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從《論語》到先秦諸子的散文,都可作廣義的雜文觀。我國歷朝歷代都不乏優(yōu)秀雜文,《文選》、《古文觀止》都可作雜文看。
現(xiàn)代意義的雜文創(chuàng)作,肇始于五四新文化運動,以魯迅為代表。新中國成立后,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分水嶺,經(jīng)歷了前后兩個三十年的不同階段。從共和國成立之初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前三十年,由于一系列政治運動的影響,雜文創(chuàng)作整體而言比較蕭條,只有前后三個短暫的“繁榮”期,出現(xiàn)了《“三家村”札記》、《燕山夜話》、《長短錄》等代表性作品;就時間而言,累計不超過兩年。
雜文真正的繁榮期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1976年打倒“四人幫”為標志,伴隨著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新時期文學開啟了狂飆突進的新時代。作為時代精神的特殊反映,雜文以最敏感的神經(jīng)感應世事變遷,以最鋒利的武器對腐朽勢力發(fā)起有效進攻。時代進步有它的助力,社會發(fā)展有它的功績。作為思想解放的先驅、歷史進步的先聲,新時期雜文以其宏大的創(chuàng)作群體、優(yōu)異的創(chuàng)作實績、廣泛的社會影響,彪炳文學史,笑對時代潮,成為雜文家足堪自豪的美好記憶。這當中,有以嚴秀、秦牧、何滿子、章明、林放、牧惠、邵燕祥、王春瑜等為代表的前輩作家;有以陳四益、陳澤群、符號、鄢烈山、李下、陸春祥、王乾榮、李喬等為代表的中年作家;有以張心陽、潘多拉、楊學武、楊慶春、劉洪波等為代表的青年作家。1989年《人民日報》“風華杯”雜文征文標志著新時期雜文創(chuàng)作的頂峰,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思想深度、藝術魅力和社會影響力,是新時期雜文創(chuàng)作的標志性事件。
集中反映新時期雜文創(chuàng)作成就的文集數(shù)量龐大,規(guī)模不等,目前被普遍關注的主要有六種,一是曾彥修(嚴秀)、秦牧、陶白主編的《中國新文藝大系·雜文集(1976—1982)》,1987年由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出版;二是嚴秀、牧惠主編的《當代雜文選粹》,四輯共四十本,1996年之前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三是張華、藍翎、姚春樹、牧惠、朱鐵志主編的《中國雜文大觀》,1989年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四是劉成信主編的《中國當代雜文八大家》,1997年由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五是朱大路主編的《雜文三百篇》、《世紀末雜文二百篇》和《世紀初雜文二百篇》;六是朱鐵志主編的《中國新文學大系·雜文卷(1976—2000)》,2009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中國雜文》(百部)縱觀上下兩千五百年,橫跨雜文創(chuàng)作各領域,雖然不能說窮盡了中國所有優(yōu)秀雜文,起碼在相當程度上是對中國雜文創(chuàng)作的全景掃描,對繼承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特別是繼承以魯迅先生為代表的、中國文化中特別缺乏的批評精神,具有重要意義,是對中國雜文的突出貢獻。也是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一個具體舉措。
主編劉成信老師偏居一隅、矢志不移,幾十年苦心經(jīng)營《雜文選刊》,把一個當初發(fā)行僅幾百本的內部小刊物,一步一步辦成具有全國影響、發(fā)行幾十萬份的中華雜文第一刊。與此同時,劉老師帶領他的團隊,選編了一系列雜文專著。這其中,既有優(yōu)秀雜文作品集萃,又有對雜文理論的探索;既有對老雜文家的熱情推介,也有對雜文新銳的大力提攜。其貢獻,是有目共睹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劉老師的貢獻理所當然地要在當代中國雜文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作為本套叢書的作者之一,也作為多年來受劉老師提攜與恩惠的晚輩,我對《中國雜文》的出版表示祝賀,向劉老師表示感謝。
(作者系《求是》雜志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