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潔 董 誠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
我國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研究的文獻綜述
張 潔 董 誠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
實驗室建設問題受到很多學者的關注,其中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依托高校建立的普通實驗室三類實驗室是學者研究的重點。文章從目標定位、管理運行、信息化建設和開放服務等4個方面回顧了近年國內學者有關這三類實驗室的文獻研究情況,總結目前國內學者的研究側重點,并對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探討。
實驗室;目標定位;實驗室管理;信息化;開放服務;實驗室建設
目前,我國實驗室已經形成了比較合理的布局,產出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是,實驗室運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已經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學者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于以下3類實驗室:基于國家戰(zhàn)略需求,集眾多交叉學科、集中基礎研究的國家實驗室;依托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部屬高校、重點大學,建在企業(yè)開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含競爭前高技術研究)和基礎性工作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高校根據自身發(fā)展需求建設的支撐自身發(fā)展的普通實驗室。本文回顧了近幾十年國內有關這3類實驗室的研究文獻,從目標定位、管理運行、信息化建設和開放服務等方面進行綜述,對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探討。
1.1 國家實驗室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了國家實驗室的定位,即要根據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在新興前沿交叉領域和具有我國特色和優(yōu)勢的領域,依托國家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建設若干隊伍強、水平高、學科綜合交叉的國家實驗室[1]。國家實驗室代表一個國家在某一領域科學研究的最高水平,是按國際一流標準建立的,規(guī)模龐大,配備了國內外最優(yōu)秀的研究人員,能夠直接參與國際競爭。國家實驗室往往是多學科交叉的創(chuàng)新平臺。到目前為止, 全國已經建成的國家實驗室共有4個,另外還有5個實驗室已經批復正在興建。國家實驗室的目標定位主要集中于以下3個方面。
(1)充分體現由國家利益導向的戰(zhàn)略需求。這種定位有利于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重要領域和方向進入國際前沿,取得若干對我國經濟發(fā)展、國防建設和社會進步具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的技術突破。周岱等學者通過對美國國家實驗室與我國國家實驗室的對比指出,我國應該加強國家實驗室的建設,逐漸突出國家實驗室支撐國家戰(zhàn)略需求的重要作用。夏松、張金隆提出國家實驗室的建設應以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對科學研究的重大需求為動力[2]。李艷紅也強調國家實驗室的定位應圍繞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3]。
(2)實現先進設備、重大項目、高水平成果和杰出人才的協調統(tǒng)一。國家實驗室采取依托高校等科研單位管理的方式,與一流大學和一流研究機構的建設相輔相成,通過承擔重大項目等合作,為在大學受到一定限制的應用研究培養(yǎng)科學家和工程師。國家級實驗室通常通過先進的儀器設備和重大項目吸引國際高科技人才,促進國家實驗室成為先進設備、重大項目、高水平成果和杰出人才的協調統(tǒng)一的大平臺。
(3)充分體現國家實驗室學科覆蓋面廣、學術影響大以及在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中的優(yōu)勢和特色。周岱等人認為,在有條件的研究型大學和國家研究機構中應將關聯度高、學科互補性強的若干實驗室進行優(yōu)化整合,選擇新興交叉前沿領域,突出“基礎性、前瞻性、國際性”的特點[4]。趙文華等人認為,應該在研究型大學中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整合國家科技資源,使國家實驗室成為學科交叉的優(yōu)良平臺[5]。夏松等人強調,國家實驗室的目標定位還要突出資源共享等重要因素[2]。
1.2 國家重點實驗室
