、脫氫抗壞血酸還原酶(DHAR)活性對VC積累的作用主要在生長后期,說明這2種酶在生長后期對維持葉片VC含量的重要性。胡春梅和侯喜林(2010)分析了低溫對烏塌菜葉片葉綠素、VC、蔗糖、葡萄糖、果糖和可溶性糖等有機物質積累的影響。結果表明:低溫處理條件下,葉片葉綠素含量和類胡蘿卜素比例顯著提高,蔗糖、葡萄糖和可溶性糖總量增加,而果糖含量降低;VC含量保持較高水平。烏塌菜由于光合產物在向糖積累或VC合成方向的轉化中維持較好的平衡,提高了葉片的修護功能,同時發(fā)揮了較強的滲調作用,從而有助于增強其耐冷性。

        舒英杰和周玉麗(2011)對8個烏塌菜品種營養(yǎng)器官的解剖結構進行了觀察和分析。結果顯示,所有品種的葉角質膜厚度、同化組織比例和細胞間隙在品種間表現(xiàn)出差異性;葉柄維管束中導管數(shù)量和直徑在品種間變異較大;而維管束數(shù)量和直徑在品種間變異較小。該研究結果為烏塌菜優(yōu)良種質的創(chuàng)制以及高產、抗性品種的篩選提供了解剖學方面的理論依據(jù)。

        梁磊等(2010)以烏塌菜(中八葉)為試材,在10%正常光照、30%正常光照和正常光照3個不同處理下,研究了不同光照強度對其生長的影響。結果表明,在弱光處理下,烏塌菜葉色變淺,葉緣反卷,株型松散,降低了葉綠素a和葉綠素b含量與凈光合速率,10%、30%正常光照的葉綠素含量僅為正常光照的64.7%和80.9%,而凈光合速率僅為正常光照的26.4%和60.4%,這導致植株生長減緩,觀賞性降低。

        吳燕和高青海(2010)研究了低溫脅迫下不同濃度的硅酸鈉對烏塌菜(黃心烏)幼苗生長及生理特性的影響。結果表明,低溫脅迫抑制了烏塌菜的生長,降低了干物質的積累。外施硅可顯著提高烏塌菜葉片保護酶活性、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從而有效緩解低溫脅迫對烏塌菜幼苗的影響,尤其是外施0.5 mmol·L-1Na2SiO3處理15 d效果最好。陳秀靈等(2010)選用2個烏塌菜品種(黃心烏、瓢兒菜)為試材,研究不同供Zn水平對其高Zn脅迫耐性和Zn積累特性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同供Zn水平處理均提高了烏塌菜品種的地上部生物量,對根系生長影響不顯著。黃心烏和瓢兒菜的根系耐性指數(shù)分別在1.17~1.58之間,說明烏塌菜對Zn脅迫具有較強的耐性。根系Zn含量最高,吸收的Zn 60%以上被轉移到地上部。黃心烏富集的Zn 主要貯存在葉柄中,瓢兒菜富集的Zn更多貯存在葉片中。

        6 分子技術相關研究

        有關烏塌菜分子水平方面的研究報道較少,王明霞等(2009)對安徽烏塌菜SRAP反應體系進行優(yōu)化,獲得SRAP最佳反應體系:10×PCR buffer 2μL、Mg2+3.0 mmol·L-1,dNTPs 0.2 mmol·L-1、引物0.5 μmol·L-1、模板DNA 40 ng與Taq聚合酶0.5 U,總體積為10 μL。宋潔等(2010)對烏塌菜葉綠素降解代謝調控相關基因BcNYE1進行了克隆和分析,并對轉基因植株進行PCR鑒定,檢測結果表明,BcNYE1基因已整合到受體植物基因組中。黑暗處理4 d后,轉基因植株葉片沒有變黃,BcNYE1沒有互補擬南芥滯綠突變體nye1-1葉綠素降解缺陷的功能。這為烏塌菜衰老進程中葉綠素降解遺傳調控研究和烏塌菜采后綠色保持和營養(yǎng)保鮮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7 存在的問題

