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敏,周 琴,肖 俐,左明煥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腫瘤科,北京 100078)
術后胃癱綜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一種手術后非機械性梗阻,以胃排空障礙為主要征象的胃動力紊亂綜合征,臨床保守治療為其主要治療手段[1]。PGS一旦發(fā)生,持續(xù)時間較長,嚴重影響患者手術后機體功能恢復和生活質量,是腹部手術后患者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自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應用桔梗半夏湯治療外科手術后胃癱患者11例,均在3周內恢復,平均12.5d,效果滿意,現總結如下。
11例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齡51~78歲,中位年齡62歲,均為腹部占位病變行開腹手術患者,其中胃癌術后4例(殘胃 >1/3),十二指腸壺腹癌術后2例,胰腺良性腫瘤術后1例,膽管癌術后2例,食道癌術后1例,結腸癌術后1例。均經禁食、胃腸減壓、靜脈營養(yǎng)、胃動力藥物等保守方法治療無效患者而轉入我院,筆者接治前保守治療最短為術后18d,最長為74d,平均33.5d。
關于術后胃癱綜合征的診斷目前仍有很多爭論,國際上尚無統(tǒng)一的診斷標準[2],國內多采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提出的診斷標準[3]:(1)術后胃腸減壓引流量>800ml/d,且持續(xù)時間>10d;或腸蠕動功能恢復后,進食或進食后不久出現腹脹、嘔吐(24h>800m1),仍需胃腸減壓;(2)經 X線造影,結合胃鏡檢查,證實胃無蠕動或造影劑線性進入十二指腸并排除機械性梗阻因素;(3)無明顯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4)無引起胃癱的基礎疾病,如糖尿病、結締組織病、內分泌失調等;(5)近期未應用影響平滑肌收縮的藥物史等。
11例患者 PGS均發(fā)生于手術后6~12d,肛門已排氣,已進流質飲食或改進半流飲食后,上腹飽脹壓迫感,惡心、嘔吐,嘔吐物為大量胃液和宿食,腹部無明顯壓痛,胃內可聞及振水音,胃腸減壓引流量均>800ml/d。均經上消化道造影并經胃鏡及 CT或MRI檢查證實無腫瘤復發(fā)、機械梗阻,確診為 PGS患者。胃鏡均提示,發(fā)現胃腔(或殘胃)內有較多液體潴留;口服泛影葡胺或碘氟醇行上消化道造影,動態(tài)觀察胃腸內造影劑的情況,見胃蠕動明顯減弱或無蠕動,胃內大量液體潴留,胃排空明顯延遲,腸蠕動基本正常。11例患者均測定空腹血糖,10例無明顯異常,其中1例78歲男性患者血糖略高,糖化血紅蛋白正常,經內分泌科會診不能診斷為糖尿病。
11例患者在消除憂郁情緒、胃腸減壓、靜脈營養(yǎng)的同時給予中藥桔梗半夏湯口服,并調整靜脈營養(yǎng)及胃腸減壓策略:(1)半夏桔梗湯濃煎100ml少量、頻服為主,每日3次,每次10~30ml,直到患者完全進食并隨證加減調理;(2)減少患者靜脈營養(yǎng)(逐漸減少20~50%);(3)改胃腸持續(xù)減壓為按需減壓,即口服中藥前開放胃腸減壓排空胃潴留,夾閉后口服中藥,出現飽脹感后再開放胃腸減壓。結果3例患者口服中藥后飽脹感消失,不需胃腸減壓,第1周內即恢復進食;5例患者2周內恢復進食,3例患者在第3周恢復進食,恢復較慢的1例第19天恢復正常進食,最快 1例第 3天即恢復進食,平均12.5d,均無明顯不良反應,且6個月追訪均無復發(fā),效果滿意。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明確指出:“滿而不痛者,此為痞?!