1984年,我國開始實施國家重點實驗室計劃。目前已建有200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覆蓋了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大部分學科領域,承擔并完成了大量國家重大基礎研究、戰(zhàn)略高技術和社會公益性研究任務,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依照《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與運行管理辦法》的目標定位,國家重點實驗室既要緊密圍繞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目標,也要結合某一學科領域,開展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劉國瑜、張英認為,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學術生命線,因此應著重考慮具備相應的科學積累,圍繞國家目標與發(fā)展戰(zhàn)略,立足于科學發(fā)展前沿,促進科研特色的形成[6]。同時,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目標定位還應根據其自身的發(fā)展階段有所變化,履行其“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危懷安等人認為,開放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重要工作和首要任務之一[7]。楊少飛從實驗室發(fā)展的過程討論目標定位的角度進行研究,認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不同階段,目標定位有所不同:建設初期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并重;快速發(fā)展期偏重于應用基礎研究;穩(wěn)定發(fā)展期偏重于應用基礎研究,兼顧戰(zhàn)略研究[8]。
1.3 高校普通實驗室
多數學者的目標定位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層次:一是為用戶提供實驗機會;二是幫助完成教學任務和基礎人才培養(yǎng)。陳睿提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是高校實驗室建設的首要問題[9]。涂廷亞也認為,高校普通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工作應有利于學生全面素質提高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通過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判斷、綜合、推理、比較、抽象等基本能力,從而補充了理論教學的不足,激發(fā)了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和興趣[10]。除此之外,陳達銀提出了創(chuàng)新實驗室的概念。他指出,要徹底改變傳統(tǒng)的實驗室建設觀念,采取“重點投入,集中建設,建設一個,到位一個”的方針,重點開展探索性、研究性實驗,針對某一方面與某個領域未知數或全新問題,采取科學的方法,進行大膽涉及、研究、探討。這種開放式教學實驗將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11]。
2.1 國家實驗室的管理運行
縱觀學者們對國家實驗室的管理運行問題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3個方面。
一是影響國家實驗室運行管理的外部因素。主要強調實驗室與宏觀管理部門、主管部門和依托單位的關系,即:與科技部、國務院部門(行業(yè))或地方省市科技管理部門、國家科研機構和高校的關系。宋偉、宋小燕認為,管理部門可以借鑒能源部設實驗室評估委員會的方式,負責評估實驗室的高水平研究工作、與能源部發(fā)展規(guī)劃的相關性研究、投入與產出比等,加強對實驗室的監(jiān)督[12]。趙文華提議,委托大學管理的國家實驗室實行設立“合同管理人”制度,接受社會的廣泛監(jiān)督,對國家實驗室的評價采用國際通行的評估體系和程序等[5]。周岱等人通過研究美國聯邦政府對國家實驗室實行合同制管理,認為這種形式可以實現國家實驗室與承包商間互利雙贏,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國家實驗室的作用[4]。夏松等人認為,應該采納實行理事會指導下的主任負責制,詳細介紹了組織結構[2]。周岱等人認為,在管理關系上,依托單位監(jiān)管和支持國家實驗室的運行,保證國家實驗室合同目標的實現;國家實驗室每年則向依托單位報告研究工作和運行情況[4]。
二是影響國家實驗室運行管理的內部因素。主要是從組織結構、人員流動、經費管理、考核機制等多個角度進行了探討,提議建設以競爭和流動為核心的人員聘用機制和杰出人才引進機制。應該實行崗位聘任制,把國家實驗室的人員分成研究型、實驗技術型和管理3種類型,按固定和流動兩種形式進行崗位聘用[2]。張金隆等人強調了實行重點資助機制,可以設立實驗室主任基金和新型儀器設備研制基金和用于重點支持具有創(chuàng)新思想、創(chuàng)新方法、研制新儀器、開拓新功能等方面的專項研究[2]。周岱從合同管理制、資源投入機制、準入與淘汰機制等14個方面探討了國家實驗室運行機制[4]。易高峰從主任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管理委員會三者的權責探討了國家實驗室的內部管理體制。從經費支持、人才隊伍建設、公共研究平臺支撐等3個方面探討了國家實驗室的運行機制問題[13]。
