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鴻英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當代中國藝術設計教育以培養(yǎng)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為目標,形式眾多的課程改革,不能忽視的核心是加強本體意義的活動教育改革與課程實驗,以此來帶動各專業(yè)方向的內涵建設與外部形態(tài)發(fā)展。
實驗性的方法來自于自然科學的研究,它能有效提高研究的整體可靠性、內在效度和外部效度,因此也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重視,如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政治學和傳播學等領域,實驗性研究已成為一種基本的研究方法,因為藝術設計在某種程度上講,橫跨功能(制造)和藝術(形態(tài))兩個領域,許多工廠、企業(yè)的設計室即是實驗室,實驗能夠探尋設計歷史事件的真?zhèn)位蛐?/p>
平面設計的大多數課程是以實驗為主,在教學實驗中因勢利導設計課程,探索交叉性實驗教學的新模式,將實驗的態(tài)度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視為教學的根本目標,讓學生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更好的達到教學實踐一體化。學校向學生傳授學理之道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作為設計師的藝術氣質,讓學生學到學院之外及畢業(yè)后很難學到的東西,以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潛質。
三聯(lián)書店曾推過一本書《諾貝爾獎獲得者與兒童對話》:“我為什么活著?媽媽和爸爸為什么必須上班?為什么我忘記一些事情,而不忘記另一些事情?我為什么會生病?地球還會轉動多久?為什么會有戰(zhàn)爭……”如果是自己的孩子突然向大人問這樣的問題,我們未必能給他一個滿意的答案。大問題、小問題、愚蠢的問題、聰明的問題、傻問題、好問題、簡單的問題、艱深的問題——整個生命充滿了問題。
在古希臘時代,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科學始于驚奇?!庇审@奇而提問,進而尋找那些問題的答案,于是科學就進步了,社會就發(fā)展了,人類的生活也就變得日益豐富多彩。這本由大師們寫給孩子們的書,讓大人們看了也會受到某種程度的觸動,促使我們思考,是否還會忽略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呢?或者,進而反省自己是否還會“驚奇”和“提問”,而“驚奇”和“提問”的缺席,恰恰是生活平庸的本質原因。
在平面設計學科體系建設中,如果我們也能嘗試用孩童的目光,孩童的發(fā)問方式重新審視學科體系,能在微妙中尋找實物之間的聯(lián)系,或者是一種新的詮釋和領悟。
一直以來,藝術設計被認為有兩條腿作支撐:技術與美學。現(xiàn)代設計起源于工業(yè)技術革命。20世紀中葉曾任職于德國通用電氣公司的設計大師彼得·貝倫斯,也是杜塞爾多夫當地一家工藝美術學校的校長。由于認識到機器具有無限的潛力,他重新安排了學校的課程,開設了許多作坊,使學生不僅能在紙上進行設計,同時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動手制作能力,他希望借此將傳統(tǒng)的工藝技巧與機械化生產協(xié)調起來,科學與設計的跨學科合作逐漸形成?!笆裁磿r候,用什么方法,才能把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技術成就,變成一種成熟、高級的藝術,這個問題至關重要,在人類文化中具有深遠的意義”。
現(xiàn)代設計教育的發(fā)源地包豪斯所蘊含的獨特精神:“藝術家要面向生活,關心實用藝術,藝術與技藝相結合,創(chuàng)建一個為現(xiàn)代革新的設計師組織,包豪斯的成員就是以這樣的目標走到了一起,這是以一種理想方法所存在的共同體,也成為一種新信念的鮮明標志。”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藝術設計教育的理念也有了新的發(fā)展——技術的日益成熟使得平面設計更容易表現(xiàn)出一種文化的活力;但藝術設計并沒有因為技術的進步而更容易達到“技術與藝術的新統(tǒng)一”,反而出現(xiàn)背離的悖論?!艾F(xiàn)代手工藝運動”試圖保持文化屬性上的傳統(tǒng)與新材料、新技術之間的平衡,更好的繼承前人已有的研究思路,理論基點。
