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華
(吉林省大安市臨江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吉林 大安 131300)
中藥方劑治療頸源性高血壓50例的觀察和體會
王榮華
(吉林省大安市臨江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吉林 大安 131300)
頸源性高血壓;中藥方劑治療;體會
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社會競爭力的增強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壓力逐漸加大。越來越喜歡長時間上網的人數逐漸增加,具有長時間看電視、長時間低頭、伏案作業(yè)或高枕入眠等行為習慣的人較多,很容易使人體中靈活性最大、活動頻率最高的脊髓節(jié)段頸椎因承受負荷過大而勞損,甚至發(fā)生退變以致影響到鄰近組織,并可因自主神經和血管受累導致血壓升高,從而出現一系列高血壓病的癥狀。此類患者因病因主要在于頸椎,故而這種頸源性高血壓用降壓藥物治療并不理想。筆者應用中藥方劑治療50例頸椎性高血壓患者,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50例患者均為來我院就診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齡介于30~74歲之間,平均年齡58歲。收縮壓通常在140~164 mmHg之間,舒張壓在90~106mmHg之間。所有患者均排除原發(fā)性高血壓和繼發(fā)性高血壓,所有患者的門診或住院期間X線檢查顯示:頸椎曲度變直甚或反曲,或椎體增生,或鉤椎關節(jié)左右不對稱,項韌帶鈣化等表現。
1.2 診斷標準
患者具有以下特征者,可明確診斷:①臨床表現:頭痛、頭暈、心悸,視力模糊,后頸枕部麻脹或疼痛,上肢內側至無名指、小指麻木;②X線片、CT、MRI等檢查均符合頸椎病診斷標準;③血壓變化與頸部癥狀相關,排除原發(fā)性高血壓、腎性高血壓及其他原因導致的血壓異常;④患者多伴有面色潮紅,出汗多,心率加快等交感神經興奮的癥狀;⑤應用降壓藥試行性治療,癥狀無改變或改變不明顯;⑥中藥治療后血壓下降或恢復正常水平。
1.3 治療方法
臨床治療時,依據辨證施治的原則給予相應中藥方劑:①肝腎虧虛為主者,應用天麻鉤藤飲隨證加減,以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②痰濁中阻、清陽不升者,應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此為溫涼并濟,補瀉兼施之劑,為氣虛痰厥,頭病眩暈之專方。③筋脈痹阻、氣血淤滯者,應用桃仁四物湯化裁以主之,中醫(yī)認為:“調血者,當求之于肝也”,是方乃肝經調血之專劑。
1.4 療效判定標準
①痊愈:頸椎病癥狀表現消失,血壓恢復正常,隨訪6個月無復發(fā)。②顯效:頸椎病癥狀明顯改善,血壓正常,偶有復發(fā),但治療后血壓可恢復正常。③有效:頸椎病癥狀緩解,血壓降至臨界水平,易復發(fā)。④無效:癥狀及血壓無改善或病情加劇。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病例數。
2.1 治療結果
50例患者中,痊愈24例(48.0%),顯效15例(30.0%),有效10例(20.0%),無效1例(2.0%),總有效率98.0%。
2.2 典型病例
患者,女,53歲,機關干部,伏案工作30余年。近三年來年始經常頭痛、頭暈,自訴頭頸部僵硬,脹痛,右上肢內側至無名指小指麻脹,X線片顯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頸4~6椎體骨質增生;彩超提示:雙側頸動脈斑塊形成,內膜毛糙。曾自服“尼群地平”、“降壓靈”癥狀無明顯改善?;颊呔驮\時血壓160/96mmHg,舌紅苔黃脈弦。予天麻鉤藤飲加味:蜈蚣1條,地龍10g,祛風通絡,行氣止痛,川芎10g,桃仁10g,活血化瘀,理氣養(yǎng)血。煎服7付后癥狀明顯改善,服用14付后自覺癥狀完全消失,血壓降至114/82mmHg,堅持服藥40d,隨訪6個月無復發(fā)。