        7.1 烏塌菜在白菜亞種進化過程中的作用以及分類命名方法有待進一步明確

        研究已經證實,烏塌菜是白菜亞種里的一個耐寒性特強變種。烏塌菜的不少性狀介于小白菜和大白菜之間,諸如葉片皺縮、結球等等,其中黃心烏類型與大白菜中娃娃菜性狀尤為相似,烏塌菜是否為兩者之間的過渡類型,值得進一步研究。其次,烏塌菜類型較多,存在同一類型不同名稱或者同一名稱不同類型的問題,在不少文獻報道中,均未明確指出屬于哪種類型,故要重視類型之間的差異化。同時,烏塌菜品種分類方法有待細化,以塌地和半塌地基本能區(qū)分不同類型,但是不能很好區(qū)分塌地程度基本一樣的各類品種,例如瓢兒菜與黃心烏類型??赡苄枰柚渌闹笜撕头椒?,如采用葉片性狀(葉色、葉形)、熟性等農藝性狀或者分子標記技術來加以區(qū)分。

        7.2 烏塌菜育種和栽培技術研究滯后

        由于烏塌菜育種起步較晚,優(yōu)異資源材料的創(chuàng)制相對較慢,相關育種研究進展緩慢,烏塌菜品種選育還停留在提純復壯階段,這限制了烏塌菜雜交品種的選育。其次,栽培技術研究主要集中在施肥對烏塌菜產量和品質等的影響,而諸如光強、溫度、水分方面的研究則很少涉及,這也制約了烏塌菜的高效栽培技術體系的建立。

        8 展望

        8.1 種質資源的鑒定和評價研究

        有必要對我國烏塌菜資源進行全面的搜集,綜合利用多種手段研究烏塌菜的遺傳多樣性,進行種質資源的鑒定和評價,改進完善烏塌菜品種分類方法,為烏塌菜種質創(chuàng)新及新品種選育提供指導依據(jù)。

        8.2 育種技術研究

        一是加強品質育種,研究抗逆性(耐熱、耐寒)與品質的關系,鑒定和篩選出營養(yǎng)食用品質優(yōu)良的資源材料,重視品質指標的遺傳規(guī)律的研究;二是加強雄性不育育種技術研究,利用現(xiàn)有的小白菜改良蘿卜細胞質雄性不育系(許明 等,2007)和小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08S02(徐巍 等,2011)以及小白菜胞質雄性不育新材料90-2(陳龍正 等,2010)對烏塌菜不同類型材料進行廣泛轉育,研究轉育不同世代的農藝性狀、生理生化以及分子層面的變化,同時進行農藝性狀篩選,加強對配制雜交組合的配合力性狀的選擇;三是利用生物技術輔助選育烏塌菜新品種,完善烏塌菜游離小孢子培養(yǎng)技術,探明適合烏塌菜不同類型材料的高效游離小孢子胚誘導的技術體系;開展品質性狀、抗病、抗逆性等特異性狀的基因標記研究,建立特異性狀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系統(tǒng),創(chuàng)制新種質、篩選優(yōu)良材料并進行遺傳改良,培育優(yōu)良新品種。

        8.3 觀賞烏塌菜品種培育

        彩色蔬菜培育是世界流行的趨勢之一,其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和觀賞價值。利用十字花科蔬菜的顏色多樣性,諸如紫色小白菜、橘紅心大白菜、紫菜薹、羽衣甘藍和紫甘藍等蔬菜作物,采用人工雜交或組織培養(yǎng)等手段有目的地將其豐富的顏色轉移到烏塌菜材料中。如可利用黃心烏特有的顏色,與外來顏色融合分離,經雜交后代的選擇,選育出呈現(xiàn)不同色彩的觀賞烏塌菜品種。

        8.4 生理方面研究

        加強烏塌菜栽培生理的研究,研究烏塌菜在不同生長環(huán)境因子下的互作,探討各種生理生化指標和農藝性狀的變化,以此提高烏塌菜VC、可溶性糖含量等主要營養(yǎng)品質、外觀品質以及產量。并針對不同的烏塌菜類型,建立起一套標準化生產的栽培技術規(guī)程,逐步提高烏塌菜的栽培技術水平。

        曹壽椿,李式軍.1982.白菜地方品種的初步研究——Ⅲ.不結球白菜的園藝學分類.南京農學院學報,(2):l-8.

