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與閱讀訓練中經常碰到這樣的問題:作品中說的是什么?作品中為什么要這樣說?這樣說有什么好處?的確,這是在閱讀中經常需要思考的問題。前者是對語言含義的思考,后者是對語言功能、表達效果的思考。這兩方面的思考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但它們所涉及的又確實有很大的區(qū)別。思考語言所表達的概念、判斷的含義,這是屬于邏輯范疇;思考語言的表達效果,這是屬于表現范疇。兩者有聯系,但區(qū)別也是很明顯的。魯迅先生的《祝福》開頭這樣寫道:
“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村鎮(zhèn)上不必說,就在天空中也顯出將到新年的氣象來?;野咨某林氐耐碓浦虚g時時發(fā)出閃光,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近處燃放的可就更強烈了,震耳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里已經散滿了幽微的火藥香。我是正在這一夜回到我的故鄉(xiāng)魯鎮(zhèn)的?!?/p>
“天色愈陰暗了,下午竟下起雪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滿天飛舞,夾著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zhèn)亂成一團糟。”
如果僅就邏輯意義而言,那么可以說這幾句所說的是一個鄉(xiāng)村雪夜的過年祝福情況,但如果從表達效果上體會,則就會感受到一組鏡頭:先是遠處低暗的晚云,隱約的鈍響,震耳的大音、幽微的火藥香;然后是近處梅花的雪花亂舞的特寫。這明顯讓我們感覺到一種極端的沉重、壓抑的氛圍。由此,我們不難看到,在閱讀中,特別是在文藝作品的閱讀中,我們不僅應當善于運用邏輯范疇進行思考,而且還必須善于運用表現范疇進行思考。作品語言中那些奔涌的情感、含蓄的韻味、智慧的閃光、豐富的蘊含,倘若離開了對語言表達效果的正確思考,顯然這是難以充分感受到的。而作為一名高中生,他的語言修養(yǎng)能否在閱讀訓練中得到有效的提高,也顯然與是否善于進行這樣的思考關系很大。
對語言表達效果的思考,需要以有關語言的知識為基礎,需要詞匯、句式、修辭方法、各種表達方式等方面的知識。但僅僅掌握了這些知識,或能運用這些知識去識別作品中用了何種句式、用了那種修辭,這還不等于善于思考語言的表達效果。所謂善于運用表現的范疇,主要指的是對各種各樣的表達具有較強的語感,善于從語言與現實生活的鏈接中,體察到作者表達的具體效應,進而對作者為什么這樣表達做出比較恰當的分析。
對作品語言表達效果的正確思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正確推敲作品語句的表現力
好的作品的語言一定是準確、鮮明、生動的,而所謂推敲語句的表現力,也就是要求我們去努力理解作品語言合何以準確、鮮明、生動的,去具體弄清作者遣詞造句有哪些妙處。例如: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薄熳郧濉逗商猎律?/p>
這些語句的表現力就很值得推敲。從用詞來看,“瀉”字便是最佳一例。它與“流水”的比喻十分協(xié)調,這就是準確。自然,能與“流水”相應的詞還有其他的詞語,如:淌、流等等,但用“流”顯然有重復的毛病,用“淌”似乎又會引起有聲的感覺,而月光是無聲的,這里意境是極寧靜的,用“流”“淌”都嫌意味不足,只有“瀉”。這個“一瀉千里”的“瀉”,仿佛使那片澄澈的月光一瞬間已展現在讀者面前,的確生動而又傳神。再從造句來看,這里的三個比喻句也是用的簡潔而恰當的。流水,令人想到月光的澄澈;牛乳,令人想到月光的皎潔潤澤;輕紗,令人想到月光的素淡柔和。荷塘上的月色如此美妙,怎能不讓人幾乎懷疑自己置身于朦朧的夢境之中呢?如此豐富的感受僅憑著幾個詞語、句子便傳達出來,這是何等高明的語言藝術呀!
