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經(jīng)過三棱鏡折射,分散為赤、橙、黃、綠、青、藍、紫7種有色光;這7種光又可復合為不見任何色彩的白光?!胺帧眲t7彩都“有”,“合”則7色全“無”。
帶正電與帶負電的載體用導線將其“合”在一起,即可變成不帶任何電荷的電中性物質(zhì);反之,發(fā)電機與電池正是通過機械方法或化學方法,又從電中性材料中重新“分”出正、負電來。分則“有”電,合則“無”電。
帶有氫離子的酸與帶有氫氧根離子的堿,等當量地合在一起就會變成沒有任何酸堿性的中性“水”;反之,又可以用電化學方法將中性之水分解為酸性與堿性溶液。這酸堿性也是分則“有”,合則“無”。
可見,“有”、“無”之間的演繹,總是伴隨在此起彼伏的“分”、“合”之中。所有的“有”全部加在一起,得出的竟然是“無”!而且“分”則有,“合”則無。
尤其發(fā)人深省的是——物質(zhì)、能量與真空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
物質(zhì)一旦與反物質(zhì)相遇,即刻放出光能,同時湮滅在真空背景里,消失得無影無蹤(“靜質(zhì)量”為零)。反之,借助相應的能量又可以在全無一物的真空背景中激發(fā)出任何你所預期的正粒子和反粒子。最簡單的事例莫過于“正電子湮沒”。正電子一旦遇到電子,立刻放出一對能量相等、方向相反的γ——光子,而兩種電子自身也隨即湮滅在真空背景里,化為烏有。
“真空”既是最徹底的“空無”,又是蘊含最為豐富的“實有”。一位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曾經(jīng)坦言:“這真空真是無比豐富,可以說是要什么有什么!”可見“真空”自是一種極為玄妙的物質(zhì)形態(tài)。
“空”——人類的終極大問或許就深藏其中。物質(zhì)與精神或許在此彌合。冥極“大空”,此等核心絕密之“天機”是否肯輕泄于人?吾不敢問知也。
“真空”讓我再次聯(lián)想到了“0”。其實“0”理當是個包容無限的集合總成。所有的正數(shù)及與之對應的負數(shù)全都得以在此匯聚,并總和為“0”。因此在所有數(shù)字中,“0”有可能是個包容最為豐富的偶數(shù)——任何一個數(shù)都會被涵蓋其內(nèi),只是必須同時包含另一個與之等值但符號相反的數(shù)。
有位比比爾·蓋茨還要富有,還要理想化的富翁,他利用自己的發(fā)明從全世界每一個人身上都賺到了錢,但他又將賺來的錢全部用來造福整個人類,惠及全世界的每一個人。此翁真可謂“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不僅自己過著最普通的生活,也絕沒為自己和子女留下任何財富,其最終個人總財富為“0”。如此一位“大富若貧”的“0財產(chǎn)”之人,卻擁有了怎樣豐富又怎樣偉大的一個超級“0”值?。?/p>
“分”、“合”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常常關聯(lián)著“有”、“無”。整個中國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分”、“合”互相推挽,“亂”、“治”回轉連綿的演進過程?!度龂萘x》開宗明義第一篇就是:“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笨芍^難得精辟。古今多少事,都付分合中,國事、家事、天下事莫不如此。
上世紀60年代,中國哲學界也曾爆發(fā)過一場關乎“分”、“合”的大論戰(zhàn)。“一分為二”與“合二而一”兩種觀點劍拔弩張,雖說并非勢均力敵,但也著實熱鬧了一番。只可惜雙方都未涉及與之深刻聯(lián)系的“有”、“無”問題。時過境遷,一切淡然,那場煞有介事的“分”、“合”大論戰(zhàn)并沒有為學界淀積出多少有價值的哲學瑰寶來。
整體可“化分”出對立的“有”;極性又可“重合”為中性的“無”。事物既可通過“分”來無中生有;又可通過“合”來束有為無??梢姟胺趾稀蹦耸沁_到“有無”轉換的必要條件。有道是——“無”若“分”來無亦“有”,“有”若“合”來有亦“無”。
偈曰:“正反同湮滅,實有化虛空。陰陽輪回里,有無分合中。”
(摘自《文匯報》 作者:詹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