三是對我國與歐美發(fā)達國家實驗室管理運行的對比研究。主要通過對國內外國家戰(zhàn)略目標以及大型國家級實驗室的建設、管理和運行進行比較,學習國外優(yōu)秀實驗室的經驗。宋偉等人介紹了美國國家實驗室的管理體現與運行機制,對正確處理國家與托管部門、國家實驗室和托管機構、國家實驗室和大學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建議[13]。楊少飛、許為民從發(fā)展歷程、概況以及學科分布、組織結構、經費來源、人事管理和人力資源結構考核與評估相關的法律、政策進行對比,揭示我國國家實驗室的不足以及與美國國家實驗室之間的差異,最后從學科布局、考核評估、法制建設和組織結構4方面提出建議,給我國國家實驗室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14]。葉彩鳳選擇了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德國亥姆霍茲研究中心、日本理化研究所3個具有代表性的綜合型基礎研究基地,對它們所處的國家科技環(huán)境、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等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和總結,提出對我國建設綜合型基礎研究基地的啟示[15]。黃繼紅等人對歐洲英、德、法國家級實驗室和研究基地管理機制、運行機制和定位進行探討,剖析與歸納其共性經驗,為推進我國國家實驗室發(fā)展建設提供了借鑒經驗[16]。董誠介紹了歐洲核粒子中心在制度建設、人才管理、儀器共享、科學知識普及等方面的情況,分析了其成功優(yōu)勢,并對我國相關科技管理與研究機構的建設提出了建議[17]。
2.2 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管理運行
與眾多要素息息相關,一方面是實驗室發(fā)展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即實驗室與宏觀管理部門、主管部門、依托機構的關系;另一方面是自身的組織結構、考核評估、人員組織等因素的管理。在人員管理上,楊曉秋等人認為,革新勞動用工制度,建立聘任、聘用合同制,只有保持人才的動態(tài)優(yōu)化,才能建立一支創(chuàng)造力旺盛、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相對穩(wěn)定的精干基礎研究隊伍。在組織結構上,可采取設置 “教授委員會”、“室務委員會”等方式進行科學決策、民主管理,充分發(fā)揮學術委員會的作用[18]。王鵬建議取消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行政級別,建立理事會(決策)、管委會(執(zhí)行)、監(jiān)委會(司法)及咨委會(社會制約)多方制衡的自我管理體系[19]。在考核評估方面,孫曉興提出,應該逐步建立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國家化、創(chuàng)新性的科技評估制度[20]。此外,還有學者建議建立領域聯絡員制度,分領域對實驗室實施管理,及時了解實驗室的運行情況[20]。
2.3 高校實驗室的管理運行
學者們對實驗室人員、實驗室管理體制、實驗室設備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周伯明等人指出,應該努力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相對穩(wěn)定、一專多能、高效精干的實驗人員隊伍,從監(jiān)理規(guī)范高校的人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以及深化改革兩個方面提議切實加強試驗隊伍建設[21]。朱健平強調指出,應該重視提高實驗技術隊伍的整體素質。張淑玲認為,應該從強化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的理念、建立實驗中心管理體制、對實驗設備進行全面跟蹤管理、加大經費投入、重視人員建設等方面加強實驗室的有效運行與管理[22]。陳六平強調,實驗室管理的目標是產生教學科研成果和人才培養(yǎng)效益[23]。劉建成等從學生和實驗教師兩個方面提出解決實驗室管理中存在組織結構、實驗儀器等問題[24]。
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實驗室的管理不能僅僅借助于傳統(tǒng)手段,信息化建設也要應用到實驗室管理中。
學者們對于實驗室信息化建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化實現的具體方法和措施,缺乏以宏觀角度對實驗室信息化建設整體情況的研究以及對未來的探索。實驗室信息化建設的研究主要包括信息化建設的支撐條件和信息化建設展示的內容。對于信息化建設的支撐條件的探討主要強調了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系統(tǒng)、信息化操作管理模式等重要內容。何曾穎認為,要加強實驗室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落實信息化系統(tǒng)的使用、進一步開放實驗室等,并探討了實驗室信息化建設內容和實現措施[25]。漆建軍、朱宇林探討了高校普通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信息化在具體實踐中的操作模式,圍繞實驗室硬件設施信息化、開設實驗內容信息化、管理模式信息化等3個方面進行系統(tǒng)闡述[26-27]。朱宇林認為,高校應通過建立和完善實驗室信息化管理平臺,把實驗室建設、實驗室管理、實驗教學和科學研究統(tǒng)一起來,改革實驗室傳統(tǒng)管理模式,提高儀器設備的利用率,實現設備和數據等資源的共享,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實驗室的投資效益,降低實驗室運行成本[27]。曹龍奎提出,實驗室信息化建設與管理可以對軟件管理系統(tǒng)、儀器設備管理系統(tǒng)、實驗項目管理系統(tǒng)、實驗人員管理系統(tǒng)、綜合查詢與統(tǒng)計分析系統(tǒng)的功能進行設計[28]。除此之外,實驗室信息化建設的步伐也應該循序漸進,同時結合自身的特色、遵循一定的科學原則,穩(wěn)步高效地實現信息化。喻漢平提出,實驗室和技術物資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設,可按“先易后難,逐步實施”的原則進行[29]。同時,在信息化條件下實驗室信息資源開發(fā)應該遵循共享性開發(fā)、特色性開發(fā)、相關性開發(fā)等原則[30]。