類似這樣的思考,就是對語句表現力的推敲。
這種推敲,一般來說,要求對詞語搭配、詞語的適用范圍等問題比較敏感,要求對詞語的概念意義、附加意義(如含蓄意義、風格意義、感情色彩、習慣用法)有一定的鑒別力,要求對各種句式(如長句、短句、對稱句、排比句、錯綜句、感嘆句、疑問句、比擬句、比喻句及作者刻意錘煉的各種句式)的修辭效果能深入領悟并能做出具體分析。
二、正確把握作品的思想觀點
作者思想觀點的表達,可以采用議論說明的方式,也可采用記敘描寫的方式。如果是前一種情況,一般易于把握,只要善于領悟語句的含義,問題即可解決;后一種,則比較復雜,如果僅僅停留在對記敘描寫的一般理解上,是無濟于事的。比如我們學過的一篇文言文《過秦論》寫道:
“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p>
“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兩段敘述雖然每一句對秦王朝批評,但作者的情感已經包孕在其中了。再如《屈原列傳》中這樣寫道:
“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p>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p>
從這兩段本身的脈絡來看,它是從兩個角度來寫的。先從為臣(屈原)的角度寫,方法是寓議于敘,突出屈原的“忠”與“賢”,闡明他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后從為君(懷王)的角度寫,方法是純用議論,突出其結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闡明人君“不知人之禍”。兩相結合,在文筆上就顯出記敘與議論相結合的妙處。這樣的表達,如果僅僅關注記敘的本身,理解就不免流于浮泛了。
在記敘描寫中表明作者觀點而不做另外的闡述,這是一種儉省的筆墨傳達豐富意蘊的筆法,為我國古代史傳散文所常用,但不少現代作品也繼承了這種傳統(tǒng)。無論是對事物的看法、對人物的評價,還是對世相的針砭、對是非的判斷,都可采用這種寓議于敘的表達方式。這就要求我們善于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善于在冷靜的述說中捕捉作者的傾向性,善于在具體敘述中提煉出記敘描寫中提煉出潛在的觀點來。
三、正確體察作品語言中的情意感受
筆鋒常帶感情,這是人們對高明語言表達的一種贊譽。而善于領會作品中豐富的情感,善于求見作品中細膩的情趣,也是人們在閱讀中追求的一種較高境界。
一般來說,與讀者比較貼近的感情,或者作者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達感情,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否則,就要對背景材料和相關內容多做了解,才能有所得。比如:
“她的姓名第一次為我所見,是在去年夏初楊蔭榆女士做女子師范大學校長,開除校中六個學生自治會職員的時候。其中的一個就是她;但是我不認識。直到后來,也許已經是劉百昭率領男女武將,強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著一個學生告訴我,說:這就是劉和珍。其時我才能將姓名和實體聯合起來,心中卻暗自詫異。我平素想,能夠不為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的校長的學生,無論如何,總該是有些桀驁鋒利的,但她卻常常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賃屋授課之后,她才始來聽我的講義,于是見面的回數就較多了,也還是始終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待到學?;謴团f觀,往日的教職員以為責任已盡,準備陸續(xù)引退的時候,我才見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見?!?——魯迅《紀念劉和珍君》
這一段夾敘夾議的文字,閱讀時可能匆匆讀過去,未加以重視,但如果反復看這一點,特別是練習來思考,就不難理解這段中魯迅對劉和珍褒揚以及痛惜了,而且這一點也為后面的劉和珍在槍林彈雨中與同學互相救助起到了一定的鋪墊作用。
通過夾敘夾議方式所抒發(fā)的情感一般還不太難以理解,因為字里行間不難看到直接點出作者情感的字眼,而采用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的方式有時會更顯曲折,更顯含蓄?!稙榱送鼌s的紀念》《荷塘月色》就有一些段落就是寄情于事、寄情于景的,至于借物抒情的例子,課文中更是多見。對于這類曲折、含蓄的抒情文字,要在仔細閱讀的基礎上使自己進入情景,進入作者所述說的事情當中,把作者所敘之事、所摹之境置于眼前,擺在身邊,反復玩味,這樣就能觸摸到作品中的脈搏,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意感受了。
四、正確揣摩作品語言所表現的形象
這兩年對作品形象的考查逐漸多了起來,我們也加強了這方面的教學。在許多的作品中,特別是小說、戲劇,都是用形象化的手段來反映社會、表現思想情感的。因而,善于善于揣摩作品的形象也是高中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要求。
這種揣摩,必須以對作品中那些形象描寫的敏銳感知為基礎。只有對這些形象描寫能夠形成鮮明的印象 ——讀外貌就能觀其人,睹其物;讀行為動作,就能看到其舉手投足;讀對話則如聆其音;讀心理則能感其態(tài);讀場景,就能身臨其境;讀細節(jié)就能心領神會。這樣,就能夠進行深入揣摩,以作品語言為憑借,但也離不開必要的背景知識與生活經驗。
作品的形象,一般都是通過不同的描寫刻畫,各個側面的勾勒來加以表現的,因而對形象的揣摩,必須善于把握相關描寫內在聯系。比如《阿Q正傳》里的趙太爺,在革命進城的當夜,留下了舉人老爺送來寄存的箱子,與“素不相能”的舊派人物加緊勾結;而對高呼“造反”阿Q,“怯怯的迎著低聲”的叫道“老Q”,一副惶恐畏懼的神態(tài);但當夜,他卻和兒子“商量到點燈”,策劃出與那“歷來也不能相能的假洋鬼子”一道去尼姑庵砸龍牌的“革命”行為。這三個方面的描寫,倘若僅就其一端而論,對趙太爺這個人物便不免流于膚淺,若能綜合起來,顯然就能看出趙太爺的狡猾陰險。
作品中的事件都是在一定背景下發(fā)生的,人物也都是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活動的。因而,對形象的揣摩,必須善于把形象放到一定的環(huán)境背景中思考。如果離開了辛亥革命對清朝統(tǒng)治的巨大沖擊這一背景,那么趙太爺上述種種表現就難以理解了;同樣,如果離開辛亥革命的嚴重妥協(xié)性,那么趙太爺的一時狡猾的得逞也難以理解,所以對形象的揣摩,要有結合環(huán)境背景理解的能力。
另外,作品成功的形象總是各具特征的,個性鮮明的,如果把相關形象放在一起,拿來比較,進而鑒別,這也是很好的揣摩形象的方法。如:魯侍萍與祥林嫂都曾在悲慘境遇中奮斗抗爭過,但她們維護自身尊嚴的方式迥乎不同,對后者,我們只有同情,而前者我們還會有欽佩。還有林沖、楊志、魯智深等也是以比較的。這樣去揣摩,對理解的深化顯然是有幫助的。
當然,閱讀訓練不可能只訓練這幾個方面,但如果我們在學習當中注意對各種問題的正確思考,是會大有裨益的。
(作者單位: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