        陳靜嫻,聶凡,潘美芳.1995.烏菜組織培養(yǎng)及耐熱變異體的誘導和篩選.安徽農業(yè)科學,23(3):201-205.

        陳龍正,薛峰,單奇?zhèn)ィ擦趾?,徐海,宋波,蘇小俊,袁希漢.2010.不結球白菜胞質雄性不育新材料90-2花器特點及分子鑒定.江蘇農業(yè)學報,26(4):882-884.

        陳秀靈,徐艷如,崔秀敏.2010.普通白菜高Zn脅迫耐性及Zn積累特性研究.中國蔬菜,(14):9-25.

        杜娟,楊麗玲,王春枝.2011.不同施肥處理對烏塌菜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北方園藝,(8):33-35.

        馮輝,覃興,王玉剛.2008.菜薹和烏塌菜核基因雄性不育位點基因型鑒定.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39(3) :348-350.

        胡春梅,侯喜林.2010.不結球白菜主要營養(yǎng)成分與品種低溫耐受性的關系.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33(3):37-41.

        江海坤,王明霞,張其安.2010.安徽烏菜品種比較試驗.中國園藝學會十字花科蔬菜分會第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中國園藝學會十字花科蔬菜分會:161-164.

        姜鳳英,馮輝,王超楠.2006.小白菜小孢子培養(yǎng)胚狀體的誘導.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37(5):763-765.

        蔣武生,張曉偉,姚秋菊,原玉香,耿建峰.2008.活性炭對小白菜游離小孢子培養(yǎng)的影響.華北農學報,23(5):93-96.

        李曙軒.1990.中國農業(yè)百科全書·蔬菜卷.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梁磊,何勇,朱祝軍.2010.不同光照強度對葉菜類觀賞蔬菜生長的影響.北方園藝,(24):14-17.

        馬志宏,劉秀珍.2008.不同有機肥對烏塌菜產量及品質的影響.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8(2):183-185.

        毛虎根,濮偉新,石浩生.2006.出口烏塌菜標準化生產技術.上海蔬菜,(3):19.

        錢春建,沙斌,黃冬梅.2009.烏塌菜高產栽培技術.上海蔬菜,(6):24-25.

        舒英杰,周玉麗.2005.我國的烏塌菜研究.安徽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1):15-18..

        舒英杰,周玉麗,徐?。?005.烏塌菜 VC含量動態(tài)變化的初步研究.安徽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3):14-16.

        舒英杰.2007.烏塌菜主要病蟲害及其無害化防治技術.中國林副特產,(3):48-50.

        舒英杰,黃昌松,陳亞,曹春化.2007.烏塌菜的光合特性初探.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1(5):13-16.

        舒英杰,錢榮立.2008.不同NPK配比對烏塌菜生長及產量、品質的影響.中國林副特產,(5):11-13.

        舒英杰,周玉麗,王宏杰.2008.品種、播期和密度對烏塌菜農藝性狀及產量品質的影響.農藝科學,24(6):176-179.

        舒英杰,周玉麗,秦明.2009.烏塌菜主要農藝性狀的變異、相關性和聚類分析.生物學雜志,26(1):31-34.

        舒英杰,周玉麗.2011.烏塌菜品種間營養(yǎng)器官結構差異及相關性評價.廣西植物,31(4):456- 462.

        宋波,徐海,陳龍正,張慧,況媛媛,楊靖華,袁希漢.2012.烏塌菜主要農藝性狀的雜種優(yōu)勢研究.江蘇農業(yè)科學,40(7):132-134.

