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體會詩歌中的思想感情,是鑒賞詩歌的一個重要的方面。本文分別從知人論世、詩歌的內(nèi)容類型、疏通句意、關注題注四個角度對鑒賞詩歌思想感情的方法做了總結(jié)。
【關鍵詞】詩歌 思想情感 方法
情感是詩歌的生命,鑒賞詩歌的思想感情更是詩歌鑒賞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那么我們?nèi)绾胃鼫蚀_、到位地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呢?筆者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試做了探究:
一、盡量知人論世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詩歌風格;“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通過對作者生平、創(chuàng)作風格以及時代背景的了解,有助于我們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因為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時代遭遇,往往會在他的詩歌創(chuàng)中留下深深的痕跡。
就個人風格而言,如李清照,她是婉約派的代表,她的詩詞多憂郁傷感。了解這一點,我們在鑒賞她作品的思想情感的時候,往往就有了“終南捷徑”的味道了。
就時代風貌而言,如盛唐,詩人大多精神昂揚,情感豪邁。而宋代則大不相同,積貧積弱、國力衰微,已沒有了大唐的氣象,在知識分子的筆下,豪邁之氣少了,悲涼之氣多了,雄偉氣魄少了,家國之愁多了。
二、大致了解類型
詩歌從內(nèi)容上來分可以分為送別詩、羈旅思鄉(xiāng)詩、思婦閨情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詠史詩、詠物言志詩等這幾個類型,如果我們在做詩歌鑒賞題詩,能對該詩所屬的內(nèi)容類型有個大致的了解,那對我們了解這首詩的思想情感是有很大幫助的,因為某一內(nèi)容類型的詩,它們的思想情感通常是幾個固定不變的表達。如:
1.送別詩
由于道路的難行,交通工具的落后,一別動輒多年,再會難期,因而古人更重離別。這類詩詞大多纏綿、傷感,多表達依依惜別、難舍難分、相見無期等的離愁別緒。當然,也有部分是抒發(fā)豪情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雖是送別詩,卻無送別的悲悲戚戚。
2.羈旅思鄉(xiāng)詩
因為身處異地他鄉(xiāng),只身一人在外漂泊,羈旅思鄉(xiāng)詩大多表達的是漂泊之感,思鄉(xiāng)之愁,牽掛之情(如國家、親人朋友),以及對安定生活的向往。如南宋趙長卿的詞《臨江仙·暮春》就是一個很好的典型。
3.思婦閨情詩
顧名思義,就是以閨中思婦的幽怨愁緒為主要寫作內(nèi)容的詩。這些詩有的是對在外為商為官或戍邊征戰(zhàn)的丈夫的思念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對丈夫生活和事業(yè)的關心,對戰(zhàn)爭的厭惡;有的是感嘆虛擲韶光,青春易逝。當然,不能忽略這樣一類詩——宮怨詩,這類詩往往抒寫盼望寵幸、失寵被棄、孤寂幽怨、韶光易逝、渴望自由等內(nèi)容。
4.山水田園詩
因為抒寫的對象是自然景觀和田園生活,這類詩歌往往描繪的是寧靜、平和、優(yōu)美、閑適的生活場景,借以表達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對詩中展現(xiàn)出的生活的向往。
5.懷古詠史詩
這類詩通常通過對“古跡”的憑吊,抒發(fā)朝代更替變化、盛衰無常、物是人非的感慨;通過對“古事”、“古人”的褒貶,表達對先賢的羨慕之情,對自己壯志難酬的悲愴之慨以及對當今統(tǒng)治的勸諫之意。
6.詠物言志詩
詩人在詠物言志詩中通常借助象征、寄興的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人格、觀點寄托在所描摹的事物上,達到“詠物”、“言志”二和一。
7.邊塞詩
這類詩詞是邊塞生活的反應,大多和戰(zhàn)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由此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也多種多樣。有的反映邊塞的山川風物和風物人情;有的謳歌戰(zhàn)士的奮勇殺敵的氣概;有的表現(xiàn)對戰(zhàn)爭的厭惡和對和平的渴望;有的鞭撻的是統(tǒng)治者的窮兵黷武和好大喜功;也有的表現(xiàn)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的思念……這里就不一一窮舉。
當然,詩歌就內(nèi)容上來看還可以有其他類型,這里筆者就粗淺地列出幾種常見的供大家參考。
三、正確疏通句意
