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咳嗽是為清除氣道內(nèi)物質(zhì)(痰液)的一種突然爆發(fā)性呼氣動作,是指肺氣上逆作聲,咯吐痰液而言,為肺系疾病的主要證候之一[1]。咳嗽之證,病位主臟在肺,涉及肝、脾,久病及腎。不論邪從外入,或自內(nèi)而發(fā),均可累及肺臟,肺氣上逆而作咳。咳嗽之證,分為外感、內(nèi)傷兩大類。
1.1 苦杏仁 含苦杏仁甙、脂肪油、苦杏仁酶、苦杏仁甙酶、櫻葉酶、雌酮、α雌二醇、鏈甾醇等??嘈尤视兄箍绕酱饔弥委煾鞣N咳喘。風寒咳嗽,與蘇葉、半夏同用;風熱咳嗽,配桑葉、菊花同用;肺熱咳嗽,常與石膏、知母同用。潤腸通便治療腸燥便秘,常與火麻仁、當歸等同用。因有小毒,內(nèi)服不宜過量。嬰兒慎用。
1.2 款冬花 辛、微苦,溫。歸肺經(jīng)。潤肺下氣,化痰止咳:治寒熱新久各種咳嗽,為治咳要藥。治肺寒喘咳痰多,常與紫菀相須為用;治肺熱咳嗽,常與知母、桑白皮、杏仁配伍;肺虛咳嗽、痰中帶血者,可配百合同用。5~10 g,煎服。外感咳嗽者宜生用,內(nèi)傷咳嗽宜炙用。肺癰咳吐膿血者慎用??疃ㄅR床使用未見有中毒報道。用款冬花醚提取物給予不同的動物,均使動物出現(xiàn)狂躁不安、呼吸興奮、肌肉緊張、顫動、陣攣、驚厥而死亡。臨床使用雖未見有這種情況,但應(yīng)引起注意。
1.3 桑白皮 性味歸經(jīng)甘,寒。歸肺經(jīng)。瀉肺火,降肺氣,利小便。用于肺熱咳嗽,喘逆痰多以及面肢浮腫,小便不利等癥。常與川貝、黃芩、地骨皮、甘草同用。10~15 g,煎服。行水宜生用。平喘止咳宜炙用。肺寒咳喘忌用。桑白皮使用安全,臨床上未見有中毒病例報道。動物實驗用多種途徑給藥以及加大劑量給藥均未見中毒現(xiàn)象。提示該藥毒性小。
1.4 蘇子 生用或微炒,用時搗碎。性味歸經(jīng)辛,溫。歸肺、大腸經(jīng)。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治療痰壅氣逆,咳嗽氣喘。蘇子善降氣化痰,氣降痰消則咳喘自平,不論外感、內(nèi)傷所致痰壅氣逆的咳喘均可應(yīng)用,為治痰壅氣逆咳喘的要藥。本品長于降氣化痰,氣降痰消則咳喘自平,常配白芥子、萊菔子;若上盛下虛之久咳痰喘,則配肉桂、當歸、厚樸等溫腎化痰下氣之品。用量用法5~10 g,煎服。蜜炙則潤肺止咳之功較佳。蘇子使用較安全,未見中毒的報道[2],陰虛喘咳及脾虛便溏者慎用。
1.5 紫菀 根含紫菀酮、槲皮素、無羈萜、表無羈萜和揮發(fā)油,尚含紫菀皂甙,水解得常春藤皂甙元。性溫,味苦、辛。歸肺經(jīng)。潤肺下氣,消痰止咳。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勞嗽咯血。對呼吸系統(tǒng)的作用,紫菀有良好的祛痰、平喘及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紫菀煎劑體外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副傷寒桿菌、霍亂桿菌等革蘭陰性菌有抑制作用;抗腫瘤作用,紫菀有效成分有明顯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水煎服5~10 g,或入丸散。有實熱者慎服。紫菀入藥安全性好,未見有中毒的報道,亦未見有動物毒性試驗的報道。紫菀皂甙有溶血作用,故該品不宜靜脈注射。
2.1 外感咳嗽 疏風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湯、止嗽散加減麻黃 10 g,杏仁 9 g,甘草 6 g,百部 10 g,紫菀 10 g,荊芥 9 g,桔梗6 g,陳皮6 g,白前10 g,半夏6 g。祛風清熱,宣肺化痰,桑菊飲加減,桑葉9 g,菊花6 g,薄荷3 g,連翹10 g,前胡10 g,杏仁 10 g,桔梗 6 g,牛蒡子 9 g。
2.2 內(nèi)傷咳嗽 清熱化痰,肅肺止咳,清金化痰湯加減黃芩12 g,梔子 10 g,桑白皮 10 g,川貝母 9 g,瓜蔞 9 g,魚腥草 15 g,桔梗6 g,冬瓜子6 g。清肺平肝,瀉白散合黛蛤散加減,地骨皮 10 g,桑白皮 10 g,甘草 6 g,黃芩 12 g,青黛 6 g,海蛤殼12 g,梔子9 g,桔梗6 g。潤肺止咳,沙參麥冬湯加減,沙參9 g,麥冬 9 g,桑葉10 g,天花粉12 g,玉竹10 g,杏仁10 g,川貝母 9 g,桑白皮 10 g。
外感咳嗽患者,經(jīng)適當治療即可痊愈。內(nèi)傷咳嗽患者,經(jīng)適當?shù)闹委煟容p痰少,主要表現(xiàn)為一派虛象時,可進行康復療法??祻推诳煞譃榉侮幪摗⒎纹馓?、脾腎陽虛之類證候。肺陰虛者,可選用沙參、麥冬、玉竹、石斛、生地、百合、黃精等藥物;肺脾氣虛者,可選用人參、黨參、黃芪、白術(shù)、茯苓、山藥、扁豆、大棗、甘草等藥物;脾腎陽虛可選用附子、肉桂、冬蟲夏草、杜仲、川斷、菟絲子、枸杞子、補骨脂等藥物。同時均需配伍宣暢肺氣之品,如杏仁、蘇子、瓜蔞、紫菀、款冬花等,使正氣漸長,肺氣宣降,而病體趨于痊愈。
[1] 陳奇編.中藥藥理研究方法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7,636:298-300,308.
[2] 徐叔云,卞如濂,陳 修,等.藥理實驗方法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