按照新時代學科的發(fā)展軌跡,我們提出當代的藝術設計教育重要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實現(xiàn)“科技、藝術與人文的統(tǒng)一”。這些理論依據為交叉性實驗教學研究提供了可行性。
關于“實驗”的本體研究,有助于定義藝術設計實驗教學的概念,有助于理清實驗與理論之間的關系,有助于科學構建實驗教學體系。
1.設計學院設置設計車間或實驗工廠的必要性,以實驗室為主要創(chuàng)作平臺,在構建實驗教學體系中,重塑傳統(tǒng)工藝與傳統(tǒng)文化。
2.跳出小課程的局限,強化課程與課程的鏈接,建立合理的課程群體系。
3.強化平面設計基礎課程與軟件教學的交叉學習,如Photoshop、CAD、Flash、Illustrator、Indesign 等,這些都是功能非常強大的設計工具,能幫助學生對設計的內容加以展示與調整。
4.開展主題性教學和實驗性教學。
5.研究課題設計的學科交叉問題與強化作業(yè)編排中趣味性、邏輯性。
交叉性教學的實驗,嘗試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設計敏感和延伸力,對于良好的設計思維習慣和較為理性的設計判斷能力的形成具有明顯的積極作用。
1.強化平面設計專業(yè)結構性課程如圖形、字體、編排設計等與技術性課程的交叉。課程實驗嘗試課程自身的設計,如字體設計課程的漢字實驗設計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以“自己的名字”設計自我推廣海報,一名一世界,一名一主題,不同的字體設計和手法風格,從文化主旨和創(chuàng)意思維,從設計概念和材料介入,設計語境都是實驗的過程。
2.開展主題性設計教學,以特定的文化性主題為切入口,以方法推導、線索演繹實現(xiàn)創(chuàng)意和基礎、材料、媒介與理論的整合,通過主題的語境與意義將各門類知識與技能進行集結于交叉,通過資源采集,調研考察,信息分析,方法選擇,文本協(xié)作,片段實驗,媒介表達等層面的展開與實現(xiàn),完成主題設計。
3.開展實驗性設計教學,提煉具學院特色的概念設計,進行前衛(wèi)性、未來性以及“反”的設計,運用意義、象征、符號、隱喻等手法,注重設計的文本形式,吸收積極健康的當代藝術的內涵與樣式。嘗試表現(xiàn)的綜合性與交叉性,通過過程的探索,體驗設計的游戲性與個人的趣味性。
4.利用綜合學院的多學科優(yōu)勢,積極吸收文學、音樂、舞蹈、傳媒、建筑的表達方式與形式語言,生成具有邊緣色彩與綜合形態(tài)的樣式。如借鑒建筑學的理論模型與研究方法,從建筑文化、參數化設計、影像建筑學、概念設計的研究中得到智性開發(fā)。從基礎教學課題設計方法中獲得直接的技術游戲的啟示,將積極向上的當代藝術所體現(xiàn)出來的思想睿智與求異心理及創(chuàng)意思維、設計方法聯(lián)系起來,使設計、教學、研究具有更為寬廣的當代視域與全球文化背景。
5.平面設計教學及實踐提倡適當模糊設計藝術與“純藝術”設計之間的距離,打破包括動態(tài)與靜態(tài),平面與立體、空間之間的隔閡,并融合數碼媒體與多種材質、媒介、技法的表現(xiàn)效果??萍寂c設計的互動,人機界面與日常生活的無縫結合正在延伸?!霸O計已經放棄了用視覺激發(fā)人們的情感,而是延伸到了與其他感官的融合”。
6.教學的根本所在是課題設計與作業(yè)編排,盡可能做到邏輯性與趣味性的結合,思辨性與游戲性的結合,發(fā)散性分析性的結合;強調原創(chuàng)性與實驗性,從主體的深刻性、資源的廣泛性、方法的戲劇性、媒介的豐富性等方面尋找切入點。如設計基礎的課題設計與作業(yè)編排,從建筑藝術、當代藝術、影像、文學等多學科與層面的課題實驗性是對平面設計在過渡與轉型的今天的重要探索,在教學中,以實驗的精神和有效的實驗方法,對平面設計的形態(tài)、樣式、功能進一步思考和嘗試。
“實驗性是對平面設計在過渡與轉型的今天的重要探索,在教學中,以實驗的精神和有效的實驗方法,對平面設計的形態(tài)、樣式、功能進一步思考和嘗試?!痹谄矫嬖O計教學中,有效的實驗課題使學生通過實踐,提出更多的問題、解決更多的問題。
[1] 阿加特·霍夫曼.感應環(huán)境.[J] . 藝態(tài). 2010
[2] 何方.平面設計實驗性教學實踐析. [J] .美術與設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