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雯
云南省昆明市經開人民醫(yī)院,云南 昆明 650217
牙科畏懼癥是指患者在牙科治療中所具有的緊張、害怕、憂郁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在行為上表現出來的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抗拒治療的現象。它對兒童牙病的準確診斷及徹底治療均有較大影響,是兒童牙病診治中的一大障礙,這種畏懼感可能使患兒產生不良的思想負擔和心理陰影而影響到身心的健康成長,甚至延至成人期,在他的一生中留下恐懼的陰影。由于兒童的心理生理均未發(fā)育完全,因此兒童牙科畏懼癥在臨床上較常見。
兒童牙科畏懼癥是一種條件性的、特定的恐懼,一般由以下原因引起:①直接的不良就診體驗:如陌生的環(huán)境、操作中的疼痛、醫(yī)生不友好態(tài)度等,在其他科室受創(chuàng)傷的經歷也會造成兒童牙科畏懼癥。②間接的不良就診體驗:由家人、伙伴的不良就診體驗而產生的替代感受,或由其他途徑間接得到的關于牙科治療的威脅性信息。③家長或他人等平時用來嚇唬小孩而留下的陰影。
行為心理療法:心理治療對兒童牙科畏懼癥患者具有積極的影響,可以幫助患兒識別消極信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對擔憂的承受能力,減少對擔憂的不良認知和行為反應。
興趣培養(yǎng)法:對初診患兒首先進行語言交流,在操作中把牙鉆比喻成小噴頭給牙齒洗澡,把拔髓比喻成捉牙齒里的小蟲子,把充填比喻成在牙齒上烤蛋糕等,降低兒童的恐懼心理,激發(fā)兒童的好奇心理。
榜樣法 (模仿法):可以通過前面做過治療的小朋友現身說法告知不可怕或通過觀看合作患兒就診錄像了解治療過程,從而降低焦慮。
放松訓練法:首先為患兒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的診療環(huán)境,如診室擺設小玩具,診療過程中放一些輕音樂等。然后通過轉移注意力,逐步進行治療等方法降低兒童的恐懼和焦慮心理。
鼓勵法:可以在治療前給患兒鼓勵、戴高帽,說這個小朋友很勇敢,不怕痛,有的小朋友為了表現勇敢,就可能很好的配合治療。
應用無痛治療技術:導致兒童牙科畏懼癥的因素很多,但是在診治過程中對疼痛的難以忍受,顯然是最主要的危險因素。特別是高速牙鉆切割牙體組織、制備洞形、開髓時的疼痛,使大多數患者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牙科畏懼癥。因此,盡量減輕診治過程中的疼痛或無痛,是減少兒童恐懼的最主要手段。
化學機械去腐技術:在對門診患兒的尋問調查中發(fā)現害怕疼痛是他們畏懼牙科治療的最主要原因,其次高速旋轉的手機發(fā)出的聲音和噴出的高壓氣水也是他們恐懼的原因。用一種溫和的非創(chuàng)傷性的去腐技術非常適用于兒童齲齒的治療,如用含有次氯酸鈉等化學藥品或配合特殊設計的手工機械將其輕柔的把軟化齲壞牙本質去除。此方法去腐過程中沒有渦輪機的震動和噪音,使患兒平靜,減少恐懼感的發(fā)生,減少牙髓牙本質復合體的刺激,有效減輕疼痛,減輕患兒緊張恐懼的心理,減少牙科畏懼癥的發(fā)生,使患兒主動配合治療,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間接失活術:以往的開髓失活法,由于首診開髓引起的疼痛,往往給病兒留下口腔治療的惡性刺激,從而給復診造成困難,這種醫(yī)源性創(chuàng)傷是兒童牙科畏懼癥產生的主要原因。利用乳牙牙本質小管粗大的特點,采用間接失活術避免疼痛,有效地減少了牙科治療給患兒帶來的身心傷害,有效地減少兒童牙科畏懼癥的發(fā)生,值得在臨床上加以推廣。
綜合治療:兒童牙科畏懼癥成因中包含了醫(yī)源性因素、心理方面的因素以及兒童家庭方面的因素,因此需要牙科醫(yī)師、心理醫(yī)生、患兒及家長各方面共同努力協同解決。尤其是牙科醫(yī)師,不僅應具備嫻熟的操作技能,確保良好的麻醉效果,還應掌握一定的兒童心理衛(wèi)生知識,具有觀察、分析和處理兒童心理和行為的能力,從而把兒童牙科畏懼癥降到最低限度,使治療順利進行,并獲得滿意療效。同時應加強口腔健康教育,尤其要引起兒童家長的重視,使兒童牙病早預防、早發(fā)現、早治療,從而進一步維護兒童的口腔健康狀況。
根據口腔權威專家的統(tǒng)計與分析:口腔科患兒牙科畏懼癥產生的因素是多方面,因此,在治療中,醫(yī)護人員要耐心地向患兒講解診治方案及過程。另外,醫(yī)務人員在治療過程中,也要盡量避免操作失誤,從而進一步減輕患兒的心理負擔,以達到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