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領導對部下,或者丈夫對太太,都容易犯一個毛病。尤其是當領導的,對張三非常喜愛欣賞,一步一步提拔上來,對他非常好,可等到有一天恨他的時候,便想辦法要把他擠走。
男女之間也是這樣,在愛他的時候,他罵你你都覺得對,還說打是親罵是愛,感到非常舒服。當不愛的時候,他對你好,你反而覺得討厭。這就是“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人人都容易犯這個毛病。
孔子說:“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边@兩個絕對矛盾的心理,人們經(jīng)常會有,這是人類最大的心理毛病。
所以我們做人、處理事情,要真正做到明白,不受別人的蒙蔽并不難,最難的是不要受自己的蒙蔽。
所以創(chuàng)任何事業(yè),最怕的是自己的毛??;不要受自己的蒙蔽,頭腦要絕對清醒。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這是人類最大的缺點、最大的愚蠢。
二
古人有一種新的觀念產(chǎn)生,往往不敢直說是自己的新觀念,一定假托古人。如古人作詩,常常有好東西,卻不敢出名,而假托古人。
最著名的例子,是著《文心雕龍》的劉勰。古代從事文學的人,幾乎沒有不讀他的《文心雕龍》的,這本書等于是中國古代最高文法的境界。
當他想成名的時候,寫了一篇文章,去拜訪當時很有名的大文豪沈約,請求指教推薦。沈約把他的文章瞄了一眼放在一旁,對他說:“還早呢,年輕人,慢慢來?!边@一下,劉勰受了相當大的打擊,但他非常聰明,懂得沈約的心理,一聲不響地回去了。等了半年,把原來那篇文章稍稍變動一下,然后再送沈約,說這篇文章,是一位古代大文豪絕世的稿子,被他找到了,請沈約批評。沈約接過來閱讀,一字一嘆,大為叫好。直到等沈約讀完了,贊美了半天,劉勰才說,這就是半年前送來請你批評,你說不好的那篇文章。
以前在上海出品無敵牌牙粉的家庭工業(yè)社大老板,年輕窮困時投稿謀生,都被退稿,后來辦了家庭工業(yè)社,執(zhí)上海工商業(yè)界牛耳,各報紙雜志,都以高額稿酬請他寫文章,他把過去被退回的文稿再度寄出去應付,登出來以后,人人都說好。
從這兩個故事上,我們看通了所謂成名與不成名,實在沒有什么道理。
【原載2012年第12期《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