        宋潔,邱凱,蒯本科.2010.烏塌菜葉綠素降解代謝調控相關基因BcNYE1的克隆和分析.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49(3):323-330.

        宋玉萍,李英,高紅亮,侯喜林.2007.不結球白菜維生素C積累與相關酶活性研究.西北植物學報 ,27(11):2240-2244.

        宋元林.1996.稀特蔬菜高效栽培.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田豐,張永成,曹青莉.2004.施肥對烏塌菜硝酸鹽含量的影響.西北農業(yè)學報,13(2):162-165.

        汪維紅,趙岫云,于拴倉,許明,張鳳蘭,余陽俊,張德雙.2010.黃心烏白菜游離小孢子培養(yǎng)及植株再生.西北農業(yè)學報,19(4):132-137.

        王明霞,嚴從生,江海坤,董言香,方凌,張其安.2009.安徽烏塌菜SRAP反應體系的建立與優(yōu)化.園藝學報,36(s):1961.

        吳炳坤,陳魁庭,姚春鳳.2002.黃心烏菜品種特征特性與栽培技術.蔬菜,(2):14-15.

        吳燕,高青海.2010.低溫脅迫下烏塌菜對外源硅的生理響應.植物生理學通訊,46 (9):928-932.

        徐巍,馮輝,劉慧英.2011.青梗白菜細胞核雄性不育基因向烏塌菜中的轉育.西北農業(yè)學報,20(4):116-119.

        許明,魏毓棠,張淼.2007.蘿卜細胞質不結球白菜雄性不育系向烏塌菜品種轉育.遼寧農業(yè)科學,(2):1-4.

        楊文新,張若梅,李博,鄒玉英.2005.烏塌菜耐寒變異植株無性系的建立.西北師范大學學報,41(4):55-58.

        應芳卿,劉宗立,王從亭,高順旗.2006.烏塌菜無公害栽培技術.安徽農學通報,12(9):70.

        袁華玲,張輝昌.2004.安徽不結球白菜地方種質資源概況.中國種業(yè),(1):52-53.

        曾長立,陳禪友,董元火.2011.烏塌菜有機基質無土栽培技術研究.中國園藝文摘,(6):1-2.

        查振英.2004.烏塌菜主要農藝性狀與單株產量的相關、通徑分析.安徽農學通報,10(2):46.

        查振英,張才俊,汪承剛.2004.淮南黃心烏系列品種的選育與栽培技術.安徽農學通報,10(3):42.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2007.中國蔬菜栽培學.2版.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周乃元.2001.蕓薹類蔬菜遺傳多樣性的AFLP分子標記分析〔碩士論文〕.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9-30.

        周玉麗,舒英杰,黃昌松.2011.烏塌菜 VC、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變異和聚類分析.長江蔬菜,(12):18-21.

        朱玉英,侯瑞賢,楊曉鋒,龔靜.2008.塌菜新品種“冬寶小八葉”的選育及其特性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yè)科學版,26(2):157-159.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久久精品| 亚洲色偷偷偷综合网另类小说| 久久蜜桃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变态av一区二区三区调教| 女的扒开尿口让男人桶30分钟|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 99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鬼色| 国产精品麻豆aⅴ人妻|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老年人|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永久在线| 国产做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av|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不卡av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a片久久久| 欧美国产日韩a在线视频| 91精品国产无码在线观看| 免费看黄片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丶欧美丶日本不卡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 狼人综合干伊人网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片在www鸭子|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 一区二区在线亚洲av蜜桃|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四区| 曰本女人与公拘交酡| 激情另类小说区图片区视频区|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久久久|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洪| 五月婷婷激情六月| 国产午夜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天堂а在线中文在线新版| 偷窥村妇洗澡毛毛多|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在线| 麻豆精品国产av在线网址| 日产国产精品亚洲系列| 免费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麻豆|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