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霞
河南睢縣中醫(yī)院,河南 睢縣 476900
頸椎病是骨科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多見于中老年患者,但隨著近年來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和人們不良習慣的養(yǎng)成,此類疾病的發(fā)病年齡也逐漸降低,發(fā)病率逐漸增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已逐漸引起臨床上的重視[1]。筆者為探究針灸結合頸椎牽引治療此類疾病的療效,對我院近年來收治的此類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我院自2008年4月至2012年3月之間所收治的54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資料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組的原則將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7例,其中觀察組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齡32~73歲,平均(56.1±9.4)歲;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0例,年齡33~72歲,平均 (57.1±9.2)歲。以上患者臨床表現主要為頭疼、頭暈、耳鳴、體位性猝倒且頸椎側彎后伸時癥狀加重,入院后均經影像學確診為頸椎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上并不顯著,具有可比性 (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單純頸椎牽引的方法進行治療:患者取坐位,待患者以舒適姿勢坐下后囑咐患者充分放松全身肌肉,采用中立位牽引,重量逐漸由4kg加至8kg,30min/次,1次/d,每一周為一療程;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針灸進行治療,取穴主穴包括大椎、風池、百會、太陽及頸2~5夾脊穴,隨證取穴包括肩井、肩髃、合谷、外關及曲池等,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將針刺穴位暴露,常規(guī)消毒后針刺入穴,患者得氣之后采用平補平瀉法每10min行針一次,每次留針30min,1次/d,每一周為一療程。治療結束后統(tǒng)計并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結果。
1.3 療效評定 按照患者恢復情況分為治愈、好轉和無效[2]。治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可正常生活及工作;好轉: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減輕,不影響正常生活及工作;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未明顯減輕,仍對正常生活及工作造成影響,或出現加重。以治愈和好轉統(tǒng)計總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錄入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組間數據對比采用t值檢驗,方差值P<0.05視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治愈率為70.37%(19/27),總有效率為92.59% (25/27);對照組患者的治愈率為55.56%(15/27),總有效率為66.67%(18/27),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 (P<0.05)。
有文獻指出[3],椎動脈型頸椎病發(fā)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頸椎的不穩(wěn)定性導致椎間盤側方突出以及鉤椎關節(jié)的增生壓迫椎動脈使之發(fā)生狹窄、阻塞等情況,從而導致患者產生一系列由于椎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臨床癥狀。本病的病機尚無明確定論,但普遍認為頸椎不穩(wěn)和骨贅的形成是導致患者發(fā)病的主要因素,從本文患者的情況來看,多數患者存在長時間伏案工作或坐姿不良的現象。
從中醫(yī)理念來看,此類病癥屬于“眩暈”范疇,患者肝腎虧虛以致風寒濕邪入侵,瘀阻經絡,氣滯血瘀而致發(fā)病。體位牽引是目前臨床采用保守治療的主要方法,能夠幫助患者放松頸部肌肉,解除組織粘連,拉伸頸椎,增寬椎間隙以便椎體各個位置的恢復,同時調節(jié)椎動脈和橫突孔的位置關系,幫助恢復椎動脈的血液循行。但是從目前的文獻資料和本文的臨床資料來看[4],單純應用牽引治療并不能夠取得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因此筆者加用針灸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針灸能夠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的效果,取風池、大椎、百會、太陽以及夾脊諸穴能夠緩解腦血管缺血痙攣的癥狀,舒張血管,促進血液循行,改善腦部供血不足,起到治療的目的。
綜上所述,針灸結合頸椎牽引用于治療頸椎病的臨床效果顯著,相較于單純采用牽引進行治療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值得在臨床上加以推廣和應用。
[1]劉智斌,楊利學,牛曉梅,等.旋轉角度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60例[J].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32(2):29.
[2]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療好轉標準[M].第五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8:511~512.
[3]黃開云.龍氏正骨手法治療頸椎病頸型的臨床應用[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0,9(2):42.
[4]張大新.脊椎牽引在治療脊柱軟組織損傷中的生物力學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研究會骨傷科專業(yè)委員會軟組織學組研討會資料匯編,20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