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tài)的總體表現(xiàn),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chuàng)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fā)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tǒng)優(yōu)良的文化。
龍蛇可以對說,龍是圣人精神的象征,龍能大能小,能隱能現(xiàn),顯則彌漫宇宙,隱則藏身于微芥。蛇的特點是靜定,力量綿綿不絕,象征圣人的魄力能耐。蛇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直是人們比較敬而遠之的對象,它是一種有靈氣的動物,特別是在北方,一般很少有人打蛇,同時它也是一種耐力的象征,因為蛇撲食主要是以靜制動法。原始的圖騰崇拜中,中國的東夷太吳族(太吳指伏羲)我們的祖先之一就崇拜蛇類動物,伏羲傳說也是人首蛇身。后來蛇的形象演化為龍!四象中,東方青龍是蛇的演化,北方玄武是龜和蛇的結合。陰陽學說中,蛇類動物象征男性,代表陽,很多早期文化遺跡中發(fā)現(xiàn)的彩畫都有蛇的形式。
圖騰崇拜是人類歷史上極為古老而奇特的文化現(xiàn)象之一。中華各民族,包括早已消亡的古代民族幾乎都有此經(jīng)歷,有些民族近現(xiàn)代仍有傳承,甚至至今還殘跡可見,高山族便是其中之一。
在我國各民族中,高山族的圖騰文化是十分鮮明而且傳承時間較為長久的。根據(jù)歷史文獻記載、民間神話傳說和近現(xiàn)代學者的調查,在高山族的9個族群中,基本都有過圖騰崇拜之俗。其圖騰物象種類繁多,既有動物、植物,也有無生物和自然現(xiàn)象。如雞、犬、牛、猴、鹿、貂、獅、螺、龜、蟲、鳥、蛇及巨石、樹、竹、葫蘆、云、太陽等。其中居于臺灣本島最南部的排灣人的蛇圖騰崇拜尤為典型。
排灣人中流傳著不少關于靈蛇產(chǎn)卵化生排灣始祖的神話傳說。盡管他人看來這種傳說情趣天真、想象奇誕,但對于排灣人來說,他們則相信自己與蛇有血緣關系,蛇是自己的祖先,就像我們相信人類是由猿進化而來的一樣。同時,他們還認為繁衍祖先的蛇還是排灣人的保護神,相信它具有超自然的能力,能佑護排灣人,為排灣人排憂解難、降神消災。因此,蛇成為他們生活中敬畏與尊崇的對象,成為他們精神信仰——圖騰崇拜的物象。
為了時時刻刻得到圖騰神的佑護,排灣人不僅不食蛇、不傷害蛇,而且還用雕繪等方法使蛇的形象留存于屋宇、祖靈柱、祭縣、武器及酒杯、匙、勺、筒、壺、罐等各種器物之上。因此,排灣人的蛇圖騰雕刻藝術非常發(fā)達。雕繪有蛇形之物甚至被視為神器或圣物,面對或使用之時,不能有任何褻瀆之行為或不恭之言語。
福建閩北最南端的樟湖是千年古鎮(zhèn),地靈人杰,且民風質樸豪爽,群落性文化積淀深厚,至今仍遺留許多古跡和獨特的地方民俗文化,如蛇王廟、萬壽塔、上塘庵古戲臺、蒼峽摩崖石刻、商周遺址等古跡。元宵迎蛇燈、七月賽蛇神、端午賽龍舟等民俗活動。樟湖崇蛇民俗活動源于明代,千百年的傳承和發(fā)揚,已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體系,堪稱獨一無二的民俗“活化石”。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稱:“閩,東南越,蛇種?!边@是說福建的閩越族是當時的東南越,他們的圖騰是蛇。如今,南平市延平區(qū)樟湖鎮(zhèn)仍保存著比較完整的崇蛇風俗,那里建有蛇王廟,每年都要舉行賽蛇神、游蛇燈等崇蛇活動。
每年的正月初八,樟湖鎮(zhèn)都要游蛇燈,從正月初八到二十一,尤其在農(nóng)歷十七,十八,十九甚為熱鬧。各村、街輪著鬧蛇燈,不僅鬧得紅火,而且還帶有比賽的性質。樟湖蛇燈不叫“舞”叫“游”,別處舞龍燈是高舉頭上,飛舞盤旋翻騰,而樟湖蛇燈卻是提在手上,扭扭曲曲,左右游動,蜿蜒而行,有時蛇燈長達半條街,真有蛇神游山林之風姿,令人目迷神搖。
