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昕
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在于抗病毒治療,防止或延緩肝硬化及肝癌的發(fā)生。干擾素具有抗病毒及免疫調節(jié)的雙重作用機制,已經證實可有效預防肝硬化和肝癌,而且療效確切,療程沒有發(fā)現病毒變異。這些特點決定了干擾素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有效藥物。但在治療過程中,干擾素的不良反應也相對突出。國內已有部分學者對其使用過程中的臨床觀察和療效進行了一定的研究[1,2],往往影響患者治療的耐受性和依從性。只要對這些不良反應有詳盡的了解,并采取臨床應對措施,就能順利完成治療。
1.1 一般資料 本文38例研究對象均來自本院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齡17~63歲,用藥前后進行體溫和血常規(guī)檢查。
1.2 治療方法 聚乙二醇干擾素α-2a(派羅欣,上海羅氏),180 μg,皮下注射,每周 1 次,療程48 周。
38例患者主要不良反應表現為流感性癥狀(28/38)、血液系統(tǒng)損害(22/38)、消化系統(tǒng)癥狀(8/38)和其他不良反應(5/38)。針對這些不良反應,只要合理處理,不影響抗病毒治療。
2.1 流感性癥狀的處理 流感樣癥狀:為發(fā)生率最高的不良反應,以首次用藥后最為明顯。表現為高熱時可伴有寒戰(zhàn)。發(fā)熱時常伴有頭痛、肌痛、關節(jié)痛、乏力等[3]。38例患者中28人出現不同程度的癥狀,10例體溫38.5℃以下,未給予處理;19例體溫在38.6℃ ~40℃,給予撲熱息痛、新簧片等退熱藥,囑患者臥床休息,密切觀察體溫,注意保暖,及時更換汗?jié)褚卤?。經處理患者體溫多很快下降,其他癥狀也隨之減輕或消失。
2.2 血液系統(tǒng)損害處理 干擾素能可逆性地阻斷白細胞從骨髓釋放,長期應用可導致血色素性貧血,引起免疫介導的溶血性貧血和白細胞、血小板減少[4]。本文38例患者幾乎全部在治療后1~8周,血紅蛋白、紅細胞數、血小板計數均下降(35×109/L~100×109/L),白細胞下降明顯,最低達1.3×109/L??山o予利血生片、維生素B4、氨肽素片等藥物以幫助其快速恢復治療前水平。當中性粒細胞減少到0.75×109/L時,應及時減量,減少到0.5×109/L以下時,應停藥。
2.3 消化系統(tǒng)癥狀處理 消化道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腹脹,食欲不振、腹瀉,惡心、干嘔等。38例患者中有8例不同程度的出現消化系統(tǒng)癥狀,對于這類患者給予胃復安,健胃消食片等藥物后均可好轉。飲食宜低脂低鹽,清淡可口易于消化,含適量蛋白質、糖及足夠熱量,使機體保持營養(yǎng)平衡。
2.4 其他不良反應處理 其他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心律失常、皮膚過敏等現象。本組出現心律失常2例,可在心電監(jiān)護下對癥處理。本組中出現局部注射部位顏色紫紅、皮疹3例;指導患者溫水洗浴,忌用皂液洗浴,并告知患者,避免抓撓,防止皮膚感染,嚴重時可以服用抗過敏藥物。
干擾素作為抗病毒治療藥物,作用靶位是在RNA,可抑制HBV-DNA復制,同時可抑制病毒蛋白的表達,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調節(jié)作用,目前逐漸應用于慢性乙肝治療中。但干擾素在臨床很難避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只要處理得法,患者基本可完成抗病毒治療。
[1]鐘銳興,龍輝,羅紅濤,等.聚乙二醇干擾素α-2a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近期療效觀察.中華傳染病雜志,2005,3(5):354-356.
[2]徐霞,陳飛.派羅欣治療慢性丙型肝炎的不良反應及護理.護理與康復,2009,8(4):359-361.
[3]宋亞軍.長效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不良反應的觀察及護理.解放軍護理雜志,2005,2(3):59-60.
[4]曾衛(wèi)新,譚榮欣,尹燕耀.派羅欣治療慢性乙肝18例臨床觀察.實用臨床醫(yī)學,2005,6(1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