對外開放服務是實驗室的基本職能之一,實驗室的開放服務對于提高實驗室形象、促進科技資源使用效率、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動科技進步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多數學者主要是從實驗室開放模式、開放管理措施等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4.1 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開放共享服務
對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共享服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型儀器的開放共享服務研究, 包括以下3個方面內容。
一是提高儀器開放共享效率的具體措施與體系。丁寅等人認為,大型儀器設備建設應該依據實驗室的發(fā)展方向布局,注重儀器的采購、驗收、開放、共享,強化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員隊伍建設,為重點實驗室的科研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學科建設和社會服務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條件平臺[31]。謝永玉、王壽輝、燕文明認為,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應明確大型儀器設備公共實驗平臺建設原則、目標、主要內容與措施,應從強化儀器設備購置前的論證、加強儀器設備的運行與維護管理、多渠道提高大型儀器設備的使用率和共享率、為大型儀器設備提供網上開放和共享服務、加強實驗技術隊伍的建設和管理、樹立資源共享理念等方面來推進開放服務系統(tǒng)建設[32]。董誠等人在構建了包括可見、可及、可用3個層次的大型科學儀器共享三層次模型的基礎上,介紹了發(fā)達國家實驗室大型科學儀器的共享實例對三層次中的共享內容、共享策略、預約過程、實時監(jiān)控和培訓等進行了細化分析[33]。
二是對實驗室開放共享的評價研究。多位學者對評估內容、評估指標等進行了研究。陳實、吳根比較系統(tǒng)地介紹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開放制度和評估制度,回顧和評價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開放制度和評估制度對于部門實驗室建設發(fā)揮的重要推動作用[34]。于敬鵬等人根據實驗室研究內容的綜合性、交叉性等特征,將國家重點實驗室劃分為以基礎理論為產出目的的實驗室和以技術產出為目的的實驗室,并針對兩類實驗室的特點,闡述了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給出了反映不同實驗室的最大共享率評價指標體系及其使用的基本原則[35]。
三是要樹立“開放共享”的國際化開放理念,通過思想認同帶動行為共享。樹立國際化開放理念,應將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開放機制定位在世界范圍、國際水準,由國內開放走向世界開放、由“要我開放”走向“我要開放”,真正吸引、聚集國外高水平知名科學家來實驗室開展合作研究或學術交流[9]。
4.2 國家實驗室的開放共享服務
由于我國國家實驗室數量較少、起步較晚,所以我國學者側重于與歐美等發(fā)達國家的對比以及對我國國家實驗室開放共享機制未來發(fā)展趨勢的探討。
美國非常注重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開放共享,值得我們國家借鑒。王鵬等人介紹了阿貢設施共享的具體措施,阿貢的設施向來自工業(yè)界、學術界和其他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放,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促進各國研究者的合作與交流,提升了國際聲譽[36]。宋偉等人介紹美國國家實驗室資源共享制度,對于擁有大型儀器設備的國家實驗室都要對外開放,經過一定的程序和手續(xù),不同實驗室或科研單位的科學家都可以甚至是免費地使用這些實驗儀器[13]。周岱等人介紹了美國大型綜合性的國家實驗室采用與科研任務需求相吻合的內部學術組織結構,促進信息共享,并以法律法規(guī)形式要求國家實驗室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國家實驗室評估委員會還制定了適應不同類型國家實驗室的評估指標體系,評估內容包括開放共享、社會服務等[4]。
宋小燕等人分析了我國國家實驗室的發(fā)展,認為我國國家實驗室“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機制沒有完全建立,提出應該制定相應的大型儀器共享的制度和程序,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促進資源共享[13]。劉玉紅等人認為,國家實驗室應設立儀器設備開放基金,制訂儀器設備共享使用辦法,促進科學儀器設備的共享,提高儀器設備使用率[4]。
4.3 高校普通實驗室的開放共享服務研究
高校普通實驗室開放共享服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開放模式劃分和提高開放共享效率措施兩個方面。
關于實驗室開放模式的劃分,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有多種模式。從課程體系設置劃分,實驗室開放的模式大體上可分為課程體系開放和課外開放模式[37];從開放時間劃分,實驗室的開放有全天開放、預約開放、階段開放和定期開放等不同形式;從開放內容上劃分,實驗室的開放主要有僅對教學計劃外實驗實行開放和全面開放,包括教學計劃內和計劃外的實驗[38]。結合開放時間、內容的特點,目前主要有以下6種模式:基于學分制實施的管理層面的開放、基于學分制實施的內容層面的開放、固定專門時間的開放、利用雙休日等業(yè)余時間的開放、建立專門開放實驗室 、對“精英型”學生的開放[39]。鄭春龍?zhí)岢鰧嶒炇覍哟伍_放的主要形式有教學實驗項目開放型、學生參與科研科技活動型、自選研究課題型[40]。