樟湖蛇燈別具一格,用色紙糊扎的巨型三角形扁蛇頭活靈活現(xiàn),兩眼炯炯,閃著綠光,血盆大口中吐著火焰般的蛇信,紅紅顫顫。更有特色的是蛇身,那是由一塊塊2米長的木板和造型各異、精心制作的3盞大花燈組成,燈內燃有紅燭,每塊燈板代表一戶人家,花燈上有各種剪紙貼成的吉祥圖案,表明每戶人家的祈求和心愿。游行隊伍人手一燈板,銜接成有幾百人、長三四里路的蛇身。入夜時分,“長蛇陣”在禮儀隊的引導和鑼鼓鞭炮聲中,猶如一條長長的火蛇騰躍在夜空,極為壯觀。
樟湖蛇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有原始古樸的廟堂,完整的游蛇燈,賽蛇神的民間活動,它完整地保留了古閩越的遺風,濃郁質樸的蛇文化滲透于樟湖人民的生活中,對旅游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有著重要的研究開發(fā)利用價值。
1991年8月恢復舉辦“崇蛇”文化節(jié)以來,“蛇文化”活動弘揚了閩越文化,振興了地方經(jīng)濟。1995年蛇王廟(福慶堂)被列入南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將“崇蛇”活動冠以“樟湖鎮(zhèn)蛇文化節(jié)”。1998年樟湖蛇文化節(jié)納入“大武夷旅游”系列,舉辦了規(guī)模宏大的“南平市樟湖首屆蛇文化旅游節(jié)”。近年來,樟湖蛇文化的獨特罕見性,倍受世人矚目,特別是日本、臺灣及東南亞地區(qū)的社會人類專家學者的關注,使樟湖蛇文化馳名中外。正值“蛇王廟”被列入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閩蛇崇拜民俗活動”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之際,七月七“蛇文化節(jié)”以其地方特色賦予的文化內涵,使2005年崇蛇活動再一次升華,冠以“延平樟湖鎮(zhèn)閩蛇崇拜民俗活動旅游節(jié)”,給予樟湖蛇文化新的定位,以它古老而又嶄新的面孔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在漫長歲月里,人們在敬拜祭祀活動中,形成了“閩蛇崇拜的民俗文化”,每年春秋兩祭活動,完整地傳承了古閩越族的遺俗。千百年來不斷注入新的文化內涵和精華,使之較完整地保存了古樸、原始的崇蛇活動,鑄成了獨特的民間崇蛇文化。
樟湖閩蛇崇拜活動的載體“蛇王廟”俗稱“福慶堂”或“連公廟”,位于316國道右側。它臨江而建,坐東南朝西北,建筑整體氣勢宏偉,古樸古色、廟內上下兩落,下落為戲樓建筑,戲樓中間為戲臺,兩側對稱肩樓,天井及鐘鼓樓,戲臺正面與正殿相對,中間為敞開式觀眾廳。上落為正殿,廟殿為重檐懸山式建筑,面五間,進深十余米。走進富有神韻的神廟殿堂,猶如步入時間的隧道,置身其間,往事越千年,發(fā)古之幽思。
樟湖每年的農(nóng)歷正月初八至二十一的鬧元宵活動,按姓氏輪流,每姓一天,每戶一板,或者幾十板,多者千余,當夜幕降臨,人們將制作好的“蛇燈”拿到廟前連接成一條長達一、二公里的“長蛇陣”。入夜時分,彎彎曲曲的竹蛇繞鎮(zhèn)蜿蜒而行,家家戶戶放鞭炮煙火,在自家門口或巷口迎接以示祛災祈福。蛇燈在鼓聲中,猶如一條長長的火蛇騰躍在夜空,蔚為壯觀。
賽蛇神活動的這天,人們奉蛇王出巡境內。清早在廟前排長隊,鳴鑼開道,號聲銃聲陣陣,旗幡招展,游行隊伍人手一蛇,或將蛇握于手中,或纏繞在臂上,盤繞于胸前、頸前,更有甚者與蛇親吻,千姿百態(tài),其情景十分驚險、動人。游蛇結束,人們把蛇放歸大自然。
中華大氣魄,黨政同心創(chuàng)特色;辛巳小龍年,軍民協(xié)力振雄風。隨著蛇年春節(jié)腳步的臨近,必將引起更多的人們對蛇文化的濃厚興趣。
(文/包衛(wèi)兵 徐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