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剛明
(河南省平頂山市中醫(yī)院,467099)
項背肌筋膜炎是指項背部肌肉、筋膜等軟組織因外傷、勞損或外感風寒引起無菌性炎癥反應而導致項背部疼痛的一種疾病,又稱項背肌纖維組織炎。筆者近幾年來用針刺加走罐治療此病72例,取得較理想療效,現(xiàn)總結如下。
所有病例均為本院門診患者,其中男39例,女33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63歲;病程最短5d,最長6年,其中病程<1個月者15例,1~3個月者28例,3~6個月者17例,半年以上者12例;左側患病29例,右側患病31例,雙側患病12例。
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背肌筋膜炎的診斷依據(jù):①可有外傷后治療不當、勞損或外感風寒等病史。②多發(fā)于老年人,好發(fā)于兩肩胛之間,尤以體力勞動者多見。③項背部酸痛,肌肉僵硬發(fā)板,有沉重感,疼痛常與天氣變化有關,陰雨天及勞累后可使癥狀加重。④背部有固定壓痛點或壓痛較為廣泛。背部肌肉僵硬,沿骶棘肌行走方向常可觸到條索狀改變。X線攝片檢查無陽性體征。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病變位于項背部。③無不適于針刺及拔罐的患者,如嚴重心、肝、腎及血液系統(tǒng)疾病、皮膚病、婦女妊娠期。
針刺法:取穴:阿是穴(項背部壓痛點、條索狀改變處)、天柱、風池、天宗、曲池、昆侖。針刺方法:患者俯臥,暴露取穴部位,穴位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用適當規(guī)格的一次性不銹鋼毫針針刺雙側曲池、天柱、昆侖穴,病側天宗、風池穴(雙側患病針雙側),背部阿是穴平刺,有條索、結節(jié)者針刺平行穿過條索或結節(jié),留針30min,其間行針1~2次,用捻轉瀉法,每日針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d,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走罐法:針刺結束后,充分暴露項背部,在項背部涂適量紅花油,選中號玻璃火罐,用閃火法拔罐,在患處及其周圍走罐,至局部皮膚潮紅或出現(xiàn)瘀點為度,走罐后選用大號火罐在阿是穴處刺絡拔罐,并留罐5~10min,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背肌筋膜炎的療效評定標準。治愈:背部疼痛、沉重感與體征消失,活動自如,半年內(nèi)無復發(fā);好轉:癥狀體征基本消失,但活動時或天氣突變時稍感不適;有效:癥狀體征改善,勞累及天氣變化時仍疼痛;無效:癥狀體征與治療前無變化。
經(jīng)2個療程治療,治愈53例,占73.6%;好轉11例,占15.3%;有效8例,占11.1%;無無效病例。
病程與療效統(tǒng)計:<1個月15例,治愈14例,好轉1例;1~3個月28例,治愈25例,好轉2例,有效1例;3~6個月17例,治愈9例,好轉5例,有效3例;>6個月12例,治愈5例,好轉3例,有效4例。病程在3個月以下者治愈率高于3個月以上者。
患者,女,32歲。項背部間斷性疼痛酸脹不適2年余。因長時間低頭工作、受涼后加重5d就診。查體:頸曲正常,雙側椎旁肌肉緊張伴壓痛,肩背部肌肉緊張、僵硬,雙側肩胛骨內(nèi)緣有明顯壓痛,可觸及條索狀結節(jié),活動受限。椎間孔擠壓試驗(-),臂叢神經(jīng)牽拉試驗(-),X線片檢查未發(fā)現(xiàn)異常。經(jīng)上述治療13次后,項背部疼痛消失,并無其他不適。隨訪半年未復發(fā)。
項背肌筋膜炎是引起項背及頸肩部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現(xiàn)為項背部疼痛不適,僵硬板滯,活動受限,常累及斜方肌、菱形肌和肩胛提肌等,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與生活,多因外傷、勞累及慢性勞損、感受風寒濕等引起。本病屬于中醫(yī)學“痹證”范疇,肝腎氣血虧虛、氣滯血瘀為內(nèi)因,外感風寒濕及外傷失治是其外因,患者無論虛實皆因脈絡受阻、氣血不通、筋脈失養(yǎng)所致,中醫(yī)治療重在祛風除濕、行氣活血、舒筋通絡。本療法針刺與火罐配合可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通過針刺可祛風行氣,通絡止痛。由于本病病灶面積較大,而走罐可加大治療覆蓋面,更適合于本病的治療,走罐可起到溫經(jīng)散寒、除濕、舒筋通絡、活血止痛作用,同時走罐時外涂紅花油等,既起到潤滑作用,又可增強走罐的活血通絡作用,走罐后刺絡拔罐更可加強病變中心點的治療。
針罐結合可有效地修復受損組織,促進局部炎癥消散,解除肌肉痙攣,達到祛風除濕、溫經(jīng)散寒、行氣活血、舒筋通絡止痛的作用。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