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大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像一顆重磅魚雷一樣炸響在2012年的尾巴上。由于電影的多義性和隱喻的宗教元素過多,使得大多數(shù)觀眾在走出電影院的時候并沒有全部領悟到導演的意思,而另一部分少數(shù)派則在網(wǎng)絡上發(fā)表自己的高見,試圖幫迷惑的大多數(shù)走出困局。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這少數(shù)派里魚龍混雜,偽知識分子遠遠大于知識分子。兩者的區(qū)別不僅僅是真才實學上的差異,更重要的是心態(tài)上的不對等——真正的知識分子,是想交流問題;偽知識分子則是想借助交流問題的機會顯擺自己。顯擺的方式有很多種,故弄玄虛則是最廉價也是最普遍的一種手段。這種手段的表現(xiàn)方式就是喜歡在“學術”的圈地里跳大神,各種流派加主義,花拳繡腿讓人怕。作品越是令人捉摸不透,對應的解讀越是牛鬼蛇神無奇不有。一個驚鴻一瞥的細節(jié)就能讓這些人整出一篇洋洋灑灑十萬字的影評。說好聽點叫裝逼,說難聽點叫蛋疼。
艾略特在寫完《荒原》后發(fā)表過一份聲明:“承蒙各位評論家把這首詩解釋為對當代社會的批判,甚至是當做重要的社會批判。我本人卻認為這首詩不過是個人在完全無足輕重地對生活咕噥幾句發(fā)泄一下不滿罷了,它不過是些帶有韻律的牢騷?!?/p>
我認為這是作者在面對別人的曲解時寧愿不解釋的自謙。一怕麻煩;二來正應了米蘭·昆德拉的老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思維本是人類最大的樂趣之一,正如炫耀是人類最要不得的缺點一樣。過分解讀與神話某人的背后并不是實打實的崇拜,而是自戀的表現(xiàn)。被神化的人在無意和無辜之間竟然充當了這些人的標簽,這是最惡俗的欺名與盜世。面對這些人我只有一句警告:連圣賢都說過真理并不一定非要講出不可,你又何必長驅直入自取其辱呢?