針對目前高校普通實驗室面臨實驗技術隊伍的不適應、運轉維持費的協調支配問題、實驗室開放效益低下的問題,學者從多個角度提出了改善實驗室開放服務的建議。針對高校普通實驗室的開放管理,王澤生、陳子輝認為,不同類型實驗室采取不同的開放形式,即實驗室開放與人才培養(yǎng)目標總體要求、實驗教學體系、完全學分制、實驗師資隊伍建設、網絡化的管理模式相結合[41]。
除此之外,在高校普通實驗室開放中,根據存在的問題和實際的需要,可采取設立實驗室開放專項基金、鼓勵學生參加開放型實驗、規(guī)范實驗室開放、提高實驗指導教師的地位、提高教師的素質和水平、采用信息化方式對開放實驗和儀器設備進行規(guī)范管理等措施推動實驗室的開放共享。王樹良認為,實驗室需要參照實驗教學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實驗室開放的組織機構和規(guī)章制度,并且各部門按照規(guī)章制度共同推動實驗室開放工作協調、穩(wěn)定、持續(xù)開展[41]。鄭春龍認為,應該分層次提供保證措施,比如實驗教學內容、教材要適應層次開放的需要,實驗室儀器設備的配置和管理方式要適應開放需要,實驗教學日常經費能保證層次開放的需要,實驗教學師資和實驗技術隊伍能保證層次開放需要[43]。還可以運用激勵理論,采取激勵法 、目標激勵法、成就激勵法、約束法等主要激勵方式促進實驗室開放[43]。
(1)通過相關文獻分析表明,國內學者關于實驗室建設中的一系列問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這些成果不僅拓寬了實驗室建設的研究思路,而且為實驗室的建設提供了有益的思路與方法。
(2)從總體來看,目前我國學者對實驗室建設的研究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實驗室建設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研究內容主要停留在對已有現象的解釋,欠缺對實驗室建設深層次問題的分析,一些研究僅僅停留在基于中國實踐案例的具體分析,缺乏系統(tǒng)研究和模式提煉。在實驗室種類上側重對給予高校的普通實驗室研究,對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不足;研究方法上以定性分析為主,缺乏定量的分析,主要從管理學的角度開展分析,缺乏從經濟學、社會學等其他學科角度的深度研究,研究方法較為欠缺。
(3)隨著我國科研實力的增強,我國科研實力的研發(fā)實力也不斷提高,特別是我國的實驗室建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迫切需要從宏觀角度和理論角度開展對實驗室運行、管理和評估等方面的研究。伴隨著國際科技活動交流的頻繁化、科技資源要素流通普遍化,我國從事科學研究的實體更加迫切需要學習國外先進實驗室的管理經驗。
(4)實驗室作為科研活動的重要實體和科技管理的重要內容,必將具有更加廣闊的研究前景。未來實驗室管理的研究基本上沿著兩個方向展開:一是拓展理論方法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包括綜合采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研究實驗室信息化建設、開放共享和管理運行等基本理論問題;二是加強對國外優(yōu)秀研究基地的研究,特別是要加強對運行機制、管理模式、開放共享和科普宣傳等重點問題的深入研究。
總之,實驗室建設的研究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把系統(tǒng)的理論的體系研究與實際的實驗室管理活動相結合,逐步形成一套系統(tǒng)的、科學的理論體系,指導實驗室的建設,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檢驗理論研究成果。
[1]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06-2020年) [S/OL].[2006-02-09].http://www.most.gov.cn/kjgh/ kjghzcq/.
[2] 夏松,張金隆.關于國家實驗室建設的若干思考[J].研究與發(fā)展管理,2004,16(5):97-101.
[3] 李艷紅,趙萬里.發(fā)達國家的國家實驗室在創(chuàng)新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9(5):21-23.
[4] 周岱,劉紅玉,趙加強,等.國家實驗室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分析與建構[J].科研管理,2008,29(2):154-165.
[5] 趙文華,黃纓,劉念才,等.美國在研究型大學中建立國家實驗室的啟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25(2): 57-62.
[6] 劉國瑜,張英.關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方向的探討[J].中國科技論壇,2006(3):34-37.
[7] 危懷安,王炎坤.國家重點實驗室運行機制問題與對策[J].研究與發(fā)展管理,2006,18(4):104-107.
[8] 楊少飛.我國國家重點實驗室發(fā)展歷史及戰(zhàn)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6.
[9] 陳睿.實驗室建設與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23(9):86-88.