薄妒備洝I吐》說:“嘔吐者,胃氣上而不下也?!惫饰赴c應屬中醫(yī)“痞滿”、“嘔吐”、“胃脹”范疇。中醫(yī)理論認為,脾胃同屬中焦,脾主運化、主升清,胃主受納、腐熟水谷、主通降,與脾相表里,即“脾升清陽,胃降濁陰”。中醫(yī)認為手術傷及人體氣血,導致脾失運化,胃失和降,脾不升清,胃不降濁而出現進食腹脹、嘔吐等上述癥狀。另外,中醫(yī)認為“陽主動,陰主靜”,因此胃癱還存在陽氣不足或陰寒內盛的情況,即“脾不升清陽,胃不降濁陰”是胃癱的病機所在。因此,治療思路就是恢復脾胃之升清陽、降濁陰的功能。桔梗半夏湯出自《醫(yī)效秘傳》卷三,方藥組成為:桔梗6~9g,半夏9~15g,陳皮9~15g,茯苓 15~30g,甘草 6~9g,生姜 6~9g,主治腹脹滿、正虛邪勝、陰陽不和、清濁相混者,正合胃癱之用。服用方法是上藥水濃煎100ml后少量、頻服,每日1劑,分3次口服,配合胃腸減壓吸引之后口服10~30ml,病人不耐受口服可以肛門緩慢滴注保留,同時可以輔導患者順時針按摩上腹部及適當散步、運動以促進恢復?;颊唢嬍郴謴秃罂筛鶕颊咔闆r繼續(xù)隨證加減調治。如脾胃陽虛者加干姜、小茴香、蜀椒等;胃熱者可加黃連、石膏、栝樓等;泛酸燒心者可加黃連、吳茱萸、瓦楞子等,臨床療效也非常好。
很多病人來我院尋求中醫(yī)治療之前已采用了多種辦法,最后被告知的還是“耐心等待”!靜脈營養(yǎng)、禁食水、胃腸減壓是手術后胃癱治療的主要內容[4]。靜脈營養(yǎng)是為保證患者生命所需的各種營養(yǎng)物質,但是病人在全靜脈營養(yǎng)的情況下往往很難有進食的欲望。筆者認為“饑餓感”缺失也是導致胃癱恢復較慢的一個因素,因此適當減少靜脈營養(yǎng)能量,給患者自體調整出“饑餓感”的機會,往往對于胃癱恢復有利。術后胃癱是手術后胃的功能性疾病,禁食水、持續(xù)胃腸減壓能夠緩解患者胃潴留導致的飽脹感及惡性嘔吐等不適癥狀,但同時也阻礙了胃的正常反饋。腦腸軸神經系統(tǒng)記憶假說[5]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功能性胃腸病的根源。簡單來講,術后胃癱是由于手術打擊導致胃功能失憶,因此按需胃腸減壓,恢復患者平素進食規(guī)律,每日三餐給予中藥口服恢復胃腸功能神經記憶,對于胃功能的恢復有利。本文也證實了這一點。長時間胃癱不能恢復的患者往往情緒比較低落、不愛活動,中醫(yī)講“憂思則傷脾”,因此與患者多交流、消除其憂郁的情緒、鼓勵其多運動也是術后胃癱臨床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上所述,半夏桔梗湯方義符合術后胃癱患者的中醫(yī)病機,在調整保守治療策略的同時,給予半夏桔梗湯治療術后胃癱療效確切,無明顯不良反應,且胃功能恢復后均無復發(fā)。
[1]秦亞東,王英,趙玉農,等.胃大部切除術后胃癱的治療[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5,8(5):464-465.
[2]宋瑞,陳學謙,姜占武.手術后胃癱綜合診治進展[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09,12(6):511-513.
[3]秦新裕,劉鳳林.術后胃癱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消化雜志,2005,25(7):441-442.
[4]朱寶平,陳明,張鵬,等.腹部手術后胃癱的臨床分析[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21(4):396-397.
[5]吳立平,史維.功能性胃腸病的根源-腦腸軸神經系統(tǒng)記憶假說[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6,14(26):2617-2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