頸源性高血壓是指頸椎病時頸椎小關節(jié)錯位或增生的贅骨直接壓迫并刺激椎動脈,頸神經根;或頸椎椎骨狹窄,造成椎動脈受壓,導致椎動脈狹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反射性地使血管運動中樞興奮性增高,引起血壓增高。頸源性高血壓在臨床中極易誤診,很多患者都是按照普通的高血壓治療,但癥狀并沒有得到明顯緩解,有的醫(yī)生反而誤以為降壓藥效果不好而不斷更換藥品。
中醫(yī)將本癥列入“痹證”、“眩暈”等范疇。本病的發(fā)病機制是因勞損外傷,風寒濕邪侵襲人體。搏結于頸項筋骨關節(jié),加之氣血不足,復感外邪,而致頸項部經脈痹阻,氣血瘀滯而為病,而頸項為諸陽經之通路,頸項部經脈痹阻而致氣血不能上榮于頭面清竅,經脈空虛,髓海不足,腦失濡養(yǎng),故而眩暈發(fā)作,肝腎虧虛,痰瘀內阻,筋脈失養(yǎng)是本病的病機關鍵。
本病的治療關鍵在于舒筋活血,平肝潛陽,滋補肝腎。應根據患者的主證,予以辨證治療。天麻鉤藤飲(雜病證治新義)由天麻、鉤藤、石決明、梔子、黃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和茯神組成,方中天麻平肝熄風,鉤藤清熱平肝,方中為君;石決明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梔子、黃芩清瀉肝火,平肝降逆,方中為臣;川牛膝引血下行,益母草活血利水,兩者相伍使肝陽下潛而不浮越于上;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夜交藤、茯神寧心安神,為佐藥,適用于肝陽上亢之高血壓?,F代研究還表明,本方有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血液粘度、增加腦血流量的作用,可防止血管痙攣的發(fā)生。半夏白術天麻湯(《醫(yī)學心悟》)即二陳湯加白術、天麻,有燥濕化痰、平肝熄火之功效,主治風痰上擾所致的眩暈頭痛、胸悶嘔惡、舌苔白潤、脈弦滑[2]。桃仁四物湯(《萬氏女科》卷一)由歸尾、川芎、赤芍、丹皮、香附、元胡、紅花、桃仁和生地組成,主治筋脈痹阻、氣血淤滯者。
治療過程中,要教育患者注意改變行為和生活方式,避免長時間性低頭和伏案工作,加強頸部肌肉鍛煉,選用軟硬適宜、高度以個人拳頭豎起為準的枕頭,盡量將枕頭置于頸部而非頭枕部,使頸部肌肉得到充分休息,以改善腦部的血氧供應。
頸源性高血壓患者應該堅持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飲食,適當多運動,減少精神和心理壓力,以穩(wěn)定血壓。高血壓患者如同時伴有頸部不適,就一定要注意判斷是否為頸源性高血壓。此病的治療重點應放在原發(fā)病的治療而不是降壓,有些降壓效果不佳的患者,不妨治治頸椎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亦有應用其他中醫(yī)方法治療頸源性高血壓的報道[3-5]。
[1]宮曉燕,王健,楊海淼,等.中醫(yī)學實踐指南[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146-147.
[2]吳崇奇,朱進忠,毛雪靜,等.中醫(yī)方劑學[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221.
[3]楊宗勝,白海冰.整脊療法治療頸源性高血壓15例[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1,27(6):400-401.
[4]杭柏亞,李裕順.45°斜搬法治療頸源性高血壓106例臨床分析[J]. 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1998,6(2):48-49.
[5]呂建軍,王中林.推拿治療頸源性高血壓病的研究進展[J].光明中醫(yī),2010,25(3):542-543.
R255
:B
:1671-8194(2013)02-02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