[10] 涂廷亞.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是實驗室建設和管理工作的重點[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3,22(2):8-10.
[11] 陳達銀.創(chuàng)新實驗室建設中幾個問題的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5,22(1):9-12.
[12] 宋偉,宋小燕.中美國家實驗室管理模式芻議[J].中國科技論壇,2006(1):56-59.
[13] 易高峰.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回顧與思考:1984-2008[J].科學管理研究,2009,27(4):35-38.
[14] 楊少飛,許為民.我國國家重點實驗室與美國的國家實驗室管理模式比較研究[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21(5):64-68.
[15] 葉彩鳳.綜合型基礎研究基地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構建——美、德、日案例研究與應用[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7
[16] 黃繼紅,劉紅玉,周岱,等.英德法國家級實驗室和研究基地體制機制探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08(4):23-35.
[17] 董誠.歐洲核粒子中心的發(fā)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科技資源導刊,2008,40(1):52-55.
[18] 楊曉秋,于敬鵬.2010年國家重點實驗室運行情況分析與建議[J].中國基礎科學,2011,13(5):35-41.
[19] 王鵬.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模式:理想與現實的沖突[J].現代教育管理,2010(12):55-57.
[20] 孫曉興.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方法的探索與改進[J].研究與發(fā)展管理,2008,20(5):109-114.
[21] 周伯明,王菊芳.實驗人員隊伍建設是高校實驗室建設的關鍵[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5,22(8):6-7,16.
[22] 張淑玲.淺析高校實驗室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23(1):94-95,106.
[23] 陳六平.關于當前實驗室管理及實驗教學中若干問題[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1):152-156.
[24] 劉建成,張麗杰,行鴻彥,等.實驗室教學管理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25(7):167-170.
[25] 何增穎.實驗室信息化建設與管理探討[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版,2012,9(7):169-170.
[26] 漆建軍.以信息化手段建設和管理實驗室[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23(1):99-101.
[27] 朱宇林.以實驗室信息化促進實驗室管理模式改革[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12,33(2):150-153.
[28] 曹龍奎,周睿.論高校實驗室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的開發(fā)與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26):209-210.
[29] 喻漢平,楊木清.對高校實驗室和技術物資管理工作信息化、網絡化建設的思考[J].實驗技術與管理, 2004,21(3):172-174.
[30] 楊喜臻,李志瑤.信息化條件下實驗室信息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J].職業(yè)技術教育,2008(29):59-60.
[31] 丁寅,鞠幌先,朱玉華,等.國家重點實驗室大型儀器平臺的建設與管理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 29(11):214-216,220.
[32] 謝永玉,王壽輝,燕文明,等.國家重點實驗室大型儀器設備的統(tǒng)建共管與開放共享機制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6):215-217,223.
[33] 董誠,張新民,侯敏,等.大型科學儀器共享的三層次模型及實例分析[J].中國基礎科學,2012,14(5):55-59.
[34] 陳實,吳根.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開放與評估機制對部門實驗室建設的推動作用[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 28(11):172-175.
[35] 吳根,于敬鵬.國家重點實驗室分類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9):180-183.
[36] 王鵬,張書芹. 阿貢國家實驗室管理模式的現狀、特點及啟示[J]中國科學基金,2011(3):173-177.
[37] 彭文博,趙鵬.高等學校教學實驗室開放的研究[J].實驗室科學,2006(1):4-5.DOI:10.3969/j.issn.1672-4305. 2006.01.002.
[38] 王澤生,陳子輝.高校實驗室開放管理機制的探索[J].實驗室科學,2007(6):119-121.
[39] 朱秀民.搞好實驗室開放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關于高等學校實驗室開放的幾點思考[J].實驗室科學,2007 (3):109-111.
[40] 鄭春龍.實驗室層次開放的思考與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24(1):78-80,102.
[41] 王樹良.建立實驗室開放長效機制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26(5):106-109.
Literatures Review on Construction and M anagement of Our Country’s Laboratory
Zhang Jie, Dong Cheng
(Institute of Scientif 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 Beijing 100038)
The problem of how to build laboratory has been concerned by many scholars, 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national laboratory,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and norm al laboratory relying on colleges. Based on the relevant domestic laboratory research litera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domestic scholars’ research focus, introducing the target,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open service of diferent laboratory, and explores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laboratory, orientation, laboratory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open servic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G311
:ADOI:10.3772/j.issn.1674-1544.2013.04.010
張潔(1988- ),女,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資源共享,實驗室管理。
2013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