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摘要:在這個綿延五千年的文明古國里,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雖然經朝代的更替,戰(zhàn)亂興衰,沒有受到根本性的破壞,宗法制度在西周末年就已經瓦解,其殘余影響已經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我們后人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還在無意識的沿用著這種制度,它是一種支配中國社會、調節(jié)人際關系、規(guī)范倫理道德的社會傳統(tǒng)和文化精神,是中國政治文化史上的一面旗幟,也已經深深對我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形成產生深刻影響。
關鍵詞:宗法制度;君主專制;政治文化;家天下;繼承
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集體主義文化,它的基礎是以血緣為紐帶的中國宗法制度,他們推崇共同的祖先,規(guī)定既成的秩序即成員自身的身份和權力義務,每個人都遵守制度,按已有的軌道一代一代的滋生繁衍。確切的說宗法制是以血緣關系紐帶,以在維護父權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兄權,確保嫡長子繼承的世襲特權為核心內容,由原始社會后期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嚴密的政治制度。
從社會形態(tài)看:中國政治文化基本上是封建社會的政治文化,“封建”一詞在中國古典語匯中的使用是對“封土建國”的簡稱,而宗法制度直接就導致了分封制,有國才有家,有室才叫家,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二宗。國內分割成了大小不一的諸侯國,諸侯國又產生了眾多卿大夫的采邑。除中央直接分封各路諸侯外,各諸侯在自己和領地內再分。于是,全國就形成了一個以國王室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由四周拱衛(wèi)的統(tǒng)一的等級分明的宗法分封政治結構,所以中國人的姓氏驟然增多,這也就是宗法制度對中國姓氏的影響。然而分封諸侯國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了他們世世代代的血族統(tǒng)治,萬里江山遂成一家。
宗法制度也是專制制度的代名詞,通??梢哉J為君主專制是奴隸制和封建國家實行君主獨裁的政權組織形式。君主擁有無限權力,他的意志就是國家的法律,以國家為其私有財產,依靠龐大的軍事官僚機構維持其統(tǒng)治。從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秦國時,也就建立了暴力之上的大一統(tǒng),法家是秦朝制定建立中央集權等政策相當有效的理論依據,隨即的漢朝也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及法律體制,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就是這樣誕生的。宗法制度影響下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構分為三種,一是父系單系世系原則的廣泛流行,這在世界文明早期歷史上是普遍的,但只有中國最為堅決。二是家族制度長盛不衰,由男性同祖子孫團聚而成的家族,經濟利益和文化心態(tài)一致,就很快的形成穩(wěn)固的、超越歷史的社會實體,成為社會生生不息的基本個體?!白鍣唷背蔀榕c政權、神權、夫權比立而四的強勁的社會維系力量。族權是中國家族制度長盛不衰的主要標志,它有嚴格、固定的組織形式,與地方紳權和政權同時結合,在很大程度上承擔了地方政權的職能。三是家、天下同構,這就是“家天下的延續(xù)”。本質就是家、家族、國家在結構上的同一性,國是家的放大,“族權”與“政權”的統(tǒng)一。中國的地緣、業(yè)緣、物緣都以血緣為基礎,“國”與“家”彼此溝通,在這種宗法制度下才確立了中國的倫理政治系統(tǒng),夫為婦綱,臣為君綱等不可打破的體系。
我國封建社會政治文化中最主要的內涵就是宗法制度和愚民政策,二者已經作為思想觀念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這是不可能在短期內消失的。不能全盤的否定和忽視,一種事物的存在都是基于一定的因素基礎的。封建社會的中前期以進步作用為主,首先有利于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fā)展,各地區(qū)間經濟文化的交流,推動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在較廣范圍傳播,對促進民族融合有不可小覷的作用,領導者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從事大規(guī)模的經濟活動,興建大型工程,奠定了我國長期領先于世界的基礎。而在封建社會晚期呈現了相反的影響,如因為皇權專制賦予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這就極其容易形成獨攬大權,暴政暴斂,形成了長期的人治統(tǒng)治,人民群眾更不可能有政治權力和政治地位,民主政治無從發(fā)展,中華民族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力被大大的束縛和壓制了,扭曲了人格和靈魂。在經紀上又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扼殺了新生產關系的成長。
中國古代社會是政治與倫理一體化的結構,這一體化的社會格局是由宗法血緣關系來予以維持的,不得不承認這種宗法血緣在歷史上曾作出過很多貢獻,例如中華民族偉大的凝聚力,五千年文明的不斷延續(xù)。但從歷史的發(fā)展進程看宗法制度無疑是糟粕。中國古代官職很多都起源于“家天下”的私仆、家臣。儒家的“官天下”延續(xù)了“家天下”官職的私仆、家臣的成分。我們現在依然會把總理稱為“大管家”,其實就是古代“家天下”私仆、家臣遺留的痕跡。但是,從一開始,儒家“官天下”就處于“家天下”和“公天下”的矛盾之中。還有我們經??吹降降募议L制、重人制、輕法制等。阻礙了中國邁向近代化的進程,雖然世襲制已經消失,但是等級、倫理綱常的觀念卻仍然頑固的保留在人們心中,人們時不時的拿出來作為標準。因此對宗法制度批判和清理是現代學者和專家還有大眾義不容辭的責任,要讓封建的影子徹底在社會主義國家消失匿跡,如此才有利于我國政治現代化、經濟現代化的跨越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國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張岱年,方克力主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3]俞榮根徐燕斌《法學家》2007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法理學、法史學》2008年第3期。
[4]李鐵映.論民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5]崔俊峰.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與實踐.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
[6]李學勤等.繼承與超越--歷史文化講座縱橫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7]管東貴從宗法封建制到皇帝郡縣的演變——以血緣解紐為脈絡中華書局2010年09月
[8]余惠芬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9]劉常心君同構——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種原型范疇分析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03月
[10]楊恒均家國天下(民主離我們還有多遠?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