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琴 羅偉國 韓 麗
(廣東省高要市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科,廣東 高要 526040)
耳屏軟骨膜行鼓膜成形術的臨床療效觀察
李 琴 羅偉國 韓 麗
(廣東省高要市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科,廣東 高要 526040)
目的了解自體耳屏軟骨膜在鼓膜修補術后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30例單純型鼓膜穿孔的慢性中耳炎不伴有慢性乳突炎及膽脂瘤,或外傷性鼓膜穿孔不愈的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術后隨訪半年,外傷性鼓膜穿孔不愈行鼓膜修補術后患者10例聽力基本恢復正常水平,鼓膜生長情況良好。伴有慢性中耳炎患者其鼓膜穿孔直徑>5mm在術后1個月鼓膜再次穿孔,余19例全部愈合,聽力恢復均較術前有所提高。結論在用耳屏軟骨膜行單純性鼓膜穿孔修補術對病例的選擇非常重要。
鼻內鏡;耳屏軟骨膜;耳科手術;鼓膜穿孔修補術
鼓膜穿孔在耳鼻咽喉科屬于一種常見疾病,鼓膜修補術在耳科疾病上也顯得比較重要;修補鼓膜穿孔提高聽力是耳科臨床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2]。我科2010年至2012年選用患者自體耳屏軟骨膜在內鏡下行鼓膜穿孔修補術30例,先將療效和經驗體會介紹如下。
1.1 臨床資料
30例鼓膜穿孔患者中,10例為外傷性鼓膜穿孔3個月以上不愈者,其中有男性2例,女性8例,年齡17~30歲,中位年齡25歲,均為單側鼓膜緊張部中央穿孔,穿孔直徑均<5mm,顳骨高分辨CT均顯示鼓室及乳突未見異常,聽骨鏈完整,純音聽閾測試聽閾為30~40db輕度傳導性聾,咽鼓管功能均良好。余20例為慢性單純性中耳炎患者,病程為2~5年不等,干耳均超過1個月;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齡為28~45歲,均有反復耳流膿病史,均為單側耳疾,鼓膜穿孔部位為緊張部,穿孔直徑其中1例約6mm,余均<5mm,顳骨高分辨CT顯示鼓室及乳突均無肉芽及膽脂瘤,聽骨鏈完整,純音聽閾測試聽閾為35~50db傳導性聾,咽鼓管功能良好。
1.2 方法
30例鼓膜穿孔患者均在局麻下行鼓膜修補術,手術選用直徑為4mm的STORZ鼻內鏡及顯像系統(tǒng)進行手術操作。用75%酒精進行常規(guī)消毒。耳屏切口使用1%利多卡因浸潤麻醉,鼓膜使用浸有1%丁卡因棉片填放行表面麻醉;先用小圓刀沿患者同側耳屏的游離緣切開皮膚,分離一側耳屏的軟骨膜,取出大小約1.5cm×1.0cm的一塊,鋪平,自然晾干備用,再將耳屏切口予以縫合。用鼓膜尖針切開并分離距穿孔內緣約1~1.5mm寬的上皮層,盡量使切除的上皮保狀持完整的環(huán)形,再以杯狀鉗咬除,使穿孔邊緣形成新鮮的創(chuàng)面,再用小刮匙經穿孔處伸入鼓室,搔刮穿孔周圍殘余鼓膜的黏膜層上皮,造成新鮮的創(chuàng)面,清除鼓膜內側的鱗狀上皮,將浸泡氧氟沙星滴耳液的明膠海綿碎塊均勻填入鼓室內使其達到、但不超過鼓膜穿孔平面,修剪好晾干備用的耳屏軟骨膜,鋪放于殘余鼓膜及明膠海綿之間,軟骨膜展平使其完整封閉穿孔,移植的軟骨膜邊緣至少要超過穿孔內緣2mm以上,才能保證手術的成功率。在殘余鼓膜和移植的軟骨膜外面填放明膠海綿碎塊,填放時要均勻受壓,最后在外耳道填塞碘仿紗條用來固定明膠海綿,碘仿紗條在填塞2周后予以拔除;術后全身使用一代頭孢抗菌素5~7d預防感染,可適當加用復方血栓通加強殘余鼓膜的血供,促進鼓膜的再生愈合。
所有患者均隨訪半年以上,外傷性鼓膜穿孔的10例患者,術后鼓膜均愈合良好,無紅腫及滲出,純音聽閾復查聽力均較術前提高10~15db,慢性中耳炎的20例患者中,其中術前鼓膜穿孔直徑>5mm的術后3個月觀察鼓膜穿孔邊緣仍有直徑為2mm的小穿孔,術后隨訪半年,鼓膜穿孔仍沒有完全愈合,但復查純音聽閾,聽力較前有提高10db,余19例患者術后鼓膜完全愈合,均獲得干耳。
鼓室成形術是治療慢性中耳炎靜止期、重建和改善聽力最有效的方法。隨著耳顯微外科的發(fā)展和耳內鏡的臨床應用,鼓室成形術的成功率不斷提高。鼓膜修補術在中耳手術中又稱為Ⅰ型鼓室成形術,在鼓室成形術中是最基礎的一種;早從1640年Marcus Banzer用豬膀胱膜覆于小象牙管上以作人工鼓膜,采用蠟紙、橡皮膜、雞蛋膜、火棉膠、金箔、棉片、塑料片等貼補穿孔,手術修復鼓膜穿孔始于1878年,隨著醫(yī)學不斷地發(fā)展,手術方式的不斷改進,移植材料的不斷更新,自體耳屏軟骨膜作為鼓膜修補術的材料不失為最佳的選擇之一,通過內鏡經外耳道手術,僅僅在耳屏游離緣做一小切口,創(chuàng)面小,愈合快,患者痛苦小。
在鼓膜修補術中,手術適應證的選擇也很重要:①鼓膜穿孔位于緊張部,已控制的炎癥反應;②鼓室黏膜色澤正常,無廣泛的鱗狀上皮化生;③聽力測試結果提示聽骨鏈完整,活動好;④良好的咽鼓管功能對于產生和保持中耳含氣腔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⑤顳骨CT掃描示鼓室及乳突正常。對于使用耳屏軟骨膜作為修補鼓膜的移植材料,鼓膜穿孔直徑盡量選擇<5mm的中小穿孔,因為耳屏軟骨膜大小有限,若大面積的穿孔會因為修補材料不足而導致手術失敗,從本組資料結果可見,慢性中耳炎患者中鼓膜穿孔>5mm,由于術中需要對殘余鼓膜內緣切除1~1.5mm的寬的上皮層,這樣一來穿孔的直徑就要增大,備用的耳屏軟骨膜就不夠用來修補穿孔,即使勉強貼補上,日后在愈合的過程也比較容易再次穿孔導致手術失敗;對于較大的鼓膜穿孔可以選擇顳肌筋膜作為移植材料,大小可以按所需修剪。選擇使用鼻內鏡進行操作是由于鼻內鏡內徑較寬,視野較大,比較適合外耳道寬敞的患者;若患者耳道相對狹窄科選用內鏡小的耳內鏡,操作空間會比較寬敞。
耳屏軟骨膜作為鼓膜修補的移植材料在如今的耳微創(chuàng)手術當中已經被廣泛使用。病例的選擇,適應癥的把握,以及手術當中細心操作,可大大提高手術的成功率。
[1] 陳錫輝,劉敏,熊觀霞,等.內鏡下鼓膜成形術[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05,(3):18-19.
[2] 黃選兆,汪吉寶.實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888-890.
R764
B
1671-8194(2013)17-0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