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理解文意,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特點;
2.探究“燭之武退秦師”的深層原因;
3.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詞句的理解和把握;
2.“燭之武退秦師”的過程及主要人物形象的感悟。
【教學方法】
講讀,探究
【教學設想】
1.布置預習
(1)參看注釋,粗通文意;
(2)思考、討論文后練習一中的四個小問題。
2.擬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3.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介紹《左傳》背景,導入新課
1.《左傳》: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戰(zhàn)國時期著名史學家左丘明所著。
補充介紹:“春秋三傳”:《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
2.背景介紹:
公元前632年,即本文故事發(fā)生前2年,晉國在城濮之戰(zhàn)中大敗楚國,成為中原霸主。而在這場戰(zhàn)爭中,鄭國曾經(jīng)出兵幫助楚國,因而與晉國結(jié)下仇怨。本文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fā)生的。
二、字詞學習,整體感知
1.指讀(一人一段)
2.字詞點撥
(1)重點實詞意義(見教材)
(2)主要虛詞用法(見教材)
(3)使動用法與意動用法討論:
例句:越國以鄙遠。(使動)
3.范讀
4.提問: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哪些內(nèi)容?請用最簡要的文字概述一下。
明確:春秋時期,晉國聯(lián)合秦國進攻鄭國,鄭國危在旦夕。危急關頭,鄭侯派燭之武作為使臣去說服秦穆公。燭之武對秦伯曉以利害,秦伯最終撤走圍鄭的軍隊,秦晉聯(lián)軍被分化瓦解,鄭國的危機得到化解。
5.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本文文意,那就是“燭之武退秦師”。按照故事情節(jié)發(fā)生發(fā)展的順序來看,本文四節(jié),主要寫了那些內(nèi)容?請用最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明確:
①秦晉圍鄭(發(fā)生)
②臨危受命(發(fā)展)
③智退秦師(高潮)
④晉去鄭存(結(jié)局)
三、研讀課文,感悟重點
1.提問:燭之武是怎樣說服秦伯的?具體方法是什么?
(感悟,交流)
明確:動之以情,曉之以利。
燭之武的一番話,讓秦伯知道:伐鄭對秦國沒有好處,只會對晉國有利;而不伐鄭則對秦國有利,因為這樣,秦鄭兩國可以“行李往來”,而鄭國可以“共其乏困”。在利害面前,秦伯最終作出理性的選擇。
具體方法:
(1)為秦著想。文中一些話,既讓秦伯感到有理,又讓秦伯有所觸動。
①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
④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2)利用秦晉矛盾。讓事實說話,迫使秦伯最終放棄攻鄭的計劃。
①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夫晉,何饜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2.提問:在整個事件的發(fā)展過程中,你是如何認識燭之武的?
(討論,交流)
明確:燭之武對鄭侯是由怨言的,因為盡管他有才能,鄭伯卻不能重用他。但在國家面臨危難之際,他能夠捐棄前嫌,放下私怨,以國家利益為重,慨然赴任,最后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說服秦伯撤軍,解了鄭圍,其智慧與勇氣令人敬仰,其精神與品德令人嘆服!
四、深度解讀,拓展探究
1.探究一:燭之武之所以能夠說服秦伯,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交流)
明確:在秦、晉、鄭三國之間,秦與鄭之間有無根本性的利益沖突,這是燭之武能夠順利說退秦師的最根本的原因。燭之武的一番說辭,至少讓秦伯明白:伐鄭于秦無利(“鄰之厚,君之薄也”),存鄭于秦有益(“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在利與害的選擇面前,秦伯當然不會舍利而取害!
后人評價燭之武“一語能退十萬兵”,對他及他的才能褒獎有加,這無疑是對的。但我們深思一下,燭之武能夠做到這點,是因為他有什么特別的才能嗎?主要還是因為他能夠分析形勢,抓住秦、晉之間的舊怨以及伐鄭戰(zhàn)爭對秦、晉兩國之間將要產(chǎn)生的影響做文章,最終讓秦伯在利、害面前主動作出理智選擇——退出秦晉聯(lián)盟;甚至為使晉軍不再對鄭構(gòu)成威脅,還派軍幫助鄭國抵御晉軍,這不僅讓我們看到秦晉聯(lián)軍在伐鄭過程中戲劇性的一幕——化友為敵,而且也讓我們看到燭之武一張利嘴勝過十萬戈矛的神奇和魅力。這也應了孫子的一句話:兩軍相峙,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心者,行之本也。此言得之!
2.探究二:從燭之武“一語說退十萬兵”的結(jié)果中,我們看到什么?
(探究,感悟,交流)
明確:
(1)智慧往往比勇力更重要;
(2)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3)外表的強大永遠抵不上內(nèi)心的強大;
(4)修身當先修心。
……
3.探究二:從“不仁、不知、不義”的邏輯中,你是如何認識晉文公的?
(討論,感悟,交流)
探究點撥:“不仁、不知、不義”是晉文公在秦晉軍事聯(lián)盟被破壞,伐鄭的計劃破滅后說下的一段話,聯(lián)系當時的環(huán)境,試想,這幾句話是否出自晉文公的內(nèi)心?如果是,我們當怎樣看待他?如果不是,我們又當怎樣看待他?我們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當從歷史的客觀實際出發(fā)全面而準確地評價,不能因一言或一辭就對他輕下結(jié)論。
五、研究性作業(yè)
人說“春秋無義戰(zhàn)”。課后開展一些研究性活動,就春秋時期諸侯爭霸這一歷史現(xiàn)象以及爭霸戰(zhàn)爭的本質(zhì)等進行研究;并上網(wǎng)或通過其他途徑查閱相關資料,對文中出現(xiàn)的人物選擇一個你最感興趣的一個作點探究,寫一篇評價性文章,以備交流。
(作者單位:安徽省桐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