詩歌是一種語言凝練、思想情感深刻的藝術形式。詩人往往抓住感受最深、表現(xiàn)力最強的一事、一物、一景來表現(xiàn)自己對生活的看法,并把這種看法壓縮在短小的篇幅里。因此,要在有限的篇幅里來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就不能不把句意疏通好。如何疏通好句意,這個問題覆蓋面很廣,這里談幾點個人看法。
1.多讀
“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可見多讀在理解句意上的重要性。讀多了,自然會形成語感,也自然會使我們對一些很凝練的內(nèi)容有個大致的了解。筆者了解到,學生由于受考試時間和場地的限制,做古詩詞閱讀時往往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忽略“讀”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而這樣勢必使答題質(zhì)量降低,尤其影響對詩詞思想情感的判斷。
2.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
筆者在教學中常常碰到這樣的問題,學生在對詩歌內(nèi)容尤其是其中的景物描寫進行展開時,總是顯得很拘泥,放不開。有時甚至像是在進行文言文翻譯,一字一句點到,語言很干癟。本來很優(yōu)美的畫面,經(jīng)他一敘述,美感全無。詩中的意境不能正確感知,情感把握肯定大打折扣。所以,這時在忠實于原詩的基礎之上,展開適當?shù)穆?lián)想與想象就顯得十分重要?!巴ねぎ嬼聪荡禾叮钡叫腥司瓢牒ā保ㄠ嵨膶殹读υ~》),讀到這一句,我們很自然的想見一幅依依送別的畫面:一條華美的小船靜靜地停泊在碧綠的春潭邊上,送行人和行人不忍分離,在喝酒餞行,借酒消愁,可是又“都門帳飲無緒”(柳永《雨霖鈴》),所以只是“半酣”。
3.注意固定意象的特定含義
盡管在鑒賞詩歌時,我們對其中的藝術形象不應作機械的理解,但有些藝術形象,如一些草木花果、鳥獸蟲魚及月露風云等等,由于經(jīng)過多人的反復使用后,已逐漸成為一種普遍認同的文學意象、文化符號,所以,我們要注意積淀其中的特定含義。如:
梧桐——凄苦、凄涼
禾黍——黍離之悲(國家的昔盛今衰)
猿猴——哀傷、凄涼
云——游子、漂泊、自由自在、奸佞小人
西風——衰敗、惆悵、游子思歸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08年江蘇高考題的詩歌鑒賞題《登金陵鳳凰臺》的第二題“‘總為浮云能蔽日’用了何種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得到體驗。雖然不是直接設題,但如果我們對其中的“云”或是“日”有相應的知識積淀,我想,對這一題的解決就容易多了。
4.理解典故
詩歌中的典故,通常給鑒賞帶來難度。因為這需要學生有一定的知識積淀,如果不懂典故內(nèi)容,我們就無法弄懂作品內(nèi)容,也就談不上弄懂作者的思想情感了。理解典故有兩個層次:一是典故本身的內(nèi)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圖。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要理解這首詞中寄寓的情感,當然離不開辛棄疾的相關背景經(jīng)歷和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但這里的一個又一個的典故也是不可不掃除的攔路虎。
5.弄清虛實
這里有個典型的例子。
題宗之家初序瀟湘圖
江南春水碧如畫,
客子往來船是家。
忽見畫圖疑是夢,
而今鞍馬老風沙。
學生在鑒賞此詩時,由于沒有弄清其中的一、二兩句是描寫的畫中之景,是虛寫;第四句是詩人的現(xiàn)實生活寫照,是實寫,因而在理解詩人形象和情感上就出了偏差。這提醒我們,在鑒賞詩詞時,一定要弄清虛實情況。
四、密切關注題注
詩歌的題目是詩歌的眼睛,它往往包含著豐富的信息,只要細加分析,就能基本分清詩歌的類型,從而大體上明白詩歌思想情感取向,這一點很多同學都能明白。但我們常常容易忽略的卻是詩后的注解。殊不知,注釋雖小,卻有著不可或缺的大作用。知人論事,了解一定計量的背景,一定計量的生澀用典,一些較生僻詞的簡單解釋,哪怕是一些看似沒有任何價值的地名,有時都會對我們的順利答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一定的作用,我們千萬不能小覷。這里,筆者就不再舉例。希望我們在鑒賞詩歌時,一定要積極關注題注,不能“大意失荊州”!
當然,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還有很多方法,鑒賞時也許其中的某一方法就能受用,但更多時候,幾種方法的綜合運用才能更準確、更到位地理解詩歌的內(nèi)涵和情感。以上只是筆者幾點粗淺的看法,不足之處懇請大方之家賜教。
【參考文獻】
[1]《2010高考語文核按鈕·考點各個擊破(江蘇版)》,青出藍考試研究室.
[2] 黃芳萍.《詩歌思想情感及其規(guī)范答題淺談》.
[3] 張莉.《高考詩詞鑒賞復習方法談》.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